54式手槍
我國仿製前蘇聯TT1930/1933式手槍的產品
中國54式7.62毫米手槍是我國仿製前蘇聯TT1930/1933式手槍的產品,於1954年定型,至今仍裝備部隊。是我國生產和裝備量最大的手槍。 54式手槍的自動方式採用槍管短後座式;閉鎖方式採用槍管擺動式,保險裝置為擊錘保險,該槍還設有空倉掛機機構。
五四手槍是1954年定型並命名的。
五四式手槍供基層指揮員和特種兵所使用,用以自衛和在 近距離內襲擊敵人,有效射程為50m,100m內也能進行射擊。該手槍系仿自俄造TT33 Tokarev手槍使用51式手槍彈。
54式手槍
內戰結束后,中國當時的裝備可以稱得上是萬國造。其中步槍口徑多達11種,槍彈和槍械種類更是多達數十種。作為一個新建的大國,實現軍隊武器的制式化和自產化當然是首當其衝的事情。
之後的朝鮮戰爭中,勇敢志願軍士兵拿著五花八門的武器和嚴重不足的彈藥,和武裝到牙齒的美韓聯軍血戰數年。不但一度被美軍打的狼狽潰敗,而且因為火力的差異和空軍的幾乎全無,志願軍遭受的相當大的傷亡。其中就彈藥一項,就有日式,蘇式,美式,國式等四五個國家的各種彈藥,造成後勤方面嚴重的困難。在整個朝鮮戰爭中,志願軍有百分之四十的彈藥缺口只能通過戰前繳獲獲得,白白犧牲了很多的生命。這些更推動中國武器自產化的發展。
從1950年到1955年,由於底子薄,中國同時採取進口和仿製2種方式。5年內從蘇聯共進口和接受槍械90萬支和大量的彈藥。
在此同時,中國大陸方面開始逐步仿製蘇聯的軍用武器。其中就包括蘇聯二戰期間的制式手槍。
TT1933式手槍
不過客觀來說,蘇聯軍隊裝備大量的衝鋒槍(超過500萬支),手槍在實戰中使用的情況很少,主要是少數坦克手,飛行員和軍官在極端情況下自衛使用。所以托卡列夫實戰中的成績自然很一般。
托卡列夫採用槍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類似勃朗寧手槍結構。它的槍管下方有一個鉸鏈環,掛機柄銷插在環中。射擊后,槍管和套筒首先一起后坐一段自由行程,然後槍管下的鉸鏈環繞掛機柄銷向後轉動,迫使槍管下移,使槍管上的閉鎖突筍脫離套筒上的凹槽。此時槍管和套筒分離,完成開鎖。當套筒推槍管復進簧時,槍管下的鉸鏈環又繞掛機柄稍向前轉動,使槍管上抬,閉鎖突筍進入套筒座凹槽,實現閉鎖。
它的結構緊湊,該槍在吸收勃朗寧手槍優點基礎上,創新了一套近似模塊化的內部設計,包括擊錘、阻鐵、擊錘簧、阻鐵費等,使槍的整體結構更加緊湊。托卡列夫的威力在當時來說,是世界一流的。它的7.62毫米手槍彈是世界上同口徑槍彈中威力最大的槍彈,射彈威力大是該槍所以被眾多國家仿製的主要原因之一。
51式手槍很快裝備部隊,並且參加了朝鮮戰爭。但是中國方面對其反應比較一般,部分士兵和軍官認為它就作戰性能還不如盒子炮。但是作為自衛武器也足夠了,況且它還有體積小,重量輕,威力大的優點。
1953年7月朝鮮戰爭結束,戰爭的停止讓中國方面可以重新完整的實現自己的計劃。由於朝鮮戰爭中國的參戰,蘇聯已經確定中國是他的盟友,隨即開始和中國的全面軍事合作。
1953年,蘇聯專家根據中蘇兩國的協議大量進入中國,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軍事方面專家。
中國專家和蘇聯專家詳細研究了朝鮮戰爭中51式手槍的暴露出來的缺點進行了改進,同時還考慮了中國士兵的自身特點。比如改進了槍托的大小,適應中國士兵較小的手型。
1954年,手槍正式定型並且大量生產裝備部隊,取名為54式手槍。該槍是中國建國以後正式裝備部隊的第一款制式武器。
54式手槍裝備部隊以後,參加了中印邊界戰爭和中越邊界戰爭。總體來說,54式手槍還是能夠滿足這些惡劣環境下的作戰需要。它的射程不錯,穿透力強,威力大,在50米內的距離上能夠適應戰鬥中自衛武器的需要,屬於大威力軍用手槍,敵人士兵中54式一二槍就足以喪命。能夠滿足軍事實戰需要,是54式能夠在軍方使用長達50年的最大原因,當然價格低廉和結構簡單容易製造也是重要的原因。1987年54式手槍出廠時的號碼已高達35,000,000,足可見其在中國的盛行。
54式手槍的結構簡單又結實,能適應各種惡劣環境,不容易因為一二次磕碰而損壞。雖然不容易損壞,但是實戰中54式仍然存在相當數量的卡殼現象。
客觀來說,54式仿製的蘇聯托卡列夫手槍早在幾十年前就被蘇聯軍方淘汰了。該槍的水平大約保持在二戰中的一流水平(還並非一流,中印戰爭后解放軍反映54式手槍,除可靠性、侵徹力好些外,其他性能都不及勃朗寧手槍),一款武器用了50年,經歷了數次軍事科技的重大變革,它的淘汰是必然的。
54式7.62毫米手槍是我國仿製前蘇聯TT1930/1933式手槍的產品,於1954年定型,所以命名為五四手槍。至今仍裝備部隊,是我國生產和裝備量最大的手槍。
備註:以上信息轉載自軍械工程學院編輯出版的《槍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