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機器人
現代機器人
現代機器人的研究始於20世紀中期,其技術背景是計算機和自動化的發展,以及原子能的開發利用。
台計算,計算取驚步,速、容量、低價展。
另,驗室惡劣環境求某操械替射質。需求背景,委阿貢研究遙控械,械式械。
1954年美國戴沃爾最早提出了工業機器人的概念,並申請了專利。該專利的要點是藉助伺服技術控制機器人的關節,利用人手對機器人進行動作示教,機器人能實現動作的記錄和再現。這就是所謂的示教再現機器人。現有的機器人差不多都採用這種控制方式。
作為機器人產品最早的實用機型(示教再現)是1962年美國AMF公司推出的“VERSTRAN”和UNIMATION公司推出的“UNIMATE”。這些工業機器人的控制方式與數控機床大致相似,但外形特徵迥異,主要由類似人的手和臂組成。
1967年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會(現改名為仿生機構研究會),同年召開了日本首屆機器人學術會。
1970年在美國召開了第一屆國際工業機器人學術會議。1970年以後,機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廣泛的普及。
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製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計算機控制的工業機器人,它是液壓驅動的,能提升的有效負載達45公斤。
到了1980年,工業機器人才真正在日本普及,故稱該年為“機器人元年”。
隨後,工業機器人在日本得到了巨大發展,日本也因此而贏得了“機器人王國的美稱”。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機器人在功能和技術層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移動機器人和機器人的視覺和觸覺等技術就是典型的代表。由於這些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機器人概念的延伸。80年代,將具有感覺、思考、決策和動作能力的系統稱為智能機器人,這是一個概括的、含義廣泛的概念。這一概念不但指導了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而且又賦予了機器人技術向深廣發展的巨大空間,水下機器人、空間機器人、空中機器人、地面機器人、微小型機器人等各種用途的機器人相繼問世,許多夢想成為了現實。將機器人的技術(如感測技術、智能技術、控制技術等)擴散和滲透到各個領域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新機器——機器人化機器。當前與信息技術的交互和融合又產生了“軟體機器人”、“網路機器人”的名稱,這也說明了機器人所具有的創新活力。
不過,人類在享受機器人帶來的服務及便利的同時,也擔心未來某一天,過度聰明的機器人可能給人類帶來難以預見的危害,尤其是安裝了人工智慧系統的機器人,將來是否會在智能上超越人類,以至對就業造成影響,甚或威脅人類的生命財產?就像科幻電影中所描繪的:機器人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取代了人類,最終站到了人類的對立面,由幫手變成了仇敵。
其實,這方面的擔心完全沒有必要。智能機器人並非無所不能,它的智商只相當於4歲的兒童,機器人的“常識”比正常成年人就差得更遠了。目前,科學家尚未搞清楚人類是如何學習和積累“常識”的,因此,將其應用到計算機軟體上也就無從談起。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斯隆近日表示,人工智慧研究的難題之一,就是開發出一種能實時做出恰當判斷的計算機軟體。日本科學家廣瀨茂男認為,即使智能機器人將來具有常識,並能進行自我複製,也不可能帶來大範圍的失業,更不可能對人類造成威脅。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科學家周海中就指出:機器人在工作強度、運算速度和記憶功能方面可以超越人類,但在意識、推理等方面不可能超越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