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門軍

期門軍

期門徠、羽林皆為漢代宮廷禁軍。期門,掌執兵宿衛,因皇帝微行,以之“期諸殿門”故稱。平帝時更名虎賁,“若虎賁獸”,言其勇猛。秩比郎官。

歷史沿襲


“期門”設立時間比較可信的是漢武帝初年這一說法。比如《漢書·東方朔傳》中記載:“建元三年(前138年),微行始出……八九月中,與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殿門,故有期門之號自此始。”《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載:“期門掌執兵送從,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無員,多至千人,有僕射,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賁郎,置〔虎賁〕中郎將,秩比二千石。”
但從平帝元始元年開始,在史籍中便少見“期門”字樣,而多用“虎賁”的稱謂。東漢之初,雖然一度恢復了“期門”之號,事見《後漢書》之《姚期傳》、《馬成傳》、《陰興傳》,然而不久,卻又改用了“虎賁”之名,它和羽林並存,一直沿襲到東漢後期。

設立意圖


關徠於漢武帝創設期門、羽林的意圖,有些學者認為是“為了平衡南北軍力量”。這是皇權對軍權的一種控制,但並非全部原因。漢武帝創設期門、羽林的真實意圖,應該是為了貫徹“居重馭輕”的建軍方針,進一步確立中央軍的優勢地位;同時,由於當時複雜的社會問題和民族矛盾,長期對外用兵,內部防務空虛等因素,因此武帝在軍制改革的過程中,採取措施強化貼身禁衛。從秦至漢初,皇帝的貼身禁衛即郎中令及其屬官(包括郎、謁者、大夫等),基本上還屬文官性質,並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警衛隊。由於郎衛實力較弱,故當時對皇宮及京師的保衛主要靠南、北軍。到武帝時,隨著太尉的罷省,特別是加強皇權的需要,郎衛力量與南、北軍相比就更加顯得單薄。為改變這種現狀,於是將“郎中令”更名為“光祿勛”,擴充郎衛員額,在光祿勛屬下增設期門、羽林軍。這樣,一方面可使郎衛與南、北軍形成三分鼎峙之勢,並以之牽制南、北軍;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互為表裡,加強貼身禁衛的可靠性和保險係數。錢文子的《補漢兵志》裡面所說“漢用六郡良家補羽林、期門,蓋三輔園陵賴藩蔽,故取其子弟以備宿衛”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