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閱讀
電影閱讀
《電影閱讀》是2002年年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這種實是互動式的交流過程,有賴於觀眾的閱讀經驗、興趣與貌似“被動”的狀態的建立,需要對作者採用的信息輸出方式的熟稔。默契的達成必須藉助敘事成規的運作,恰如語法的規範確保了作為言語者與聽者的共同利益。。
《電影閱讀》將循著以上的三重結構,對影片的各元素做個別與關係的研究,試圖對電影中的虛構類敘事作品的一些方面做出藝術與技術解釋。
對培養一個偏導人才,我都持有一種看法:他必須具備兩種能力:一是會拆;二是會裝。會拆,指看得懂別人的作品,看得出門道,再龐雜的作品他也能分解為基本元素,破譯出構成作品的內在方式。會裝,指能將基本元素組裝起來,能裝出自己的個性,能使成品風格化。兩個過程貌似反向,卻具有螺旋式上升的關係。從更長的時間段來看,一個走出學校大門之後的人,只有善於自學,才會處處領先。而對於一個影視編導,最直接的《電影閱讀》可能就是他人的影片。從這個意義上講,“專業”閱讀習慣的養成,就相當於有了不竭的續航能力。
《電影閱讀》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
引言
第一章 敘事趣向
第二章 第一結構論
第一節 作為故事元素的劇作
第二節 作為視覺元素的攝影
第三節 作為聽覺元素的聲音
第四節 作為綴輯元素的剪接
第五節 作為性格元素的表演
第三章 第二結構論
第一節 間接意義:使形象重歸自由王國
第二節 美術設計:空間符號的規劃
第三節 場面調度:空間與時間的活化
第四節 實況處理:場面調度的反動
第四章 第三結構論
第一節 作者的意識形態
第二節 作品的存在語境
第三節 風格
第四節 閱讀走向多元
附:本書所涉藝術家簡介
中國人世將為電影電視發展史翻開嶄新的一頁。如果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影視從美學觀念、藝術語言等領域率先邁出了走向現代化的第一步的話,那麼今天,這一步伐將在影視制度體系、經濟體系、科技體系等縱深領域向著更高層次繼續邁進。對於2l世紀的中國影視業來說,這是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影視體制改革將進一步深化,影視科技的進步將更加迅猛,影視市場將更加開放,市場主體也將更趨多元化。隨之而來的就是日益激烈的資源競爭、人才競爭和對從業人員綜合素質越來越高的要求。那麼,面對這一新的形勢,新的局面,中國的影視高等教育將如何應對呢?
影視教育是電影電視產業發展到相當程度時的產物。作為一種觀念形態,它反映著影視產業的發展實踐,而作為一種制度形q態,它又以源源不斷的人才供應,支撐乃至左右著影視業的進步。高素質的人才是電影電視繁榮的基礎,這一點已被歷史和無數影視大國的經驗所證實。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英、法、意、日等國的電影電視教育開始在大學中得到普及,使設有相關專業的高校成為這些國家電影電視發展的人才庫和智囊團。以美國電影為例,60年代後半期至70年代崛起的“新好萊塢”代表人物,如喬治·盧卡斯、弗朗西斯·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史帝汶·斯皮爾伯格、奧立弗·斯通等,大多畢業於著名大學的電影系科或專業。
虛構類敘事影片在第一結構上著力構成一個表層意義場。它圍繞一個原則,即生成一個直接訴諸於感性知覺的規定故事。應該承認,對於絕大多數這類影片,故事並非終極目的。因而這個所謂故事彷彿是一張彩色的窗紙,有效地吸引我們的目光聚攏來,並試圖穿透它,去洞見內里。
表層意義場由影像與音響兩大類符號組成,它們依據組合關係排列起來,在空間與時間上有序地生成故事母體。從本質上看,表層意義場的工作在於引發閱讀興趣,使觀眾進入似乎是“被動”的閱讀狀態,並進行有節奏的刺激,期望喚起其文化背景中某一部分的同情。而故事母體則是這一系列目的的保護傘。它一方面合理地調動它們,一方面提供通道使之流向觀眾,且不斷分泌潤滑劑,保證閱讀的流暢,而不至擁阻。
這種實是互動式的交流過程,有賴於觀眾的閱讀經驗、興趣與貌似“被動”的狀態的建立,需要對作者採用的信息輸出方式的熟稔。默契的達成必須藉助敘事成規的運作,恰如語法的規範確保了作為言語者與聽者的共同利益。
本章將就構成影片敘事的基本元素的成規化操作進行討論,將屬於故事本身的元素與呈現方式的元素相分離。在展示它們的同時,就其在具體文本中的匹配程度與結合關係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