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邵鎮

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轄鎮

古邵鎮,隸屬於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地處嶧城區西南部,京杭大運河北畔,東南與台兒庄區澗頭集鎮接壤,西鄰微山縣韓庄鎮,北接嶧城區陰平鎮,行政區域總面積129.2平方千米。

春秋時期,屬東海蘭陵郡丞縣。1949年,屬縣第九區。1991年,改古邵鎮。截至2018年末,古邵鎮戶籍人口為72708人。截至2020年6月,古邵鎮下轄63個行政村。

2011年,古邵鎮財政總收入5428萬元,比上年增長34%。 2018年,古邵鎮有工業企業223個,其中規模以上20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51個。

歷史沿革


古邵建於春秋時期,屬東海蘭陵郡丞縣。
明萬曆年間,因邵姓家族移居至此,故稱為古邵村。
明、清時期為古邵社,民國屬嶧縣九區。
1949年,屬嶧縣第九區。
1950年後,屬嶧縣陰平區古邵鄉,后改第四區。
1958年3月,撤區仍為古邵鄉;同年9月,劃歸陰平公社。
1962年,設古邵公社,屬嶧城區。
1984年,復建古邵鄉。
1991年,改古邵鎮。
2001年3月,坊上鄉和曹庄鎮併入古邵鎮。

地理環境


氣候

嶧城區古邵鎮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區。四季分明,季風明顯,雨熱同季。因受黃海氣候的影響,東風較多,但大陸海洋性氣候不夠典型。年日照平均為2226.4小時,以4、5月份日照時數最多,月平均可達216.5小時。

水文

古邵鎮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域。主要河道有二級河京杭大運河一條,境內總長18.1千米,流域面積42.6平方千米,年均流量60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嶧城大沙河、一支溝、二支溝、陰平沙河、魏家溝、三支溝、四支溝,共7條河道。總流域面積為1250.8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古邵鎮風貌
古邵鎮風貌
資源豐富、物產富饒。境內探明煤炭儲量2億噸,是新興的棗南煤炭基地。耕地面積13萬畝,素有“魯南糧倉”、“蔬菜之鄉”之譽,境內有3萬畝土豆基地,3000畝淺池藕基地以及中央糧庫棗莊直屬庫。西郊微山湖、京杭大運河流經境內18.1公里,水資源總量1億立方米,各類水產品、農副產品年產量30餘萬噸。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古邵鎮下轄65個行政村:邱庄、顏庄、興集、曹胡袁、東沿河、洛庄、古邵西、古邵東、馬庄、西沿河、沈庄、瓦屋、前虎里埠、后虎里埠、萬年閘、楊閘官、大劉庄、楊林、夏庄、程庄、小王莊、大王莊、朱園、大棗莊、三義莊、文堆、梅花台、雙樓、花園、樊庄、郝湖、小韓庄、新村、東官莊、孝一、孝二、孝三、土樓、大汪、坊上、倪庄、小河崖、王莊、巨橋、西官莊、曹庄、潘樓、劉汪、閻庄、福興庄、大辛庄、廣興庄、八里溝、張庄、小安、大安、馬古汪、武寺、范庄、毛庄、沙路口、褚樓東、褚樓西、廟西、三河;下設39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古邵鎮下轄63個行政村:邱庄村、顏庄村、興集村、曹胡袁村、東沿河村、洛庄村、古邵西村、古邵東村、馬庄村、西沿河村、沈庄村、瓦屋村、前虎里埠村、后虎里埠村、萬年閘村、大劉庄村、楊林村、夏庄村、程庄村、小王莊村、大王莊村、朱園村、大棗莊村、三義莊村、文堆村、梅花台村、雙樓村、花園村、樊庄村、郝湖村、小韓庄村、新村村、東官莊村、孝一村、孝二村、孝三村、土樓村、大汪村、坊上村、倪庄村、小河崖村、王莊村、巨橋村、西官莊村、曹庄村、潘樓村、劉汪村、閻庄村、福興庄村、大辛庄村、廣興庄村、八里溝村、張庄村、小安村、大安村、武寺村、范庄村、沙路口村、褚樓東村、褚樓西村、廟西村、三河村、韓窪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古邵鎮總人口6.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200人,城鎮化率3.3%。另有流動人口3000人。總人口中,男性34578人,佔52.42%;女性31359人,佔47.6%;18歲以下12397人,佔18.8%;19—59歲45061人,佔68.3%;60歲以上8479人,佔12.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6.6萬人,佔99.9%;有回、彝、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共63人,佔0.1%。2011年,人口出生率13.6‰,人口死亡率8.1‰,人口自然增長率5.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74人。
2017年,古邵鎮常住人口67196人。
截至2018年末,古邵鎮戶籍人口為72708人。
總人口7.1萬
36000
35000
家庭戶戶數18854
家庭戶總人口(總)25559
家庭戶男13117
家庭戶女12442
0-14歲(總)6058
0-14歲男3310
0-14歲女2748
15-64歲(總)17405
15-64歲男8812
15-64歲女8593
65歲及以上(總)2123
65歲及以上男1012
65歲及以上女111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4860

經濟


綜述

2010年,全鎮GDP達20億元,財政收入2679萬元,分別增長17%和51%。
2011年,古邵鎮財政總收入5428萬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226萬元,比上年增長21%。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291萬元,比上年增長32%;增值稅269萬元,比上年增長11%;企業所得稅66萬元;個人所得稅41萬元,比上年增長52%。農民人均收入7400元,比上年增長10%。

農業

2011年,古邵鎮有耕地面積11.7萬畝,人均1.8畝;可利用草地面積1120畝,林地面積4.8萬畝。2011年,古邵鎮農業總產值達到18.2億元,比上年增長8.7%。
古邵鎮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雞、鴨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8.5萬頭,年末存欄4萬頭;羊飼養量2.1萬隻,年末存欄1.2萬隻,收購山羊板皮0.5萬張;牛飼養量1.2萬頭,年末存欄0.6萬頭;家禽飼養量50萬羽,上市家禽40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2.0萬噸,其中豬肉7000噸,牛肉1.2萬噸,羊肉50噸;禽蛋5000噸;畜牧業總產值3.1億元。
2011年,古邵鎮有大型農業機械70台;名優特農產品有運河白蓮藕、富硒土豆等。
截至2011年末,古邵鎮累計造林4.8萬畝,其中防護林1.9萬畝,經濟林2.9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17.5萬株,林木覆蓋率23%。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156畝,產量283噸,主要產品有石榴、油桃、葡萄、杏、柿子等,其中石榴2噸,油桃200噸,葡萄12噸,杏35噸,柿子34噸。
2011年,古邵鎮漁業以草魚、鰱魚、鯉魚、鯽魚、黃鱔、泥鰍為主,可用於水產養殖的淡水面積2.8平方千米。2011年,魚塘養殖面積2.8平方千米,產量3150噸;漁業總產值0.3億元,占農業生產總值的1.7%。
種植業
古邵鎮人民
古邵鎮人民
該鎮有耕地面積約7000公頃,居棗莊市第二,農業人口近6萬人糧食年產量6萬餘噸。居棗莊第四,有"魯南小糧倉"之稱、土豆等瓜菜面積3.5萬畝土豆年產量10萬噸左右,各類農副產品居嶧城區前列。另外該鎮還建成佔地100畝,儲糧5000萬公斤的國家儲備糧庫一處。
畜牧養殖
古邵鎮風貌
古邵鎮風貌
該鎮湧現了一批畜牧、水產養殖的專業村和專業戶,養殖水面2000餘畝,綜合養殖場和畜牧養殖戶200餘個,各類畜禽存欄量達、140萬頭(只),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主渠道,畜牧和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初具規模。該鎮土地面積廣闊,農村勞動力總數達3萬餘人,各類農副產品、糧食和作物秸稈等,為飼料加工、畜牧和水產提供了可靠保證。該鎮的養殖業發展,2003年至2008年一直呈上揚態勢,養殖業收入年均增長15-20%。

工業

古邵鎮依託境內兩座大型煤礦、水資源和優越的交通區位,為發展煤化工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以國家扶持政策為導向,以招商引資為手段,落實土地、融資等優惠政策,引進總投資1.2億元,年產水煤漿100萬噸為主的山東萬釜源水煤製漿項目建設群體,初步形成了棗南新能源基地。
年產優質原煤160萬噸,境內水煤製漿、精洗煤企業11家,是新興的煤炭深加工基地,年加工原煤能力300萬噸以上。
2011年,古邵鎮工業總產值達到32億元,比上年增長17%。2011年,古邵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家,職工56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2.3億元,比上年增長19%。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2家,職工743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省級工業園區3個。

商貿

2011年末,古鎮有商業網點227個,職工660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3.5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2億元,比上年增長7.5%。

旅遊業

古邵鎮依託古運荷鄉省級濕地公園,遵循系統保護、合理利用、協調建設的規劃理念,把206國道至魏家溝段約72萬平方米的河灘地作為起步區,建成淺池藕基地2000畝。配套建成十里荷花長廊、迎賓廣場、三公祠、南水北調工程紀念館、三公水苑、萬年橋、水生動植物園等景點。成為繼冠世榴園后,嶧城旅遊業的又一重要節點。

文化


草編蓑衣
以茅草或涫草為原料編製的工藝品。是農民生產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茅草製作而成。《詩·小雅·無羊》有"何蓑何笠"句。唐代張志和有歌詠漁家生活場景的名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在浙南山區華南虎經常出沒,據說,曾有人被虎緊追不放,危急時刻,穿上蓑衣,老虎大驚,以為怪獸,竟落荒而走。後來蓑衣就成為聖服而受到人們的崇拜和愛戴,出入皆披之,一避風雨、二防凶獸。相傳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時放牛割草,也曾穿過"蓑衣 ",可見人們利用草製品的歷史久已。
古邵鎮草編蓑衣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運河岸邊的孫守順,他採取割、晾、曬、編等工序編織,花紋多為菱形。
王良的民間傳說
《王良的民間傳說》,項目類別為民間文學——傳說,主要分部區域為棗莊市嶧城區、台兒庄、薛城、市中區及臨沂市蒼山、江蘇徐州等地,其中嶧城區的古邵鎮被稱為“王良故里”。

交通


2011年末,古邵鎮已形成由京滬高速鐵路、京福高速公路、206國道、台韓公路、京杭大運河4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其中京福高速公路境內長6.8千米,雙向4車道,有嶧城出口1處,通往104國道、台韓公路和206國道。有區級公路台韓公路橫穿東西,總長19.2千米。古邵鎮境內通航河道1條,總長18.1千米,運河港口貨運吞吐量1000萬噸。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古邵鎮有幼兒園11所,在園幼兒1496人,專任教師98人;小學9所,在校生4470人,專任教師22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626人,專任教師12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古邵鎮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3409萬元,比上年增長1.9%。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古邵鎮有文化藝術團體1個,會員26人,創作完成的文化藝術作品有《誇家園》《老來難》《喝鱉湯》等;年演出30場次,觀眾達1萬人次;電影放映單位1個,年放映200場次,觀眾達5萬人次;文化專業戶26個,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6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120平方米,藏書8000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沈庄獅子、柳琴戲等。
醫療衛生
古邵鎮人民
古邵鎮人民
2011年末,古邵鎮有中心衛生院1個,為一級甲等非盈利性綜合醫院,下轄29所衛生室,醫院設有床位25張,每千人擁有床位0.4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69人,其中醫師22人,助理執業醫師7人,註冊護士2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1人、執業(助理)醫師0.4人、註冊護士0.4人。2011年,完成診療8.8萬人次,住院手術223台次,出院病人476人次。2011年,古邵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0/10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8萬人,參合率99.5%;孕產婦死亡率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0.9‰、1‰、1‰。
體育事業
2011年末,古邵鎮有體育場地37處,體育社團15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59人。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籃球、乒乓球、羽毛球、長跑比賽。23%的村安裝了體育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6.2%。
社會保障
2011年,古邵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1戶,人數186人,支出63.7萬元。比上年增長20%,月人均285元,比上年增長3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705戶,人數3261人,支出439萬元,比上年增長40%,月人均112元,比上年增長30%;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70人,支出50.7萬元,比上年增長12%;農村五保分散供養429人,支出61.1萬元,比上年增長23%;農村醫療救助174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95人次,共支出27.3萬字元,比上年增長55%;農村臨時救濟500人次,支出15萬元,比上年增長27%。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5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90.6萬元,比上年增長1%。
發展潛力
依託沿運萬畝淺池藕開發的古運荷鄉生態旅遊項目開始實施,投資8700萬元的棗莊運河臨港物流園區正在緊張建設,南水北調工程投資5.4億元在該鎮興建兩座大型翻水站,東調南下工程總投資2億元現已開工,京滬高速鐵路途徑該鎮,計劃投資6億元,到2010年通車,為古邵鎮全面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推動力。2005年到2008年三年間,該鎮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事業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生機,一個社會政治安定、經濟迅猛發展、各項事業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運河明珠、經濟重鎮正在魯南大地上崛起。
發展規劃
古邵鎮風貌
古邵鎮風貌
按照區委“一五二一”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不斷增強率先發展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乘勢而上,真抓實幹,大力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實現了工業經濟發展的良好開端。與開發區共同引進的豐泰陶業即將開工建設;潔碧皮革已試運營;東和皮革正式投產;完成了棗莊臨港物流園區的規劃和投資1.2億元的中儲糧物流項目的地面附著物清理;新上工業項目4個,入園項目1個。做大做強工業經濟是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結合我鎮實際,以跨越發展為目標,突出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優勢轉化,技改創新、環境優化四個重點,力促工業經濟上水平、出成效、創特色。
新農村建設
古邵鎮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強軟環境建設。該鎮在學習外地新農村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在全鎮66個村建起了既美觀又有教育意義的文化牆,讓廣大農民在觀看、欣賞過程中耳濡目染,接受文明教育,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古邵鎮道路
古邵鎮道路
一是精心選擇內容,確保符合農村實際。為使文化牆建設真正成為教育農民的課堂,年初,該鎮責成鎮文化站負責同志多次到外地調研學習。在借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選擇了符合本地實際的道德規範、黨建知識、精神文明、平安創建、計生國策、科普宣傳等為文化牆的宣傳內容。入選的內容通俗易懂,滿足新農村建設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是認真組織建設,確保成為群眾滿意工程。為把牆體文化建設成為一項群眾滿意工程,該鎮因村制宜,按照“便民、統一、實用”的原則,精心設計、認真組織。在具體操作中,從本地聘請專業繪製人員,負責文化牆規劃設計施工,並安排一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施工協調服務,確保文化牆建設工程順利進行;採取示範引導,分批推進,將市級、區級生態文明村作為文化牆建設示範村,採取召開流動現場觀摩會的形式,向全鎮推介文化牆建設,讓其他村分期分批建設;加強督查,確保文化牆建設順利開展,六個工作點點長和包村人員定期到各村施工現場進行督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三是切實加強保護,確保長期發揮教育作用。為確保文化牆長期發揮教育陣地作用,鎮黨委、政府提出“三分建、七分管、建管並舉”工作要求。同時,鎮黨委將文化牆保護納入精神文明創建範圍,列入對各村的年度責任目標考核,規定凡是文化牆建成后保護不力、出現毀損的,一律取消當年評先樹優資格。
四是教育效果顯著,引領和諧文明社會新風尚。文化牆的建設,不但美化了村容村貌,而且還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村民的思想觀念,被村民譽為開辦在家門口的“天然課堂”。如今,文化牆已成為村民房屋裝修的一部分。
古邵鎮在新農村建設中著重實施“文化低保工程”,為廣大群眾和困難戶提供文化生活基本保障,極大豐富了農民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該鎮大力發展村級文化設施,為農民提供享受文化平台。形成了農家書畫大院為龍頭、文化廣場為重點、村級圖書室、娛樂室為面的網路。在大早庄村創建了我市第一家農家書畫大院;在顏庄、古西等5個村新建文化廣場600平方米,村級圖書閱覽室24個,配備了適合農民的科技文化書籍和籃球、乒乓球等娛樂器材,受益群眾達2萬人。二是培育特色民俗文化。該鎮重點挖掘保護獅子龍燈、高蹺、山東快板、山東大鼓等民俗文化遺產,動員和組織民間藝人編排文藝節目,到各村、敬老院、學校、機關事業單位巡迴演出。據文化站統計,全鎮獅龍隊藝人32人,山東快板和大鼓等民間藝人3人,演出60餘場次。三是幫扶困難群眾。採取領導1+1幫扶、部門1+1幫扶、黨員幫扶的多種方法,並結合文化下鄉、家電下鄉等惠農活動,通過鎮財政補助一點、村級補貼一點、農戶拿出一點等有效措施,幫助17戶農村困難戶購置了彩電,免費贈送五保老人收音機35部、農村困難戶報紙雜誌60份。四是實施可視媒體工程。該鎮與電影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輪迴在各村播放電影,並免費為敬老院老人每月播放電影1場。同時,大力實施村村通有線電視工程,把有線電視安裝工作納入村級年度目標考核,出台優惠政策,減免部分農村困難戶初裝費。全鎮共安裝有線電視800戶,其中減免困難戶有線電視初裝費21戶。
信訪工作
古邵鎮人民
古邵鎮人民
一是堅實一個載體。即創建“文明接待室”。充實信訪工作人員2人,新增椅凳8個,電腦、電話、檔案櫃等辦公設施齊全,設置政策宣傳欄,提供政策諮詢,增設司法援助等服務項目,從一杯水、一句暖心話做起,改進工作作風,和諧接訪,樹立良好形象。
二是加強兩個建設。即幹部隊伍和信息網路。健全三級網路,加強鎮、點、村網路單位的交流溝通工作,實現重心下移。村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村農經員為信訪員,聘請1-2名老黨員、老幹部或村民代表為信訪監督員,機關包村幹部為信訪聯絡員,構築第一道網路。工作點為第二道網路,點長為第一責任人。鎮黨委、政府為第三道網路,黨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分管書記和信訪辦主任為直接責任人,配備2名素質過硬、具有農村工作經驗的專職信訪員。
三是緊扣三個重點。即集體訪、越級訪和重複訪。因時制宜,對信訪案件靈活調處。對一些重點疑難案件,由鎮主要領導親自包案,親自接訪,親自調度,使一些信訪問題及時解決;對一些涉及內容複雜、群眾矛盾比較尖銳的案件,抽調精幹得力人員組成工作組,具體調查解決。
四是開展四項活動。即領導聯席會、領導接待日、領導約訪、矛盾排查。樹立積極主動信訪工作觀念,安排黨政成員輪流坐班接訪,每月召開信訪工作聯席會,開展領導幹部約訪制,合情合理處理問題,著力解決和消化老問題,努力防止和減少新問題。同時,以包村幹部為主體,每月開展入戶調查走訪活動,重點排查帶有傾向性的問題。全鎮及時發現苗頭性問題24個,化解率100%。
五是落實五項舉措。即定期排查和預案制定、回訪抽查、現場督辦、月度考核、信息報送。將責任落實到單位,落實到個人,把信訪工作納入部門和村級年終考核內容,實行部門、村負責人負責制,凡出現重特大訪、集體訪的實行“一票否決”。建立聯動機制,形成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信訪辦綜合協調,點、村、部門單位各負其責,全鎮齊抓共管的大信訪工作格局,確保奧運期間社會穩定。全鎮共接待群眾來信來訪10起,23人次,信訪處結率98%、回訪率100%,全鎮未發生重大集體訪、越級訪。

旅遊


古邵自然景觀優美,歷史名勝、文物古迹眾多,旅遊資源獨具特色。京杭大運河川流不息,萬畝石榴園蔚為壯觀,漁舟唱晚、運河垂釣、五月榴花、金秋石榴,使石榴文化、運河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文化遺產。運河支隊、鐵道游擊隊的抗日傳奇故事家喻戶曉。
遊覽石榴園,從東向西,穿過榴園門坊,即嶧城八景之一青檀寺。這座建於唐代的佛教古剎因被千年古檀環繞而聞名華夏,又因寺后的“岳飛養眼樓”而令遊客思古鑒今。青檀寺以西有一望亭,在這觀景亭上,基本可飽覽石榴園的全貌,一睹十萬畝園林的恢宏氣勢。再向西即園中園,園內數百年古柳盤根錯節,四季不涸泉水流成飛瀑。若是中秋之季遊園,可在茶社品嘗榴菜茶和30多種形態、味道各民的嶧城石榴。晚上,住石榴山莊,把酒臨風,品榴賞月,幾近微醉,別有一番境界。園內,還有相傳蘭陵笑笑生創作《金瓶梅》的石屋山泉,有明代永樂皇帝的權妃墓,有一代名相匡衡墓、匡衡祠。
截至2008年已開闢了“古邵———台兒庄”、“古邵———微山湖”、“古邵———杭州”、“古邵———蘇州”等運河風光旅遊線,以運河為紐帶串聯起沿運河人文、自然景觀。同時,還有運河名吃、運河創意垂釣,形成了系列的獨具特色的看運河、玩運河、釣運河旅遊項目。
生態觀光園
古邵鎮風景
古邵鎮風景
古邵鎮地處嶧城區最南部,京杭大運河北岸,共有運河灘地近萬畝。鎮黨委、政府根據灘地易澇成災的實際,把淺池藕發展作為促農增收的重要途徑,堅持市場引導、典型示範、優質服務的方針,本著統一規劃、統一物資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銷售的原則,發展淺池藕1000畝,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並註冊了“運河蓮”商標,被批准為國家級綠色食品。
依據淺池藕發展,按照生態觀光農業的要求,聘請省旅遊規劃設計院完成了古運荷鄉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該觀光園位於206國道西側,由棗莊博瑞有限公司投資興建,先期計劃投資1600萬元,著力打造生態農業觀光園。2008年,該鎮對萬年閘大橋以西、運河以北、南水北調工程出水口以東、運河北大堤以南共208畝運行灘地進行了二期開發,進一步擴大池藕生態農業觀光基地。項目路、渠、電等配套設施已經完成,部分藕池已開工建設。同時,啟動建設“三公祠”、“楊公祠”人文景觀。使其儘快與萬畝榴園、微山島等著名旅遊區融為一體,將沿運旅遊建設成為魯南的新景點和古邵發展的“加速器”。
入選全國重點鎮
為促進全國小城鎮又好又快發展,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民政部、科學技術部等七部委聯合發文公布全國重點鎮名單,嶧城區古邵鎮、榴園鎮榜上有名,被列為全國重點鎮。
全國重點鎮是小城鎮建設發展的重點和龍頭,此次全國共3675個鎮公布為全國重點鎮,原2004年公布的全國重點鎮名單同時廢止。為支持全國重點鎮發展,國家7部委將研究制定加強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建立全國重點鎮動態調整機制,指導和支持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提高質量、節約用地、體現特色等要求,在政策、土地及項目安排上對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予以扶持。省、市兩級在此基礎上,也將對全國重點鎮實施動態管理,加強規劃建設、經濟發展、公共服務、生態建設等方面的監管和考評,將其培育發展成為既能承接城市產業轉移、緩解城市壓力,又能服務支持農村、增強農村活力的小城鎮建設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