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建平的結果 展開

建平

遼寧省朝陽市轄縣

建平縣,遼寧省朝陽市轄縣,位於遼寧省西部,燕山山脈向遼瀋平原的過渡地帶,屬北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區;轄7個街道、17個鎮、7個鄉,總面積4865平方千米;人口455826人(2020年)。

建平縣早在五千年前就孕育了可與古埃及金字塔相媲美的紅山文明;在建平與凌源交界處紅山文化遺址(牛河梁)出土的彩塑女神頭像,將中華民族的雕塑史推前了3000多年;此外還有出土文物玉豬龍,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標誌找到了實物依據;建平境內山川秀美,草茂林豐,地下礦產種類繁多,其中膨潤土、珍珠岩等非金屬礦藏儲量大;建平縣是連接東北、華北八大城市的鐵路樞紐,縣城葉柏壽距朝陽機場75千米,距錦州港240千米。

徠2017年,建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6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21.4億元,下降0.3%;第三產業增加值58.3億元,增長7.6%。

歷史沿革


1957年,在建平區南地村出土的古人類上臂骨化石,經人類學家鑒定是猿人化石,距今五六萬年,屬舊石器時代晚期。
建平縣
建平縣
約5500年前,境內開始了具有國定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1981~1985年在建平縣與凌源縣交界處的牛河梁發掘出的女神廟、積石冢群、方形石砌圍牆遺址,經碳十四測定和樹輪較正,距今5500多年。
夏、商、西周時期境內有戎族活動。
春秋時期屬山戎,后併入東胡。
戰國時期初期為東胡地。後燕國滅東胡,境內屬右北平郡。
西漢時期,初為匈奴左賢王地,漢武帝進出破左地,烏桓遷徙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境內屬烏桓地。
東漢時期,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大挫烏桓之後,烏桓內遷,給鮮卑造成大發展的良機。境內屬鮮卑地。
三國時期,鮮卑分成東西大部,境內屬東部鮮卑。
西晉時期,東部鮮卑逐漸分化為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勢力,境內地屬鮮卑宇文氏。東晉時期,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地主聯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權,史稱“十六國”,境內先後屬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
南北朝時期,北魏、東魏、北齊時,境內屬營州建德、冀陽兩郡的平剛、柳城縣。北周時,北齊營州剌史高保寧未隆北周,境內仍為高保寧管轄。西北與契丹接壤。
隋代,在舊置營州設營州總管府,開皇元年(581)惟留建德一郡、龍山一縣,后廢郡。十八年(598)龍山縣改為柳城。大業初,廢總管府,置遼西郡。境內屬遼西郡柳城縣,西北境與契丹接壤。
唐代,境內南屬營州都督府,西屬奚地饒樂都督府,余部屬契丹松漠都督府。奚與契丹錯居。
遼代,統和二十五年(1007)於故奚王帳地(今寧城縣)建中京大定府。境內屬中京大定府金源縣(開泰二年[1013]置)、富庶縣(開泰二年[1013]置),北部屬大寧府高州三韓縣(開泰中置)、恩州恩化縣(開泰中置)。
金代,承遼制,境內屬北京路大定府富庶、金源縣、惠州惠和縣,大寧府三韓縣。
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改北京路為大寧路,二十二年(1285)改為武平路,二十九年(1292)復改為大寧路。境內屬大寧路富庶縣、金源縣、惠和縣、大定縣。
明代,初沿用元舊制。洪武二十年(1387)廢元制,置大寧衛,境內屬大寧衛。永樂十二年(1414),在老哈河中游建立老哈河衛。景泰以後境內屬兀良哈三衛的諾音衛。
清代,建縣前,境內西南部承屬承德府平泉州,東北部屬承德府建昌縣。光緒二十九年(1903),析平泉州之東北境喀喇沁右旗舊牧地、建昌縣之北境敖漢左、右、南三旗舊牧協軒建平縣,隸屬朝陽府。轄建東、建西、建中、敖漢、敖東、蒙古6個區。
1914年取消清朝舊制,設熱河特別區。建平縣屬熱河特別區。
1928年隸屬熱河省。
1933年3月為日本侵佔,建平縣隸屬朝陽六縣指揮署。建平縣劃為6個區,即一區建平、二區四家子、三區葉柏壽、四區黑水、五區菜園子、六區下窪。
1934年,六縣指揮署撤消,建平縣仍屬熱河省。
1937年3月,建平縣境東北部50個村,劃歸新惠縣。另從寧城縣劃出15個村、平泉縣劃出4個村歸建平縣轄,划並后建平縣共有8個區。
1940年,建平縣併入喀喇沁右翼旗公署,旗址始在新邱,后遷至平庄(今屬赤峰市)。全旗划32個行政村。
1945年8月15日東北光復,建平縣屬中共領導下的熱中行政公署。9月,建平縣人民政府成立,建平縣劃為9區,即王爺府、公爺府、茅溝七家、平庄、黑水、建平、朱碌科、葉柏壽、西橋(乃林)。10月,建平縣改屬中共領導下的熱遼行政公署。
1946年2月,將縣內王爺府、公爺府、茅溝七家3個區劃出,成立建西縣。10月,又將平庄、西橋(乃林)2個區劃出,成立建中縣。老哈河以東的黑水、建平、葉柏壽、朱碌科4個區為建平縣。
1947年7月,熱遼行政公署撤銷,建平縣屬熱河省人民政府。9月,成立喀喇沁東旗政府,縣內蒙古族集中地區成立4個蘇木公所,即王子墳、喀喇沁、那立奈、黑水。
1949年7月,撤銷葉柏壽縣,將轄波羅赤區劃歸朝陽縣,甘招、半拉燒鍋、羊角溝3個區劃歸喀喇沁左旗,其餘4個區劃歸建平縣。建平縣共有13個區,234個行政村。
1955年7月,熱河省撤消,建平縣劃為遼寧省錦州地區專員公署。
1959年2月,劃為遼寧省朝陽市人民政府。
1961年4月,公營子公社劃歸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1964年3月,屬遼寧省朝陽地區專員公署(1968年5月改稱朝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8月又改稱為朝陽地區行政公署)。
1984年9月,復建為遼寧省朝陽市人民政府,建平縣隸屬之。
建縣背景
十九世紀末期,清王朝政治腐敗,經濟蕭條,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在熱河省境內,貪官污吏、蒙古王公及洋教勢力狼狽為奸,盤剝百姓日益加甚,再加連年天災,廣大勞苦群眾倍受煎熬。在這種情況下,勞苦大眾奮力反抗,特別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在榆樹林、葉柏壽等地爆發了一次震撼清廷的“金丹道教”起義。這次起義,矛頭直指府衙、蒙古王公和法國傳教士。起義軍旬月之間聚至數萬,搗毀縣衙、教堂、火燒王公府第,烽火蔓延朝陽、平泉、建昌(后凌源縣,含今凌源、喀左、建平、建昌部分地區,下同)、赤峰四州縣。清政府李鴻章督軍剿辦,並調直、奉、朝陽等地練軍合力圍攻。自光緒十七年(1891)五月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有據可查的清廷剿辦朝陽“金丹道教”的奏摺就有137件。據光緒朝《東華續錄》記載,“直到光緒十八年(1892年)四月在朝陽有馬賊不時竄擾,平泉、建昌一帶山谷叢雜,伏莽未凈”,基於當時平泉、建昌一帶邊遠混亂,有緊急情況朝廷極難管理的狀況,幾任熱河都統認為必須添官分治,以各種方式奏請朝廷,直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四月,熱河都統錫良向朝廷申請建立建平縣,終獲批准。
地名由來
建平縣
建平縣
建平縣名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因舊屬建昌(今凌源)和平泉(今河北省平泉縣)兩縣轄境,設該縣時遂取建昌、平泉兩縣首字而得“建平”一名。雖然縣城住址已於1954年7月由原建平遷移到葉柏壽,但仍襲用建平縣名,至今己有七十八年的歷史。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建平縣位於中國遼寧省西部,燕山山脈向遼瀋平原的過渡地帶。地處東經119°14′至120°03′,北緯41°19′至41°23′之間。

地形地貌

建平縣屬遼西山地丘陵區,山區面積佔30.4%,丘陵面積佔43.3%,平川面積佔26.3%,可謂“六山一水三分田”。境內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努魯爾虎山脈橫貫中部,自東北延伸西南,將建平縣分成南北兩個不同的自然區,中部地勢較高,是老哈河與大凌河的分水嶺。
建平縣有大小河流12條,其中較大河流有老哈河、蹦蹦河、海棠河等。

氣候特徵

看建平20倍綠色增長
看建平20倍綠色增長
建平縣屬北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區,儘管東南部受海洋暖濕空氣影響,但由於北部蒙古高原的乾燥冷空氣經常侵入,形成了半乾旱半濕潤易旱地區。建平縣處于海洋性季風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區域內,屬半濕潤、半乾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雨熱同季,全年平均氣溫7.6℃,最高氣溫37℃,最低氣溫-36.9℃,年均日照時數2850~2950小時。年降水量平均614.7mm,多集中在6-8月份,無霜期120~155天。春秋兩季多風易旱,風力一般2~3級,冬季盛行西北風,風力較強。

自然資源


林業資源

建平縣有林面積3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6%,擁有世界最大的100萬畝人工沙棘林,同時是被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的“三北防護林”的重要縣份之一,是全國綠化先進縣。

礦產資源

建平縣境內地下礦產資源現已探明和發現55種,其中金屬礦產27種,非金屬礦產28種,金屬礦主要有鐵、金、錳、鈮等,非金屬礦主要有玄武岩、珍珠岩、白雲石、膨潤土、集塊岩、石灰石、煤炭等。鐵礦探明儲量為6021萬噸,年生產鐵精粉80萬噸,在全國縣級鐵粉產量中名列第6位。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建平縣轄7個街道、17個鎮、7個鄉,即:葉柏壽街道、紅山街道、鐵南街道、萬壽街道、富山街道、新城街道、東城街道;朱碌科鎮、建平鎮、黑水鎮、喀喇沁鎮、北二十家子鎮、沙海鎮、哈拉道口鎮、榆樹林子鎮、老官地鎮、深井鎮、奎德素鎮、小塘鎮、馬場鎮、昌隆鎮、張家營子鎮、青峰山鎮、太平庄鎮;青松嶺鄉、楊樹嶺鄉、羅福溝鄉、燒鍋營子鄉、白山鄉、三家蒙古族鄉、義成鄉。縣政府駐葉柏壽街道。
截至2020年6月,建平縣下轄4個街道、17個鎮、7個鄉、2個農場。
街道葉柏壽街道紅山街道鐵南街道萬壽街道
朱碌科鎮建平鎮黑水鎮喀喇沁鎮北二十家子鎮沙海鎮哈拉道口鎮榆樹林子鎮老官地鎮深井鎮奎德素鎮小塘鎮馬場鎮昌隆鎮張家營子鎮青峰山鎮太平庄鎮
青松嶺鄉楊樹嶺鄉羅福溝鄉燒鍋營子鄉白山鄉三家蒙古族鄉義成功鄉
農場八家國營農場熱水國營畜牧農場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建平縣總人口543405人,其中:葉柏壽鎮74220人,朱碌科鎮22885人,建平鎮30859人,黑水鎮29001人,沙海鎮29289人,喀喇沁鎮31527人,萬壽鎮29066人,哈拉道口鎮22504人,北二十家子鎮14264人,榆樹林子鎮31272人,深井鎮15723人,老官地鎮11236人,奎德素鎮19264人,小塘鎮17333人,昌隆鎮15460人,馬場鎮25250人,張家營子鄉15592人,太平庄鄉18596人,白山鄉13747人,三家蒙古族鄉26534人,青峰山鄉12941人,八家國營農場10090人,熱水國營畜牧農場10245人,富山虛擬鄉16507人。
2012年,建平縣年末戶籍人口582019人。出生人口4963人,出生率為8.51‰;死亡人口4453人,死亡率為7.63‰;自然增長率為0.88‰。18歲以下人口99236人,佔總人口的17.1%;18-60歲人口400651人,佔總人口的68.8%;60歲以上人口82132人,佔總人口的14.1%。
截至2019年,建平縣戶籍人口5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7478人,佔總人口的22%,鄉村人口451780人,佔總人口的78%。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297072人,佔總人口的51.3%,女性人口282186人,佔總人口的48.7%。全年出生人口5701人,出生率為9.8‰;死亡人口9923人,死亡率為17‰;自然增長率為-7.2‰。0-17歲人口95976人,佔總人口的16.6%;18-59歲人口376991人,佔總人口的65.1%;60歲及以上人口106291人,佔總人口的18.3%。有漢、蒙、滿、回、錫伯、俄羅斯、鄂倫春、朝鮮、壯等民族。
2021年6月16日,朝陽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建平縣人口數為455826人。

經濟


概況

2017年,建平縣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11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7%,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9.4%,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2.9%。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788元(按常住人口平均),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9%。
2017年,建平縣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7.1億元,比上年增長27.5%,其中各項稅收收入5.4億元,增長21.5%。在各項稅收中,增值稅2.3億元,增長63%;營業稅0.09億元,下降84.4%;企業所得稅0.4億元,增長51.4%;個人所得稅0.2億元,下降2.3%;資源稅0.9億元,增長3.9%。全年國、地兩稅完成各項稅收9.5億元,比上年增長23.8%。全年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支出34.9億元,比上年增長19%。其中教育支出5.7億元,增長25.1%;科學技術支出0.02億元,增長13.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6.9億元,增長8.6%;醫療衛生支出3.3億元,增長12%;節能環保支出0.7億元,增長35.5%;農林水事務支出10.4億元,增長17.2%。
2017年,建平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2元,比上年增長6.5%,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6.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703元,比上年下降7.2%,扣除物價因素實際下降7.4%。

第一產業

2017年,建平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1.2億元,與上年持平。其中種植業產值19.6億元,下降16.2%;林業產值5.2億元,下降3.9%;畜牧業產值34.5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全縣糧食作物(含薯類)播種面積141310公頃,與上年持平。非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069公頃,比上年下降12.2%。全縣糧食總產量100萬噸,比上年增長10.9%。主要農作物產量中:玉米總產量74萬噸,增長6.9%;穀子產量15.5萬噸,增長42.2%;高粱產量7.3萬噸,下降2.7%;豆類產量0.61萬噸,增長32.6%。在非糧食作物中,油料產量0.5萬噸,下降15.3%;甜菜產量8.06萬噸,下降5.8%;煙葉產量0.26萬噸,下降21.2%;蔬菜產量19.1萬噸,下降2%。水果產量3.1萬噸,增長25%。
2017年,建平縣完成人工造林面積2333公頃,封山育林面積2000公頃,林業育苗197公頃。2017年末,全縣林木蓄積量達到42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42%。
2017年,建平縣畜牧業產值佔全部農業產值的比重提高到56.3%。全年肉類總產量129512噸。其中,豬肉產量90651噸,牛肉產量7625噸,羊肉產量9983噸,禽肉產量15768噸。全年禽蛋產量38172噸。全年牛奶產量77080噸。全年豬出欄118.5萬頭,年末存欄54.7萬頭。
2017年,建平縣新增節水灌溉面積7萬畝,改善節水灌溉面積2.12萬畝,水土保持綜合整治18.07萬畝。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1.06萬千瓦特。

第二產業

2017年,建平縣全部工業增加值15.3億元,按可比價格比上年下降1.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2.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5.4億元,比上年下降7.4%。其中採礦業產值16.4億元,同比增長9.2%;製造業產值7億元,下降33.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產值2億元,增長2.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26.3億元,比上年下降4.7%,產品銷售率10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6.8億元,比上年下降7.1%;利稅總額3.6億元,增長31.9%,其中稅金2.9億元,增長27.2%,利潤總額0.8億元,增長52.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鐵礦石原礦產量290.5萬噸,比上年增長0.7%;鐵礦石成品礦產量108萬噸,比上年下降15.7%;瓷質磚產量500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7%;啤酒產量9.7萬千升,比上年下降0.8%;水泥17.8萬噸,比上年下降1%。
2017年,建平縣建築業增加值6.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7%。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戶數16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4.8億元,增長10.4%,實際施工的房屋建築面積96萬平方米,下降32.6%,其中新開工面積28.2萬平方米,下降54.8%。

第三產業

2017年,建平縣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2億元,比上年增長2.1%。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60.1億元,增長1.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2億元,同比增長4.3%。按行業類型統計,批發零售業零售額60.1億元,增速20.8%;住宿餐飲業零售額7.1元,增速2.5%。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0.2%。分八大類別看,食品煙酒類下降2.3%,其中糧食上漲1.7%、鮮菜下降11.3%、畜肉下降9.7%;衣著類上漲0.4%;居住類上漲2.5%;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1%;交通和通信類上漲0.5%;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1.0%;醫療保健類上漲2.7%;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0.3%。
2017年,建平縣外商直接投資實利用外資164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7倍。出口創匯2197萬美元,比上年下降5.4%。

文化


黃河會
黃河會亦稱黃河陣、跑黃河,類似於現代的闖迷宮,是民間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傳統祈福活動的壓軸大戲。據說起源於古代春祭,歷史悠久,堪稱民俗文化活化石。建平黃河會僅在朱碌科、榆樹林、喀喇沁、馬場、羅福溝等鄉鎮個別村屯還有留存。其中,朱碌科鎮的黃河會活動規模較大,也較為典型,2011年被列入第四批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皮影
驢皮影簡稱皮影,是建平鄉村民間流傳下來的一門古老戲曲藝術,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傳承,現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演出大多集中在農閑期間的夜晚,是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俗
建徠平地處遼、冀、內蒙古三省交界處,自古以來是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民族長期雜居融合地區。境內有漢族、蒙古族、回族、滿族、朝鮮族等多民族人口時代繁衍生息,生活習俗及飲食文化以東北農家特色為主,兼容並蓄魯、冀、內蒙古等地精粹。

名優特產

沙棘
沙棘屬小喬木植物,我國20多個省均有分佈,總面積約為2000萬畝,年產沙棘果160萬噸,建平縣是沙棘林的主要分佈區之一。
西瓜
建平西瓜是西瓜中的新秀,皮薄、瓤紅、無籽、清甜凜冽。建平西瓜具有便於食用的獨特性狀及糖度高、品質優、豐產穩產性好、抗病、耐濕、耐儲運等優點,發展十分迅速,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農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起著積極推動作用。
南果梨
榆樹林子鎮是建平縣果業主要生產基地鎮之一。這裡由於降雨量適中,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等地理環境特點,生產的南果梨色、香、口感俱佳,品質上乘,產品遠銷瀋陽、大連等地,聲名遠播,是建平縣南果梨基地鎮。2002年以來,榆樹林子鎮把南果梨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保護品種,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大力扶持。

交通


赤喀高鐵、錦承線、葉赤線、京通線、錦赤鐵路從建平縣境內通過,位於縣城的葉柏壽設有火車站一座,專用線5條,貨位140個,月裝卸貨物15萬噸。公路交通更是四通八達,101國道穿城而過,錦赤線、建三線、葉天線公路縱貫建平縣南北,縣城葉柏壽是連接東北、華北八大城市的鐵路交通樞紐;國、縣、鄉三級公路通車里程1000多千米。縣城距朝陽機場僅75千米。距離錦州港240千米。
截至2017年末,建平縣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6%。實施村級道路硬化318千米,維修改造農村公路453千米。截止2017年末,全縣公路總長度達到3669千米(含村道2329千米)。年末全縣機動車擁有量7.85萬輛,其中汽車擁有量5.49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比上年增加0.13萬輛。郵電業務總量完成5746萬元。

社會


科技事業

2012年申報並得到資金支持的市級以上科技項目7項,培育科技型高增長企業3家。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建平縣全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9.53%,高中(普通)階段毛入學率89.03%。全縣普通高中招生3044人,在校生9083人,畢業生5495人。全縣初中招生3874人,在校生11449人,畢業生4126人。普通小學招生3577人,在校生27622人,畢業生5238人。職業高中招生1677人,在校生5502人,畢業生1126人。幼兒園在園幼兒9215人。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100%。高考總上線率(專科以上)達到99.17%。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建平縣有線電視實際總入戶數4萬戶,數字電視用戶達到4萬戶。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實施體育場升級改造工程,啟動了全民健身中心建設項目,舉辦了15項大型體育賽事。全年向省市級體校輸送後備運動員20名。

醫療事業

截至2017年,建平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72個,其中縣級醫院14個,鄉鎮衛生院2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0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347個,村衛生室373個。各類衛生機構實有醫療床位1945張,衛生技術人員2802人,其中執業醫師1115人,執業助理醫師393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建平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8115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75723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9252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74599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7706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到401686人,參合率為88%。全縣城鎮2656人和農村11391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公用事業

截至2017年末,建平縣城區道路總長68.3千米,實有鋪裝道路面積112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6.58平方米,排水管道87千米,城市路燈4047基桿。城區燃氣管道總長度89千米,燃氣用戶2.5萬戶,燃氣普及率達到72%。城區人均公共綠地19.17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14.51%。

環境保護

截至2017年末,建平縣全年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污水廠日處理能力3.1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90%。用水普及率達到100%。
2017年,建平縣二氧化硫比上年減排235.41噸,粉塵比上年減排1019噸。城區空氣優良以上天數313天。

旅遊


概述

建平縣歷史悠久。被歷史學家稱為“中華文明的新曙光”,被美、英、日、印等國學者稱之為“世界性發現”的“紅山文化”就誕生在這裡。在此出土的女神頭像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境內還存有戰國時期的燕長城、金代古塔、遼代古城,使建平縣充滿了古文化的深邃魅力。

景點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鳥瞰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鳥瞰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因牤牛河源出山樑東麓而得名,呈半山地半丘陵地貌。雖為山區,並不閉塞。101國道、錦承鐵路貫穿其間。遺址坐落在遼西山區一處綿延10餘公里的多道山樑上,在50平方公里範圍內連綿起伏的山崗上,有規律地分佈著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並由它們組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宗教祭祀中心。在方圓有致的積石冢內,以大墓為中心將墓葬分為若干等級,隨葬品只有玉器。以寫實又神化的豬龍、熊龍、鳳鳥、龜等動物形玉飾、上下貫通的馬蹄狀玉箍和裝飾著隨光線變化而若隱若現花紋的勾雲形玉佩為主要類型,它們與豎立在積石冢上成排的彩陶筒形器都是墓主人用以通神的工具。
牛河梁遺址
1983年在距建平縣城13.4公里處的富山鎮牛河梁(建平縣與凌源市交界處),發現了牛河梁遺址。遺址南北約10公里,東西約5公里,總面積50平方公里左右。挖掘出”女神廟”祀址和石冢群,出土了彩繪泥塑”女神”造像和”玉豬龍”等多種工藝精湛的玉飾。1986年1月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古人類及生物化石
1957年夏,在建平縣楊樹嶺鄉南地村發現了距今約五、六萬年的人類上臂骨化石,定名為“建平人”,同時還發現披毛犀牛、轉角羚羊、古野牛、蒙古野馬等哺乳動物化石。這說明早在五六萬年前,古人類就勞動、生息、繁衍在建平這塊土地上。
五連城遺址
五連城城址位於建平東部羅福溝辦事處大房身村山嘴村民組西側山上,屬青銅時代夏家店下層文化類型遺址,由後山城、北山城、西城、老四墳城、帽頭山城組成,呈半環關狀俯扼腳下山谷,地勢極其險要。
五連城城址之間相距很近,除西城建於山坡處外,其餘幸均建在山頂或山脊之上,西城最大,長方形,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20米,面積達18,000平方米。後山城、北山城最小,面積約6,000平方米。城牆都為石築,以西城和老四墳城城牆最好,存高3—5米,底寬8-12米。暴露遺跡除城牆外,還發現有房址。暴露遺物為石器和陶器,石器亞腰石斧、梯形石鏟居多。陶器多為夾砂繩紋褐陶鬲、盆、罐、豆等殘片。
喀喇沁右翼王陵
喀喇沁右翼王陵位於建平縣三家蒙古族鄉新愛里村東北1.5公里處龍旦山下,遠近群山環抱,松柏蒼鬱,景色宜人。為喀喇沁右旗歷代扎薩克及其親族之陵園,當地俗稱“王子墳”。
陵園內斑駁的石雕印證著歲月的年輪,哽咽的松濤述說著歷史的滄桑,一磚一石莫不記錄著歷代扎薩克親王及王室的榮辱興衰,觀之令人感嘆不已。至今在王子墳周邊地區,汗王坐殿,奇布立功的傳說,扎什選定王陵的傳說,七十二場澆靈雨的傳說,劉羅鍋駕牛破風水的傳說等等仍在當地百姓中廣為流傳。
戰國長城遺址
戰國長城位於建平北部燒鍋營子辦事處化匠溝村張家灣至蛤蟆溝腦處,長約七公里,為建平境內保存最好的一段長城,主要為戰國燕文化時期遺存,絕對年代在公元前311年至前279年,距今約2,000多年。1979年9月5日被公布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城址依山勢為東西走向,這一帶山岡縱橫,溝谷交錯,地勢極其險要。城牆築造方法為石築、土築和“天然屏障”三種。石牆基寬2-3米,存高1-2米。土築城牆因年代久遠、水土流失現沖刷已盡,但仍隱約可見黑土帶。除長城外,沿線還有不同類型的防禦建築設施——台址、鄣址和城址。它們多築於長城線上或長城南側。沿線出土文物多為灰陶豆、盆、罐、瓮和席、繩紋板瓦、獸紡瓦當,以及紅陶釜、燕九幣等。
該長城的修築,不僅對北方各民族間的互相融合、交流,對開拓北部疆有著積極作用,而且對秦漢以後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對燕長城址加以全面保護,用於開展旅遊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民族自豪感,加快現代化進程都具有重要意義。
彌陀寺
彌陀寺位於朱碌科西門外。建於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重修。寺院分四層大殿,室內均彩繪壁畫。
藥王廟
位於富山藥王廟村北台。始建於清嘉慶三年(1798)。2000年重修。分一殿、二殿、三殿,殿前築鐘鼓樓,佔地8000多平方米。1988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代表人物


大革命時期
陳鏡湖,韓麟符,白海風。
抗日戰爭時期
高體乾,李鍾奇,烏慶霖,周治國。
現代
方永剛

獲得榮譽


2019年5月18日,建平縣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20年6月30日,建平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8月,入選“2020中國職業教育百佳縣市”。
2021年1月,入選中央文明辦確定的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