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逸東

顧逸東

顧逸東,祖籍蘇州,1946年出生於江蘇淮安,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天應用技術和浮空飛行器專家,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

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7年6月-1996年7月,任國際空間委員會(COSPAR)科學氣球組委員;1993年7月-1995年4月,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工作,任副主任、研究員,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副總指揮,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顧逸東長期從事宇宙射線和高能天體物理試驗研究。曾組織領導了中國高空科學氣球系統的建立,組織指揮了一百多次高空氣球科學探測和試驗,解決了氣球設計研製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推動了中國高空氣球科學探測,開拓了系留氣球等應用氣球技術領域。

人物經歷


顧逸東院士及與他人合影
顧逸東院士及與他人合影
1964年9月-1970年3月,就讀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
1974年2月-1993年6月,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高能宇宙線與氣球飛行器研究,歷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研究員。
1992年6月-1993年6月,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日本文部省宇宙科學研究所訪問工作。
1993年7月-1995年4月,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工作,任副主任、研究員,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副總指揮,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1995年4月-2003年11月,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中心工作,歷任該中心副主任、主任,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
2003年11月,在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工作,任研究院副院長;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系留氣球系統總指揮。
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院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顧逸東77年倡議和推動發展中國高空科學氣球,在氣球設計研製方面開展了長期系統的研究,研製和發放成功系列化的高空氣球並投入使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達40萬立方米大型氣球的國家;領導建成了中國高空氣球系統,組織指揮180餘次高空氣球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取得重要成果,促進了中國空間科學探測的發展,是中國高空科學氣球的開拓者、奠基者和主要學術帶頭人。他在載人航天應用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創造性地解決了應用系統集成以及科學與工程的結合問題,領導應用系統高質量地、出色完成了五艘飛船全部預定的科學與應用任務。
他採用有特色的總體設計和系統集成模式整合分散的空間任務,領導建成了完整的載人航天應用技術體系,包括系統設計模擬平台、有效載荷公用設備、集成模擬測試平台、有效載荷地面應用中心等,解決了與飛船和測控通信系統介面統一和載荷測試充分性問題,開闢了多學科共同利用載人航天器開展應用的技術途徑,成為航天多應用任務系統集成的成功範例。
提出並實踐了工程技術與科學和應用結合的新思路,在堅持載人航天工程研製階段的同時,將科學與應用研究,科學搭載試驗、科學樣品與設備匹配試驗、科學實驗全過程演練、同步天地對比科學實驗,對地觀測設備航空校飛和在軌地面配合試驗等列入工程研製流程,促進了科學研究與載荷研製的緊密結合,並將用戶需求、工程研製、驗證試驗和應用研究結合起來,既保證了工程質量,又顯著提升了空間科學、應用研究和有效載荷研製水平。
建立了應用系統工程技術管理體系,將不同類型工作納入嚴格統一的航天工程軌道;全面主持應用系統的研製、試驗、測試發射和在軌運行;決策解決了研製試驗中出現的問題,使全部空間應用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推動中國空間科學與應用取得顯著進步。顧逸東是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領域,成功地在科學與工程之間架起了橋樑,在航天航空系統工程的航天應用系統和氣球技術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系統性的重要貢獻。
• 科技成果獎勵
時間項目名稱獎項名稱
1985年中國科學院萬米級高空科學氣球技術系統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4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應用系統)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載人航天應用系統總體技術研究部委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神舟四號留軌飛行綜合精密定軌部委級科技進步獎
• 代表性論文
據2018年2月中國科學院信息顯示,顧逸東已發表論文60餘篇。
顧逸東。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的挑戰和機遇[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4,29(5):575-582.
顧逸東。空間科學:探索與發現之源[J].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2014,(第9期).
顧逸東。心繫空天:王大珩先生與我國航天航空事業[J].辦公自動化,2012,(第A1期).
顧逸東。譜寫中國載人航天應用的新篇章[J].載人航天,2004,(第5期).
顧逸東。高空科學氣球的研製[J].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3,(第Z期).

人才培養

截至2016年,顧逸東培養碩士15位,博士12位,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顧逸東培養學生情況如下:
時間題目作者類型
1986非零周嚮應力零壓式氣球球形的確定與應力分析李雨航碩士
1989高空科學氣球微機化遙控系統設計劉斌碩士
2002《軌道模擬系統》設計與實現李強李強
2003空間發可展伸桿機構的運動學與動力學分析李振華碩士
2008系留氣球非線性有限元分析何澤青碩士
2009空間信息網路動態多徑路由協議技術研究唐劍博士
2009平流層飛艇運動控制律與定點控制律設計周江華博士后
2009軟體特徵模型與測試應用研究王曉華博士
2010空間高微重力主動隔振系統研究李宗峰博士
2012航天器光學遙感載荷動力學環境適應性研究王珂博士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2004年求是科學基金會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
200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社會任職


1987年6月-1996年7月,任國際空間委員會(COSPAR)科學氣球組委員;
1984年10月至今,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歷任理事、常務理事、副理事長;
1986年10月至今,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歷任副主任、主任;
2001年12月至今,空間科學學報,任副主編;
1999年12月至今,中國宇航學會,任理事;
1994年5月至今,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中國委員會(CNCOSPAR),任委員。

人物評價


顧院士把高深神秘的高科技知識帶到孩童們中間,顧院士像老爺爺一樣走進校園和孩子們握手、擁抱、交流,這是在為我國科學普及做貢獻,也是在為科學的美好未來進一步奠定基礎。(大興七中校長賈海軍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