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鮋

毒鮋屬動物

毒鮋(學徠名:Synanceia verrucosa)又稱石頭魚。外形極丑,並有毒刺,眼睛與下頜突出,背鰭參差不齊。身長只有30厘米左右。隱伏在近岸珊瑚礁和岩礁間。因毒性劇烈,被列為“世界十大毒王”之一,位居第四位。主要分佈於中國的西沙群島,台灣等海域,其它分佈於紅海,印度洋非洲南岸至太平洋中部,北至日本。

簡介


毒鮋
毒鮋
毒鮋科徠Synanceiidae動物的統稱。眼小,背位,眼下方有一深凹。犁骨元牙。背鰭棘被以厚皮,基部具毒囊。胸鰭下方無遊離鰭條。暖水性底層魚類,常隱伏在近岸珊瑚礁和岩礁間。體長一般為95~224毫米。毒鮋類的外形極丑,並有毒刺,眼睛與下頜突出,背鰭參差不齊,所以讓人覺得全身凹凸不平。
背鰭上有毒刺,遇到人時,在根部會有毒腺分泌毒液,由毒刺流向對方,人類被刺到時會覺得呼吸困難。靜止在海底或岩礁處,等待獵物接近,體色依周圍環境而變化,故不易被發現,等獵物接近時會敏捷地吞食。
棲息環境
毒鮋
毒鮋
棲身於澳大利亞沿海水域的毒鮋,又稱石頭魚,貌不驚人,身長只有30厘米左右的它,就愛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即使站在毒鮋的身旁,毒鮋也一動不動,讓其發現不了。要是不留意踩著了毒鮋,那毒鮋就毫不客氣地立刻反擊,向外發射出致命劇毒。毒鮋的脊背上那12-14根像針一樣銳利的背刺會輕而易舉地穿透人的鞋底刺入腳掌,使人很快中毒,並一直處於劇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因毒性劇烈,被列為“世界十大毒王”之一,位居第四位。
生活習性
毒鮋常隱伏在近岸珊瑚礁和岩礁間。在根部會有毒腺分泌毒液,由毒刺流向對方,靜止在海底或岩礁處,等待獵物接近,體色依周圍環境而變化,故不易被發現,等獵物接近時會敏捷地吞食。
物種毒性
毒鮋,其鰭棘的前側溝內有發達的毒腺,可分泌毒液。與其同科的虎鮋也具相同毒性的毒液,人被刺可引起中毒。刺后不久即可有惡寒、發熱,伴全身不適、噁心、嘔吐等,有時可持續數天高熱。毒素吸收後有心悸、心率改變、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性損害及血壓降低等心血管損害;重者有休克、驚厥、譫妄及呼吸困難,甚至呼吸麻痹而停止。
分佈範圍
中國分佈:西沙群島, 台灣等海域其它分佈:紅海,印度洋非洲南岸至太平洋中部, 北至日本。

亞種分化


中文名拉丁屬名定名人
粗毒鮋SynanceiaLinnaeus
毒鮋SynanceiaBlochetSchne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