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市場

尼羅市場

尼羅市場,中東歐最大的中國小商品批發中心,位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的東北郊,1998年由當地地產開發商尼羅集團建造。羅馬尼亞華商95%的店鋪集中於此,市場共有商鋪7000多間,其中溫籍商人經營的有700多間,銷售以服裝類和家電類為主的小商品,因此得名“中國城”。經過十年的發展,華商們的經營方式已從擺地攤、做小生意上升到進入現代化的商場、按照現代化商業要求經營業務,他們創立了中國和羅馬尼亞新的貿易方式和渠道。2010年4月21日,尼羅市場管理方對市場實行強制性徹底拆除,2000多家華人店鋪被毀,華商經濟損失達數億歐元。

初步建立


1990年前在羅馬尼亞定居的中國人,屈指算起來不足五人。據有人回憶,資格最老的一位華僑大家都稱為老李,
羅馬尼亞中國城
羅馬尼亞中國城
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俄羅斯沙皇政府招聘來挖戰壕的苦力,後轉到羅馬尼亞。目前在羅馬尼亞約有7000名中國華僑、華人,絕大多數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陸續來到羅馬尼亞的。據悉,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羅馬尼亞的華商最多時曾接近2萬人。布加勒斯特近郊的“歐羅巴”的批發市場是華商最初的落腳點。尼羅市場始建於1999年,當時用鐵皮建造的簡易店鋪,在這裡經營的華商基本上都是買下了店鋪的永久使用權。
羅馬尼亞《真理報》曾這樣寫道:“‘歐羅巴’和‘尼羅’是布加勒斯特的兩個‘窮人市場’,露天式的簡易售貨亭,給人以破爛不堪的印象,但興隆的商業同市場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華商把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帶到羅馬尼亞,出售的商品檔次雖不高,但在價格上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多年來羅馬尼亞人開的商店不景氣,但“歐羅巴”和“尼羅”兩個批發市場幾乎每天是人山人海。在這兩個市場里不僅有布加勒斯特市民來購物,還有許多來自羅各地的商販。他們把很多中國商品批轉到羅全國各地出售。除此之外,前來購貨的人中還有很多人來自保加利亞、烏克蘭、前南斯拉夫地區和摩爾多瓦共和國。

發展歷程


尼羅市場從“窮人市場”逐漸發展成為著名的“中國城”,這是一個形象和檔次的提升過程。從商戶的經歷中可以窺見一二。
鄭氏國際集團公司總裁鄭思勇是一個思維開闊的華商,90年代初他剛到羅馬尼亞時是靠賣拖鞋起家的,當時他從國內進口大量拖鞋,在“歐羅巴”市場批發、零售,曾一度被戲稱為“拖鞋大王”。鄭思勇是個勇于思考的人,當他賺了一些錢后,他發現布加勒斯特市區的“潘塔里孟”湖畔有一塊堆滿了垃圾的場地。1997年他就果斷地用低價把這塊地買下,並僱人把垃圾運走,然後在這裡建起了20座倉庫,為華商存儲商品服務。不久后他果斷地買下了“潘塔里孟”湖畔另外10公頃土地,經過苦心經營,帶火了那裡的商業和房地產業。從那以後,房地產成了鄭思勇的主業。現在鄭氏集團手下的羅馬尼亞員工就有2000多人。
從2003年起,鄭思勇先生同羅
馬尼亞人尼庫先生攜手在“尼羅”市場東南側購置了約60公頃的閑置土地,先後建起了5座“紅龍”現代化商廈,特別是在2006年2月竣工的“紅龍五”巨型商廈已成為這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天停放在大廈兩側的汽車就有數百輛,使人看到了這座大廈的氣派。此外,那裡還有5個大商廈、1個辦公大樓、10棟9層的住宅樓以及各種基礎設施正在興建中。為了方便客商的進出,一條連接首都市中心區和紅龍區的公路——“紅龍路”即將通車。到2007年底,整個工程將竣工,屆時一個氣勢宏偉的“中國城”將呈現在羅馬尼亞人面前。它將是歐洲最大的“中國城”,是輻射整個歐洲大陸的中國商品集散地。
華商用他們辛勤的工作活躍了羅馬尼亞市場,而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保持了市場的物價穩定,使廣大低收入的群體維持了基本生活,也為羅馬尼亞人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華商的經營活動還為羅馬尼亞進口商、零售商帶來豐厚的收入。近幾年來,羅馬尼亞的華商銷售的中國商品在質量、花樣上也在不斷提高。過去華商主要從羅馬尼亞人那裡租用攤點或店鋪,而現在他們自己投資興建了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這些大型商廈將為羅馬尼亞人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問題不斷


十多年以來,尼羅市場一直波折不斷、風雨飄搖,在此之前曾經發生多起火災,2007年和2008年,尼羅市場又曾先後遭遇了二區政府限期關閉市場及管理方搭建“隔離牆”的風波。
羅馬尼亞當地時間2008年11月19日,尼羅市場遭尼羅集團強制隔離,旅羅溫商遭遇“閉門風波”。2008年11月25日,旅羅華僑華人20多個社團聯合發表《關於尼羅市場隔離牆事件的聯合聲明》,聲明強烈要求尼羅集團停止架設隔離牆。
2008年11月26日,隔離牆被市場管理方悄悄拆除。
2009年3月5日凌晨5時左右,尼羅市場發生火災,由於天冷風勢大,大火迅速蔓延,數家華商店鋪被燒毀。半小時后消防隊及時趕到,火情得到了控制,但4家店鋪的商品已經蕩然無存,其中3家店鋪的店主是江蘇南通人,他們主要經營床上用品、毛毯等商品,另一家店鋪的店主是阿拉伯人,經營家居裝飾品等物,初步估計此次火災造成的財物損失超過10萬美元,失火原因至今不明。
2009年11月16日,市場管理方尼羅集團單方面決定對進入“尼羅”的除貨車以外機動車開徵每天10列伊(約3.5美元)的停車費,引起在市場上數千中國、越南和阿拉伯國家商人的強烈抗議。尼羅集團早在開徵停車費前就一直抱怨物業管理入不敷出,難以為繼。不過,市場商戶則早就對管理方連年來不斷提高管理費忍無可忍。而且商戶認為,每月交納的管理費中已經包含停車費。
開徵停車費當天,在市場入口處等待繳費的車輛排成了數公里的長龍,急於進市場開店的商戶甚至棄車跑往市場。長此以往,不僅開支增加,生意也將受到影響。收費第二天上午,上百商戶自發找管理方交涉,發生衝突。
尼羅市場
尼羅市場
對於商戶的不滿和抗議,管理方回以停水和停電,並於11月17日晚宣布全面停止物業管理,保安和清潔人員全數撤出。管理方試圖以此逼迫商戶就範。而“中國城”的華商同其他國家的商人聯合起來,一方面組成維權小組統一同管理方交涉,另一方面建立保安隊晝夜維持市場正常秩序和安全。
2009年11月24日開始,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市有關部門,對當地華商集中經營的尼羅市場進行了檢查,有300多個浙商經營的店鋪被查封,另外3000多家浙商商鋪遭遇停水、停電、關閉洗手間的困境。尼羅市場管理方高層代表當天接受羅馬尼亞一家電視台的採訪時表示,他們將放棄對市場的所有物業管理,並公開宣稱尼羅市場商戶有嚴重偷漏稅行為及衛生、消防存在隱患等,希望羅馬尼亞政府各有關部門介入尼羅市場事務。因為尼羅市場管理方放棄了所有物業管理,市場內的3000多個浙商商鋪一時間陷入了停水、停電、關閉洗手間的困境。
2009年12月1日 在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介入協調下,羅馬尼亞稅務總局的局長親自回信,表示被查封的店鋪一周內恢復營業。
2009年12月2日,羅馬尼亞尼羅市場再次受到警察的查封。自此,尼羅市場上演了一出出管理方撤物業管理,警察強行封店、拉貨,繼而管理方出面驅趕商戶的鬧劇。
市場華商在華人維權委員會的帶領下,於2010年2月26日將市場管理方及頒布拆除令的轄區政府一起訴至當地法院,並要求法院立即中止轄區政府的拆除令。法院正式受理后,通知雙方在6月16日開庭審理此案。

強拆


原因

尼羅市場的經營商戶說,尼羅市場只需花1萬美元就能取得一個15平方米至20平方米店鋪的永久使用權。2003年紅龍市場建成,每年3萬歐元至4萬歐元的店租,相比之下租金相當高昂。紅龍市場建好后商鋪大量空置,華商都不願意搬遷過去,經營方的投資沒法收回,所以尼羅市場的拆除成為一種需要。
羅馬尼亞海關總署、首都經濟衛隊及布加勒斯特市二區政府等,派出大量警力對浙商集中的尼羅市場進行封鎖時,聲稱尼羅市場存在偷漏稅及假冒商品,衛生、消防隱患等問題,因此要對市場進行查封調查。

拆遷

羅馬尼亞當地時間2010年4月21日,尼羅市場管理方對市場實行強制性徹底拆除,涉及2000多家華人店鋪,其中600多家是溫商店鋪,預計華商的經濟損失達數億歐元。尼羅市場被拆除后,大部分華商被迫轉移到紅龍市場經營,也有一些華商撤資回國。

商戶反應

在尼羅市場遭拆除的第二天,羅馬尼亞華人維權委員會當地轄區警察局,警方對此事立案調查,中國駐羅使館也已向當地政府交涉。羅馬尼亞華商決定除通過法律途徑討回公道之外,計劃自發在當地建立華人市場。羅馬尼亞華商成立羅馬尼亞唐人街國際聯合集團,潘繼東任集團董事長,該項目計劃在2010年內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