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閎
王俊閎
王俊閎,又名王俊宏,男,1972年生,山西省新絳縣三家店村人。自1995年起,先後發表小說、散文、通訊、報告文學等作品共計2500餘篇,約三百萬字。
王俊閎,又名王俊宏,男,1972年生,山西省新絳縣三家店村人。山西青年報記者,國學學者。自1995年起,先後發表小說、散文、通訊、報告文學等作品共計2500餘篇,約三百萬字。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起,王俊閎利用業餘時間對傳統文化經典《易經》等書籍進行過深入研讀。近年來,受報社弘揚《弟子規》文化的影響,他又致力於對《弟子規》一書的研究。2007年,王俊閎以尋訪的口吻發表了《三百年後,山西尋找“弟子規”作者》一文,被國內外媒體廣泛轉載,引起了國學界的關注。迄今為止,包括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騰訊網、山西日報在內的國內外六十餘家權威媒體對其研究《弟子規》的成果及赴外講學情況進行過報道。
其近作《弟子規密碼》一書,是作者通過大量走訪及考證,揭示“弟子規”作者李毓秀生平之謎和整體品讀“弟子規”的力作。
《弟子規密碼》出版單位:中國文聯出版社
新作提要
《弟子規密碼》內容提要
被譽為《弟子規》作者研究第一人的王俊閎,經過實地走訪及史海撈針般的探索和潛心研究,用細膩的筆觸揭示了《弟子規》作者李毓秀的生身之地、生卒時間、生活歷程、家庭背景、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弟子規》的成書過程等一系列未解之謎,較為真實地還原了300年前的李毓秀,破解了國學界一道久懸未解的謎案。他還繞開《弟子規》諸多版本中“逐句逐段進行解析”的傳統慣例,以整體品讀並附以品讀感言的方式,將《弟子規》全文分為七大部分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是天下為人父母和子女者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新作簡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的國學生員李毓秀所作,成書至今已經三百多年的歷史。該書以《論語·學而》第六章:“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方式編纂而成。是啟蒙養正,教育弟子敦倫盡份,閉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國學經典。
《弟子規》一書在清朝後期極為盛行,其影響力遠遠超過了《三字經》。近年來,隨著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浪此起彼伏,《弟子規》風靡國內諸省及東南亞等國家。學習《弟子規》在各地蔚成風氣,儼然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然而,由於《弟子規》作者李毓秀的生活資料在史志上記載不詳,該書的成書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成了一道待解的難題。在此情況下,王俊閎經過實地走訪和嚴密的考證,形成了這本約十萬字的《弟子規密碼》。以客觀的口吻,較為真實地還原了300年前的李毓秀。
王俊閎所在的單位——山西青年報社研究和傳播國學經典的氛圍十分濃厚。青年報社現任社長及總編輯對國學文化非常重視,2007年以來,該報開闢了《弟子規》文化教育專欄,並提出了“集結善的力量,傳播首善山西”的辦報理念。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靜下心來認真審視《弟子規》一書,進而發現《弟子規》作者的生平在史志上是一個空白。而學習古籍時,如果對作者身世及成書的時代背景不清,則無法真正參透其內涵和思想。為此,他通過對史志考證以及對民間人士的大量走訪和排他式的科學推理,對《弟子規》作者李毓秀的生身之地、生卒時間、生活歷程、《弟子規》的成書過程、作者的家庭背景、作者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等進行了深入研究,終於系統地揭開了與《弟子規》作者相關的一系列懸而未解的謎團。並以多年研究傳統文化的紮實理論功底,用整體品讀和附以品讀感言的方式,繞開《弟子規》諸多版本中“逐句逐段進行解析的”傳統慣例,用生動活潑、淺顯易懂的語句對《弟子規》正文進行了講解,最終促成了《弟子規密碼》一書的付梓。
通過該書,我們可以了解到關於李毓秀的許多鮮為人知的生活經歷。而對李毓秀眾說紛紜的生卒時間,該書也以大量的考證結果證實:部分史志上所記載的其生於“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的說法以及其出生時間為1662年、卒於1722年的說法均不可信。其真實的出生時間應在順治年間,去世時間應為雍正年間。
李毓秀作為山西人,其創作的《弟子規》一書,目前在國內外已經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其成書年代只有三百多年,因而成為了承上啟下、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樞紐。《弟子規》在處理家庭內外的人際關係方面和在促進整個社會和諧進步等方面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而《弟子規密碼》一書對李毓秀生平之謎的揭示和以整體方式對其內容進行的品讀,使得該該書成為了一本與《弟子規》古本相輔相成的配套讀物,是深入學習傳統經典和對《弟子規》進行深入研究的必備參考書籍。
報告文學《大愛無言》,作家文庫第二輯,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一個普通的團市委書記,懷著對貧困學子的拳拳愛心,在長達四年的時間裡,櫛風沐雨,奔走吶喊,行程17萬公里,歷盡千辛萬苦,籌集善款300餘萬元,幫助1000多名極端貧困的學生邁進了學校的門檻。本書以報告文學的手法,真實再現了以原共青團山西省運城市委書記張建元同志為代表的團干們,尋訪和幫助貧困學生上學的艱難歷程,熱情謳歌了共青團幹部情系百姓冷暖,不畏艱難困苦,為建設和諧社會而勇於奉獻的高尚情操。
2005年至2008年,河東大地掀起了一股資助貧困學生上學的熱浪,掀浪者便是本書的主人公、時任山西省共青團運城市委書記的張建元。
這是一個不事張揚的中年漢子。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與一名貧困生不期而遇。從此,在以後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裡,他便把自己的生活、喜怒哀樂和一個個學生的命運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這是一場特殊的“行動”,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開始了最大規模的一次“愛心之旅”。這段艱辛的旅程里,承載了他的光榮與夢想,遺憾和悲哀;他以一顆滾燙的心與貧困學生同行,與熱心公益事業的人們攜手並肩,同沐陽光、共浴風雨,在並不平坦的路上執著求索,以頑強的毅力維護著共青團組織和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應有的尊嚴。
為了一群曾經素不相識的孩子,他披著晨羲、踏著露水上路了。他所面對的是要開啟一扇通向未來的大門。一次一次的努力,一遍一遍的呼喚,都將交匯於打開這扇門的那個閃光的瞬間。為了等待太陽的光芒從門外射進來的那燦爛一刻,所有失望無助的孩子都在翹首期盼……
為了這份期盼,他腳步匆匆,情意綿綿。1000多個日子裡,他在貧瘠的山間和繁華的都市切換而行;他在不停地奔波行走,把淚光盈盈的孩子們的故事,一遍一遍地播散。“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對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陌生的是沒有那種切膚的痛感。這些孩子當中,有的高中三年,一日三餐都是開水泡饃;有的一雙布鞋從冬穿到夏;有的家徒四壁,棲身野外;有的父亡母病,衣食無著……那些對他來說,並不陌生的所在,那些所在之處觸目驚心的貧困,模糊了他的眼睛,浸濕了他的衣衫……
17萬公里的路程,3000名貧困學生。在這組看似尋常的數字背後,我們看到了一個共青團幹部最輝煌的一面。孩子們淚光漣漣時,他的心裡激蕩著痛苦和不平;孩子們露出笑臉時,他的臉上傾瀉著歡快與笑容。在一步一步的前行中,他由一個人長成了一個“巨人”。他用自己的腳步,為貧困大學生叩響了命運之門的音符。淚水與汗水交織,激情與夢想共舞。張建元在一次次的尋訪中,在一次次與貧困學生驅趕貧困的鬥爭中,在與一個個極端困難的家庭同呼吸、共命運的歷程中,他用心血寫就了生命里最華彩的篇章。
這裡要感謝他的妻子。這個柔弱的女人,以博大的胸懷目送自己的丈夫一次次地遠行,從無半點怨言。“去吧,不要為了家裡的事而誤了公家的事”。正是因為妻子的支持,才使張建元在尋找貧困學生的道路上義無反顧地前行;
這裡要感謝與他同行的每一個人,要感謝團委和電視台所有參與此次活動的人。有了他們,他才顯得並不孤單;有了他們,這項活動才開展得如此有聲有色。可以說,每個孩子的笑容背後,都浸潤著他們的汗水。
尋訪,讓張建元變得更加理性和成熟;尋訪,讓張建元感到了腳下土地的真實。他在一次次大悲大喜的情感交融中,愈發冷峻而清醒;資助,讓張建元變得細膩而多情;資助,讓張建元徹悟了人生。正是懷著這種清醒,這種徹悟,張建元和他的夥伴們,一同走過了難忘的四個年頭。
為什麼我們的眼睛里總是滿含淚水?是那一個個貧困的家庭呈現出來的令人揪心的生活;是那一個個發現了他人的痛苦而幫助其驅趕痛苦的尋路人;是那一個個伸出愛心援手,樂與他人分享財富的智者…… 世間,什麼能雋永?張建元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作者)
第一章 淚水與使命
1 面對不幸的孩子,團委書記的淚流了四載
2 憂由喜生的貧寒之家
3 尋訪途中的“爭論”
4 老校長的愛心
第二章 尋找貧因大學生與救助心靈特別行動
1 寒門“狀元”之家的辛酸事
2 女大學生和她的赤貧之家
3 張華峰家的“貴客”
4 華峰獲助
5 雙胞胎姐妹的煩心事
6 大山深出的“金鳳凰”
7 遠來的客人
8 王玲的學費有了著落
9 告別困境的姐妹
10 賈小麗的大學夢
第三章 來自遠方的書信
1 一封從京城發來的感謝信
2 第1700封書信背後的故事
第四章 行動,行動
1 新一輪救助
2 一場特殊的義賣
3 工地上的“大學生”
4 20個雞蛋的故事
5 愛心在延續
第五章 小雲瀟的呼喚
1 面對絕症患兒,張建元再次流淚
2 鳳城盡飄“黃絲帶”
3 小雲瀟走了,張建元的心碎了
第六章“愛”沒有休止符
附一:離開喬安山的日子(張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