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室炎

腦室炎

腦室炎又稱腦室管膜炎,是發生在腦室系統及其周圍的炎症。引起腦室炎的病因有顱腦損傷致細菌入侵、繼發於顱內其他部位的感染、醫源性感染等因素。臨床癥狀為頭痛、頸項強直、高熱、昏迷、血壓下降等。主要治療原則是採取手術治療,並輔以抗感染、降顱壓等藥物治療。腦室炎是神經系統致命性的顱內感染,死亡率很高,其中尤以腦室內積膿的死亡率高。經治療,可降低死亡率。

就診科室


● 神經外科、神經內科

病因


● 顱腦損傷致細菌入侵。
● 繼發於顱內其他部位感染,如繼發於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硬膜下積膿等,膿腫破潰入侵腦室。
● 醫源性感染:顱腦手術,特別是腦室出血或腦室腫瘤術后易發,尤以腦室外引流過久或行導管分流術引起者常見。

癥狀


● 輕度的腦室炎癥狀與腦膜炎相似,可有頭痛、頸項強直等表現。
● 嚴重的腦室炎起病急促,常有高熱、譫妄、昏迷和生命體征改變,甚至引發腦疝。
● 腦膿腫破入腦室引起腦室炎的患者常驟然出現雙瞳散大、血壓下降、呼吸循環衰竭等。
● 接近腦室壁的膿腫因炎性反應的影響或膿液的少量滲漏,可造成局部腦室管膜炎浸潤、腦室內粘連及隔膜形成,引起腦積水和腦室內感染性分隔小腔,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

檢查


● 確診腦室炎需要行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
● 腰穿腦脊液檢查
● ● 為腦室炎的主要診斷依據,可見腦脊液壓力升高、白細胞增加、膿球、絮狀膿性分泌物、蛋白含量增高、糖定量降低,特別是細菌培養陽性可作為直接診斷依據。
● 血常規及血培養
● ● 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可增多,有時可培養出陽性菌。
● 頭部CT掃描
● ● 腦室室管膜局限性或彌散性薄層線狀強化,腦室內粘連出現分隔狀強化灶,腦積水或腦室變形、擴大。還可發現併發於腦室炎的病變,如腦膜炎、腦膿腫、腦水腫及軟化灶等。
● 頭顱MRI
● ● 嚴重者T2像可見腦室周圍白質內有帶狀高信號區環繞,腦室內的膿性灶亦顯高信號。

診斷


● 醫生根據臨床癥狀及輔助檢查來診斷腦室炎。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化膿性腦室炎的臨床癥狀多無特異性,有下列情況者應考慮腦室炎的可能:
● ● 開放性路腦損傷術后數天有不規則發熱。
● ● 開顱術后3~5天在抗感染治療的情況下出現頭痛、頸部強直、譫妄或伴有意識障礙。
● ● 手術部位逐漸隆起、傷口溢膿,經抗感染、脫水治療,癥狀難以緩解。
● 上述典型的臨床表現:高熱、頭痛、譫妄、昏迷等。
● 腦脊液檢查的陽性發現:細菌培養陽性。
● 頭部CT或MRI增強掃描的典型表現:腦室室管膜局限性或彌散性薄層線狀強化,腦室內粘連出現分隔狀強化灶,腦積水或腦室變形、擴大。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現頭痛、頸項強直、高熱等臨床表現,容易與腦室炎相混淆,這些疾病包括腦膜炎、腦炎、腦血管病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進行詳細檢查,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治療


● 腦室炎的治療主要依靠藥物治療。
● 一般應儘快通過腰穿或腦室穿刺腦脊液引流查明致病菌,根據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敏感且能透過血腦屏障的抗生素。
● 如為引流時間過久引起感染者,應立即將先前置入腦室的引流管或分流管拔除,於對側重新置管引流,必要時同時行腰椎置管引流。
● 如腦室系統阻塞或葯敏試驗的敏感藥物通過血腦屏障較差時,則應在全身用藥的同時,反覆行腦室穿刺引流,並經腦室內給葯,必要時需行雙管沖洗引流,直到引流液轉清,癥狀好轉,細菌培養陰性及白細胞數正常之後,始可拔管。
● 位於腦深部接近腦室的膿腫,必要時需緊急開顱切除膿腫,用抗菌鹽水徹底沖洗腦室並置管行腦室外持續引流,同時,全身加強抗菌治療。

危害


● 本病易引起腦疝、腦室積膿、腦積水等併發症,病情往往變化急驟、死亡率很高。

預后


● 腦室炎是神經系統的致命性顱內感染,死亡率很高,其中尤以腦室內積膿的死亡率高。經治療,可降低死亡率。

預防


● 行腰椎穿刺或側腦室引流、開顱手術時注意無菌操作,盡量減少醫源性感染。
● 加強鍛煉、增強抵抗力。

參考文獻


● [1] 劉勝, 劉遠新, 王誠. 化膿性腦室炎易患因素及其干預策略[J]. 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誌, 2005, 4(1):81-81.
● [2] 張曉東, 劉守勛, 趙海康. 顱腦手術后併發腦室炎的診斷及治療[J]. 中國現代醫學雜誌, 2003, 13(12):107-108.
● [3] 趙玉沛,陳孝平。外科學。第三版。北京:中國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