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安徽省銅陵市郊區,總面積31518公頃。2006年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條件對白鰭豚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場所。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灘塗濕地為主的內陸淡水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白鰭豚,江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胭脂魚等。

歷史沿革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前身為銅陵白鱀豚養護場。1985年,原國家環保局為保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鱀豚決定建立銅陵白鱀豚養護場。安徽省銅陵白鱀豚養護場工程於1987年底正式動工興建,1992年通過預驗收,1993年1月通過了專家評審,1993年5月各單項工程全部建成,1994年11月通過國家正式驗收,工程總投資941.48萬元。
2000年12月2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銅陵淡水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2月,國務院以國辦發[2006]9號文正式批准銅陵淡水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3年6月,原國家環保總局以環函(2003)182號文批准在安徽省銅陵白鱀豚養護場基礎上建立國家環境保護長江重點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中心(簡稱保護中心)。2004年4月,安徽省機構編製委員會以皖編辦[2004]57號文下達了同意將安徽省銅陵白鱀豚養護場更名為國家(銅陵)環境保護長江重點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中心的批複,要求其他機構編製事項仍維持現狀。
2008年7月,銅編[2008]7號文批准成立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保護中心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地理環境


位置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安徽省銅陵、樅陽和無為等縣市的長江江段內,範圍在東經117°39′30″—117°55′25″,北緯30°46′20″—31°05′25″之間,包括長江大堤以內(包括灘塗、江心洲等陸地)以及與長江相連通的河口水域和陸地區域。

氣候

銅陵地區屬於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全年氣候溫暖濕潤,雨量豐沛,濕度較大,日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長。

水文

境內的地表水主要是長江銅陵段,有55公里,最高洪水位16.64米。

區域範圍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範圍上至樅陽縣老洲,下至銅陵縣金牛渡,全長58公里,總面積31518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9534公頃,緩衝區面積6360公頃,實驗區面積15624公頃。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白鱀豚,江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胭脂魚等。

動物資源

江豚
江豚
浮遊動物: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浮遊動物已知有100多種,占安徽省已知浮遊動物的48.2%,佔中國內陸水域浮遊動物720種16.5%。
底棲動物:根據《中國湖泊志》、《中國淡水魚類養殖學》、《長江主要經濟魚類資源調查報告彙編》和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外調查記錄,保護區江段共記錄到底棲動物14目,近90種,其中有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
魚類:根據《中國魚類志》的記載和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多年進行的野外考察記錄,經統計保護區有魚類90餘種。從分類組成上來看,以鯉科魚類為主,佔到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域魚類物種總數的67%。
中華鱘
中華鱘
兩棲爬行類:根據《安徽省兩棲爬行動物志》的資料和多年的野外調查記錄,經統計保護區有兩棲類12種,約佔安徽省兩棲類種數的31.6%;爬行類20種,約佔安徽省爬行類種數的30%。
鳥類:根據多年的野外調查記錄,經統計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鳥類200多種,分別隸屬於16目50科,其中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5種,二級重點保護鳥類9種,主要分佈在江面、江灘沼澤,江邊蘆葦叢,樹林、灌林叢及農田村舍。
陸域哺乳動物:根據地方志、公開發表的文獻資料以及保護區多年的野外調查記錄,經統計保護區現有哺乳類在數量上以嚙齒類佔優勢,以東洋界成分為主,但區系具有過渡特徵。已知哺乳類共有42種,其中東洋界24種,古北界18種。

植物資源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浮游植物:保護區浮游植物組成以硅藻門為主,其次為綠藻門,再次為藍藻門,其它種類偶見。常見種類有鈍脆桿藻、針桿藻、橋彎藻、舟形藻、等片藻等。浮游植物計7門80多種。其中硅藻門約佔50%;綠藻門約佔31%;藍藻門佔9%;甲藻門佔5%:裸藻門佔4%。金藻門和紅藻門各2種,分別占檢出種類的1.30%。
高等植物:根據調查,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維管束植物共有90餘科500多種,其中有蕨類植物10餘種;裸子植物近10種;被子植物500多種。
(以上數據截止到2008年)

開發利用


旅遊信息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旅遊資源極為豐富,項目繁多,主要有安徽省首座水族館、標本館、珍稀水生野生動物、和悅老街、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潛洲沙灘、2.67平方公里生態蔬菜基地等;旅遊內容主要有水族館及標本館參觀,野生動物及生態保護知識多媒體宣教,麋鹿園、珍稀野生動物參觀及飼養,豚類棲息地考察,快艇長江遊覽觀光,田園風光及農家樂旅遊,古鎮人文歷史參觀,垂釣等。同時保護區內還具有豐富的旅遊飲食文化,如最具特色的長江鮮魚活蝦、白曁豚牌小磨麻油。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規劃和建設,將成為人們接受環保知識教育、遊樂、休閑的最佳去處。

綜合利用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條件對白鰭豚、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場所。其主要任務是保護長江中下游(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現存的國家一、二級水生珍稀動物。它位於銅陵市大通鎮和悅洲與鐵板洲之間的夾江上。夾江長1600米,寬220米,洲上楊柳依依,雲淡風高;江上水鳥逐波戲浪,江岸樹影婆娑起舞,水色秀麗,風景宜人,是養殖淡水豚的理想水域。 1986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安徽省銅陵白鰭豚養護場”,1987年12月28日工程正式開工,1994年工程完工,並通過了國家環保局的驗收。其間,已累計投資1500萬元,建有進出口閘壩、提水泵船、暫養池、治療池、實驗樓、飼料基地、豚體保健系統等一批白鰭豚養護及科研設施,並同步建造了種類較多的水族館和標本館,成功地開展了江豚活體捕獲和人工飼養管理、科研工作。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其中水族館中養育的江豚、日本錦鯉娃娃魚揚子鱷、中華鱘、河鯉、胭脂魚及長江魚類等,有很高的觀賞和普及環保知識等價值,為廣大遊客提供了旅遊、觀光、休閑的好去處,也為青少年提供了學習生物及環保等方面知識的好課堂。此外,該保護區在科研上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好成績,已成功培育出了新一代“江豚”。

科學研究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查研究了水生動物生存致危因子,開展了淡水豚類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開展了其它水生動物的救護、收容與放流工作,掌握了淡水豚類捕捉和運輸技術;開展了長江江豚在池內4年的人工飼養及夾江半自然水域中繁殖學研究。2003年5月、2005年5月以及2006年7月,生活在半自然夾江水域中的一頭雌性長江江豚——“姍姍”分別各成功地繁殖出一頭小江豚。2009年5月4日和6月5日,江豚“揚揚”和“小雌”也分別產下一頭小江豚。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半自然夾江水域中擁有11頭長江江豚,是中國最大的長江江豚人工繁殖種群,已成為保護長江江豚的重要基地。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雙重管理,為正處級事業單位,以銅陵市政府為主與原安徽省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廳實行雙重領導,暫定編製15人,人員經費及其他日常經費由省財政供給,日常維護費由省環保廳從徵收的排污費中解決。保護區內設機構為二室一科,即辦公室、科研室、生產經營科。

保護措施

1、加強和銅陵市漁政站的配合,開展在長江春季禁漁期內的綜合執法檢查工作,同時將執法檢查情況及時上報各自的上級主管部門。
2、針對珍稀水生動物不同的生長階段,特別是在其洄遊、繁殖時期,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銅陵市漁政站共同做好專項檢查工作:堅決取締電網、迷魂陣等非法漁具的使用;限制魚類洄遊通道和產卵場所的漁捕強度。
3、加大宣傳力度、發放水生動物保護宣傳手冊、利用保護區和漁政部門的信息網路,做好對受傷擱淺和遭誤捕的珍稀水生動物的救護工作。
4、利用保護區和漁政部門的各自優勢,科學地引導專業漁民從漁捕的生產方式逐步向淡水養殖的生產方式過渡,以減少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最大限度地保護淡水魚類資源。

生態價值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江湖泊、徑流眾多,水道曲折迂迴,沙洲發育充分,是白鰭豚和長江江豚的重要棲息地,也是長江中下游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處江段是白鰭豚分佈最為集中的水域,對於保護人稱‘水中大熊貓’的白鰭豚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