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動物
單細胞動物
單細胞動物(單細胞生物)就是僅僅具有一個細胞就可以完成其全部生理活動的動物類,最直接的是草履蟲。和其他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沒有任何的組織和結構可言(因為只有一個細胞)。它們的生理活動就是細胞膜凹陷產生一個空腔納入食物,消化之後再由細胞膜產生一個球體排除排泄物,每次分裂就是產生兩個獨立的個體。沒有神經系統,沒有反射,只有“應激性”,生來就具備各部分分化和必要的生活機能。生命進行到多細胞動物就稱後生動物。
單細胞動物
草履蟲等單細胞動物也是自然界中降解水體中有機物的主要動力。
草履蟲是研究單細胞動物最好的標本,因為他具有這類動物的全部屬性。建議你去網路上再搜索一些草履蟲的資料。
單細胞動物就是只有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個體,這種動物往往比較低級,如很多細菌就是單細胞生物.其他生物就比單細胞生物要高級的得多而且身體的各個組織和結構發育得得較完善,對外界環境適應性較強,適者生存,不適者者汰,現在的多細胞生物都是由像單細胞這樣的低等生物進化來的,也就是任何生物都具有細胞,但也有例外,病毒就沒有細胞結構,是有核酸物質和蛋白質組成的外殼構成的。
當生命進化到真核細胞以後,便有了動物和植物之分。最早的動物叫原生動物,是最低等的一類動物,它的個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僅儘管如此“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這是一個完整的生命活動體,擁有作為一個動物應具備的主要生活機能,如新陳代謝、刺激感應、運動和繁殖等,它的體內有了原始的分化,各具一定功能,形成了類器官。原生動物身體微小,一般在250 微米以下,需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本門動物分佈廣泛,既有絕滅的,也有生活在現代的;既可以生活在水裡、土裡,也可以生活在動、植物身體里。根據運動“器官”得有無,本門動物一般可以劃分為鞭毛蟲綱、纖毛蟲綱、孢子蟲綱和肉足綱。讓我們看看其中的幾個代表性動物:
眼蟲身體呈梭形能分出前後來,前端有一根鞭毛,靠其攪動能在水中游泳,它最明顯的特徵是有一個能感光的“眼點”,故名眼蟲。它有兩種生活方式:一種是尋找泥里的有機物為食;另一種依靠自己體內的葉綠素,和植物一樣可進行光合作用為自己製造食物。后一種生活方式表明了在某些環境下它是植物,這說明在原始最低等動物中,動、植物之間的界線還並不明顯。自我保護有孔蟲自我保護方面要比眼蟲好,體內分泌粘液粘住沙粒,在體外形成一個硬殼。殼口伸出許多絲狀的肉足,生物學上稱為偽足,其形狀是可以變化的,當觸到一塊食物,偽足就包圍住送進“口”吃掉,偽足還能排出廢物,使蟲體移動。有孔蟲通常有兩種生殖方式,在發育過程中交替進行,即世代交替。無性生殖是由成熟的裂殖體向外放出大量的配子母體,配子母體成熟后又大量放出帶鞭毛能遊動的配子,兩個配子形成合子就是有性生殖,合子再發育長大成為新的裂殖體。有孔蟲在地史時期中出現過幾次繁盛期,尤其在白堊紀時出現了特殊種類(如能游的有孔蟲),成為地質學家們劃分對比白堊紀海相地層的重要依據;白堊紀時有孔蟲的數量也是極大的,甚至在白堊紀形成的岩石中都佔有很高的比率,專家們管這種有大量生物參與形成的岩石叫生物礁。紡綞蟲 一種已經絕滅的動物,生活在大約100 米深的熱帶或亞熱帶海底。它有鈣質殼,殼體隨著蟲子的長大不斷增多,並隨著它的演化而不斷增大,從發現的化石來看,最小的不足1 毫米,而大者可達到20~30 毫米。它最早出現在早石炭世晚期,早二迭世時極盛,不僅數量豐富且種類繁多,構造也變得複雜,但到了二迭紀末期就全部絕滅了。此類動物分佈時間短,演化迅速,地理分佈十分廣泛,更因其體形小,在二迭紀地層劃分上已成為十分重要的化石門類。微體化石以上幾種化石因體形微小,在化石界中被稱為微體化石。遙想那時的年代,它們從細菌“手”中接過了生命的“接力棒”,經過漫長歲月“傳”給了多細胞動物后仍不願離去,又“護送”到了古生代,有的種類還一直“護送”到現代,似乎是害怕進化夭折,實際上,它們是一直在作魚蝦的食物。單槍匹馬,當時還能橫闖天下,可現在卻寸步難行了。原生動物單細胞的動物稱之為原生動物,意思是指它們生來就具備各部分分化和必要的生活機能。生命進行到多細胞動物就稱後生動物,那指的是卵細胞要經過胚胎髮育變形階段才能出生的動物。後生動物範圍很廣,它包括二胚層、三胚層、原口動物、后口動物等 (也就是最原始,結構最簡單,最低等的生物)。
原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