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村史博物館

南水村史博物館

深圳南水村村史博物館位於深圳南山區南水社區集體綜合樓。

南水村這個上世紀50年代還叫田寮仔的村莊,原住民都是幾百年前從廣東梅州五華、河源紫金等地遷移而來的客家人,這些客家人定居蛇口后,也帶來了許多客家文化,並加以傳承和發展,諸如客家山歌,又如姊妹節等等。不過現實是,已經越來越多年輕人不會唱或不願唱客家山歌了,甚至,有些年輕人在交流時更願意說普通話而非客家話。南水村的客家人沒有刻意去挽留家鄉的一些什麼,對家鄉以及家鄉傳統的懷念與記取,是他們的一種文化自覺。於是,才有了南水村的村史博物館。

建築介紹


南水村史博物館
南水村史博物館
“很多年輕人不認識客家農具,連客家話都不會說了。”出生於1970年代的賴幸濃是土生土長的南水人,現在擔任博物館的講解員,她介紹,正是出於對傳統文化流失的擔憂,南水人想建一所村史館,把南水村的發展史保留起來,讓後代傳承客家文化。南水村史博物館於2013年1月15日開館,上個月正好開放滿一周年。
南水村村史博物館位於深圳南山區南水社區集體綜合樓4樓,由該村現有的物業裝修布展而成,總建設面積367平方米,投資210餘萬元(其中大部分為南山區文體局撥款),已於今年年初建成,並經區文體局批複同意設立,目前已具備開放的條件。
沿著寬敞的樓梯拾級而上,在南水集體綜合樓3樓樓梯轉角處,便可發現4樓的裝修風格與下面3層區分了開來。4樓古香古色,地板是耐磨青磚,牆壁也是灰色調的布局,如果不是配備著影音 等設備,穿過那些略顯厚重的木門,你會以為來到了鄉下某戶農戶家中。當然,那些擺放著的似曾相識的物具也會進一步加強你這種印象,比如,鋤頭,還有曬穀子用的笸籮,甚至犁土的工具,等等。記者看到,博物館分為若干個區間,即若干個小房間,房間與房間之間以門相隔,每個房間展示不同的主題,主題則主要用農耕用具來體現。為了更好地向一些並不熟悉客家文化的參觀者展示客家文化的底蘊,該博物館還安裝了影音設備,同時配備了解說員。
南水村史博物館
南水村史博物館
賴幸濃是南水實業股份公司的一員,她就是村史博物館的解說員,已年過四旬的 她出生於深圳,但博物館中的物件她依然熟悉。她告訴記者,博物館分為“淳樸南水”、 “改天換地”、 “沐浴春風”、 “與時俱進”以及“繼往開來”五個部分。這五部分通過實物、生活場景再現、照片、影像資料等形式,著力將南水從小漁村發展到新興城區的過程一一展現。賴幸濃稱,如今博物館的藏品還不夠豐富,日後藏品將會逐漸增加。
讓客家文化得到傳承
南水實業股份公司董事長張程翔顯然對客家文化的傳承有著更深的憂慮,南水村村民轉身為居民,迅速擁抱城市,許多人在原先的家鄉甚至已家無片瓦,就連老人也已接到了身邊。在這種情況下,要使得客家優秀文化傳統在他們身上得到傳承與發展顯然有難度。
正是因為這種憂慮,張程翔才有了興建村史博物館的想法。在他看來,博物館是一所無聲的學校,或者文化場所,身入其中無形中會受到熏陶,潛移默化中感受或認同客家文化。“人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張程翔如是說。
博物館開放后,將免費對外開放。對於那些年輕人,在那裡可以感受到他們祖輩勞作時的情景,以及觸摸祖輩曾經賴以生存的勞動工具。而對於張程翔以及其他主張設立博物館的人員而言,他們有著更大的“野心”,那便是將其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客家傳統文化的傳承基地,希望能彌補蛇口文化設施的不足,並在基層社會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