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佐

反佐

簡介


● 英文名稱:Counteracting Assistant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古籍摘選


● 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名詞解釋


● 方劑中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百科解讀


● 反佐是根據病情需要,運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來達到協調作用的一種特殊的配伍方法。

反佐的原理

● 中藥治病的一般原理,是以正向對抗的方式,朝疾病性質相反的方向而治,即為“正逆”法,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而反佐則採用與“正逆”相對的方法,即“寒熱溫涼,反從其病”。具體來講,反佐法即在治療熱病時順從疾病的熱性而佐用熱葯,治療寒病時順從其寒性而佐用寒葯,其形式、原理與“正逆”法正好相反。
● 中醫臨床診斷時,有時會遇到一種病葯格拒的現象,即在寒熱病情較重時,人體會出現與治療藥物相格而拒不受葯的情況,從而使主治方葯無法發揮預期的治療效果。為了消除這一現象,常在方劑中加入少量與疾病寒熱性質相一致的藥物,利用其與疾病寒熱屬性之間“同氣相求”的關係,來緩解疾病和方葯之間的矛盾關係,即“反一佐,以同病之氣而取之”的方法。反佐法引病體更好地接納主治方葯,使其能夠順利地發揮作用,以消除或避免格拒現象的產生。

反佐的應用

● 反佐配伍的典範,始見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其中記載“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患者病機為肝寒犯胃,濁氣上逆所致頭痛。胃陽不布產生涎沫隨濁氣上逆而吐出,肝脈與督脈交會於巔頂,肝經寒邪,循經上沖則頭痛,以吳茱萸湯主治。
● 可在吳茱萸湯中加入少許黃連反佐,用以防止方中吳茱萸、人蔘、乾薑等品辛熱太過,從而達到溫降肝胃、泄濁通陽而止頭痛的功效。後代醫者多在清熱劑和溫里劑中運用此法。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中甲。方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馮秋瑜,鄧家剛。反佐配伍應用規律。中華中醫藥雜誌,2016,31(6):2188-2190.
● [4] 金光亮。反佐與佐葯的概念辨析。中醫雜誌,2017,58(23):2065-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