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第一師
由新四軍第1、第2支隊合編后發展演變組成
該師由新四軍第1、第2支隊合編后發展演變而組成的。皖南事變后,應中央軍委命令新四軍重建。此時,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遂編為第1師,下轄3個旅,第1旅由原第1縱隊編成,下轄第1、2、3團;第2旅由第2縱隊編成,下轄第4、5、6團;第3旅由原第3縱隊編成,下轄第7團、9團。
1941年3月,蘇中軍區成立,第1師領導機關兼蘇中軍區。為堅持蘇中地區的鬥爭,1942年11月,中央軍委決定第6師合併到第1師,師長兼政委兼司令員為粟裕,副師長為葉飛,政治部主任為鍾期光,司令部參謀處長為張震東。下轄第1軍分區O 旅);第2軍分區(2旅);第3軍分區(1旅);第4軍分區(3旅)。1943年12月,為粉碎蘇北大掃蕩,加強江南堅持敵後鬥爭的力量,2旅南下與16旅合併,2旅番號取消,稱16旅,留下的2旅部分重組第2軍分區。為執行黨中央向華南敵後發展的方針,1944年12月27日,粟裕率第1師·主力3個團渡江南下,會合第16旅,於1945年1月,組成蘇浙軍區,司令員為粟裕,政委為譚震林,參謀長為劉先勝,政治部主任為鍾期光。下轄第1、第2、第3縱隊。同年4月3日,葉飛率第1師3個團自蘇中繼續南下,改編為蘇浙軍區第4縱隊,蘇浙軍區副司令員為葉飛,第4縱隊司令員為廖政國,政委韋一平。
蘇浙軍區部隊鞏固和發展了蘇南,開闢了蘇浙邊新區,擴大了反攻的前進陣地。留蘇中的部隊也開闢和鞏固了新區,擴大了部隊。
1941年2月,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及所轄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粟裕,政治委員劉炎,政治部主任鍾期光。原第一、第二、第三縱隊依次改編為第一、第二、第三旅。第一旅旅長兼政治委員葉飛,參謀長張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即姬鵬飛),轄第一、第二、第三團和特務營。第二旅旅長王必成,政治委員劉培善,副旅長段煥競,參謀長杜屏,政治部主任陳時夫,轄第四、第五、第六團和特務營。第三旅旅長陶勇,政治委員劉先勝,參謀長張震東,政治部主任盧勝,轄第七、第八、第九團和特務營。11月,葉飛任副師長,仍兼第一旅旅長和政治委員。1943年2月,劉先勝任師參謀長。
第一師活動於東瀕黃海,西抵運河,南臨長江,北至淮安、大岡、斗龍港一線的蘇中抗日根據地,擔負著開展蘇中抗日游擊戰爭和作為新四軍主力部隊機動作戰的任務。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蘇中和蘇浙皖邊創建抗日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的新四軍主力部隊。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活動於蘇中地區的蘇北指揮部及所屬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所轄第1、第2、第3縱隊依次改編為第1、第2、第3旅。粟裕任師長,劉炎任政治委員,鍾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全師共1.1萬餘人。
2月,第1師討伐投敵的原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軍副總指揮李長江部。4月,成立蘇中軍區,由第1師師部兼軍區機關,粟裕、劉炎分別兼任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所轄第2、第3、第4軍分區,分別由第2、第1、第3旅兼。7~8月,與新四軍第3師配合,挫敗了日偽軍對蘇北、蘇中地區的大“掃蕩”。9月,第1、第2旅各一部進至江都、高郵、寶應地區,開闢新根據地;第3旅一部進至啟東、海門、南通地區,打破日偽軍的分割、封鎖。10月,新四軍第6師第18旅從蘇南進入江(都)高(郵)寶(應)地區,不久劃歸第1師建制併兼第1軍分區。11月,葉飛任第1師副師長。12月,第1師在冬季反“掃蕩”作戰中,集中10個團的兵力,採取截擊、圍攻、襲擊等戰術,殲滅日偽軍500餘人,取得如皋縣豐利鎮和東台縣三倉鎮等戰鬥的勝利。
1942年5月,第1師以抗大蘇中大隊為基礎成立抗大第9分校(后改為蘇中公學)。6月起,第1師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反日偽軍“清剿”的鬥爭,相繼取得南通縣(今通州)石港、謝家渡等戰鬥的勝利,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同時,實行精兵簡政和主力軍地方化,各旅保留1個主力團,其餘各團編入地方武裝,提高了主力和地方武裝的戰鬥力。11月,第1、第6師領導機關合併,歸粟裕統一指揮,對外仍保留原番號。12月,蘇中軍區海防團擴建為海防縱隊,開展海上抗日鬥爭,開闢了蘇中與蘇北、山東、浙江等地區的海上交通線。年底,第2旅主力南渡長江,與第6師第16旅合編,仍稱第16旅。第2旅留在蘇中的人員重組第2軍分區機關(1944年11月撤銷)。
1943年4~12月,蘇中各部隊全力支援第4軍分區軍民在南通、如皋、海門、啟東地區進行的反“清鄉”鬥爭。第1師開展整風運動,進行軍政訓練。8月,挫敗日偽軍8000餘人對東台、泰興地區的“掃蕩”。
1944年,第1師開展攻勢作戰。1月,在高郵、泰興等地攻克日偽軍據點17處。3月,取得車橋戰役的勝利,打通了與淮北、淮南、蘇北的戰略聯繫。9~10月,第4軍分區軍民接連發動攻勢,歷時45天,取得反“清鄉”鬥爭的勝利。在此期間,劉先勝任第1師參謀長。12月,成立第5、第6軍分區,在蘇南丹(陽)北、武(進)北和蘇(州)常(熟)太(倉)澄(江陰)錫(無錫)地區恢復和加強武裝建設,保障長江南北交通的順暢。12月下旬,粟裕率3個團南渡長江,執行中共中央賦予的發展東南的戰略任務。葉飛繼任蘇中軍區司令員。同時,成立蘇中軍區教導旅。
1945年1月,第1師南下部隊與第16旅在浙江省長興地區會師后,成立蘇浙軍區,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未到職),下轄2個軍分區和4個縱隊:第16旅編為第1縱隊,浙東遊擊縱隊編為第2縱隊,第1師南下部隊編為第3縱隊,4月由葉飛率教導旅3個團第2批南下,編為第4縱隊。蘇浙軍區主力在浙西天目山地區擊退國民黨頑軍的進攻,取得三次自衛反擊戰的勝利,開闢了蘇浙皖邊敵後根據地。4月下旬,蘇中軍區主力在高郵縣三垛伏擊戰中獲勝,殲滅日偽軍1800餘人。第1師主力相繼南下后,管文蔚任蘇中軍區司令員,陳丕顯任政治委員。7月,蘇中軍區重新組建教導旅,8月,又迅速組成3個旅。
8月中旬,蘇浙軍區部隊開展對日偽軍大反攻作戰,連續攻克高淳、溧陽、金壇、宜興、溧水、句容、長興、安吉、郎溪、廣德、南匯等縣城,威逼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蘇中軍區部隊向日偽軍發動猛烈進攻,連克揚中、靖江、啟東、東台、興化、寶應、泰興、如皋、海門、鹽城諸城,使蘇中、蘇北連成一片。10月,蘇浙軍區部隊撤至蘇中、蘇北,其第2、第4縱隊及蘇中軍區教導旅編為新四軍第1縱隊;第1、第3縱隊分別編為華中野戰軍第6、第8縱隊;蘇中軍區部隊編為第7縱隊。
新四軍第1師在抗日戰爭中,殲滅日偽軍6.6萬餘人。到大反攻前,主力部隊發展到3.1萬餘人,組建地方武裝6000餘人。
新四軍第一師
新四軍第一師軍政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在新四軍第一師的集體領導機構。1941年4月30日,經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批准,在新四軍第一師設立軍政委員會,由粟裕、劉炎、鍾期光、周林4人組成,劉炎任書記。1942年3月,劉炎因病休息,粟裕代理書記。1944年8月,增補劉先勝為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撤銷。
新四軍第一師轄第1、第2、第3旅,共1.2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