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凡德羅
密斯凡德羅
密斯·凡·德羅是二十世紀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現代建築大師之一,與賴特,勒·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齊名。出生於德國,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嚴謹使他很容易從二十世紀初眾多的建築大師中凸顯出來·正如其大多數的玻璃與鋼結構作品一樣,透過表象,我們可以很輕易的看到這位現代建築大師留給二十世紀的偉大財富。
FriedensklassedesOrdensPourleMérite(1957年) |
英國皇家建築協會金牌獎(1959年) |
美國建築師協會金牌獎(1960年) |
柏林藝術獎(1961年) |
自由代表獎章美國(1963年) |
德國聯邦金牌獎(1966年) |
建築 | 地點 | 年份 |
阿羅伊斯李爾(AloisRiehl)住宅 | 柏林 | 1907 |
佩爾斯(Perls)住宅 | 柏林 | 1911 |
黑爾街(Heerstra e)住宅 | 柏林 | 1913 |
坎丕勒(Kampner)住宅 | 柏林 | 1921 |
莫司勒(Mosler)住宅 | 柏林 | 1924 |
沃爾夫(Wolf)住宅 | 古本 | 1926 |
羅莎·盧森堡與卡爾·里本克奈西特紀念像 | 柏林 | 1926 |
白院聚落 | 斯圖加 | 1927 |
圖根哈特別墅(Tugendhat) | 捷克 | 1928-1930 |
朗根(Lange)與艾斯特爾博士(Dr.Esters)別墅 | 克雷費爾德 | 1928-1929 |
萬國博覽會德國館 | 巴塞羅那 | 1929 |
Verseidag公司工廠建築 | 克雷費爾德 | 1931 |
列克(Lemke)之屋 | 柏林 | 1932-1933 |
法爾斯沃斯住宅 | 伊利諾州 | 1946-1951 |
湖濱公寓 | 芝加哥 | 1950-1951 |
Seagram大樓與非力普·強生(PhilipJohnson)合作 | 紐約州 | 1954-1958 |
新國際畫廊 | 柏林 | 1965-1968 |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生於德國亞琛,過世於美國芝加哥,原名為瑪麗亞·路德維希·密夏埃爾·密斯(Maria Ludwig Michael Mies),德國建築師,亦是最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之一。
童年的時候,密斯小名是路德維希·密斯。青年時,他在父親的雕塑店裡工作,後來搬到柏林加入了Bruno Paul的工作室。接著1908年到1912年間,密斯在彼得·貝倫斯的設計工作室工作了4年。彼得·貝倫斯的工作環境影響了他對那個年代設計理論與德國文化是否能夠結合的一些看法。
青年時的密斯已經是一個慎重、沉默的思考者。他發現自己具有一些設計的天分之後,就決定將原先的名字之後,加上了凡德羅姓氏,而捨棄了原先平凡的瑪麗亞、蜜夏埃爾等字。凡德羅這個姓氏的拼寫模仿貴族的姓氏。
改名之後,他開始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業。為德國的上流階級設傳統德國建築與室內設計。當時他非常敬佩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特別是卡爾所慣用的寬廣比例、立方體容量般的設計手法,還有散布的、折衷的經典空間配置,讓密斯感到到這是一個建築世紀的轉折點。
與柯布西耶一樣,密斯在1908-1911年間與著名建築大師彼得·貝倫斯一起工作,並從中學到了相當多的東西。後來,他又採納了包豪斯建築學派的風格,並繼承了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遺留的風格。
密斯·凡·德羅為1929年巴塞羅那博覽會建的德國館僅存在5個月,沒吸引很多注意,但被拆除25年後被譽為大師傑作,於1985-86年間在巴塞羅那重建。他於1937年移居美國,1938-1958年任芝加哥阿莫爾學院(后改名伊利諾工學院)建築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