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痛

悶痛

簡介


● 英文名稱:Oppressive Pai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問診
● 常見病症:肝鬱氣滯證、痰阻心脈證

古籍摘選


● 太陽,發熱惡寒,小腹悶痛。(《醫宗必讀·疝氣》)

名詞解釋


● 疼痛伴有鬱悶不舒感。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悶痛是指疼痛伴有鬱悶不舒感的癥狀。

疼痛性質

● 疼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自覺癥狀。疼痛有虛實之分,實性疼痛多因感受外邪、氣滯血瘀、痰濁凝滯,或食積、蟲積、結石等阻滯臟腑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即所謂“不通則痛”;虛性疼痛多因陽氣虧虛,精血不足,臟腑經脈失養所致,即所謂“不榮則痛”。

癥狀表現

● 疼痛伴有鬱悶不舒感,常見於心胸、脘腹部等處。

主病

● 肝鬱氣滯證:脅肋或少腹悶痛,常伴有的臨床癥狀有胸悶喜太息,情志抑鬱易怒,或咽部梅核氣,或頸部癭瘤,或癥塊。婦女可見乳房作脹疼痛,痛經,月經不調,甚則閉經。舌苔薄白,脈弦。
● 痰阻心脈證:心胸憋悶疼痛,常伴有的臨床癥狀有痰多氣短,肢體沉重,形體肥胖,遇陰雨天而易發作或加重,體倦乏力,食少便溏,舌體胖大且邊有齒痕,苔濁膩或白滑,脈滑等。

病因病機

● 肝經循行於胸脅、少腹等處,肝氣鬱結,經氣不利,故胸脅乳房、少腹脹悶疼痛或竄動作痛。
● 飲食不節,如過食肥甘厚味,或嗜煙酒而成癖,以致脾胃損傷,運化失健,聚濕生痰,上犯心胸清曠之區,阻遏心陽,胸陽失展,氣機不暢,痰阻血瘀,心脈閉阻,則心胸部悶痛。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的冠心病,胃腸功能紊亂,女子月經不調等引起的疼痛,多具有悶痛的特徵。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