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疥

水疥

水疥是一種以膚起栗疹、頂有水皰、瘙癢如疥為特徵的皮膚病。多發夏秋悶熱之季,嬰幼兒多發,愈后常反覆。可見於現代醫學的丘疹性蕁麻疹。

病因病機


● 本病內因為體不足或胎體遺熱以致濕熱內蘊,外因蚊、蚤刺咬或因腸內寄生蟲或因食入魚腥動風之品或因內有食滯,復感外邪而誘發。

臨床表現


● 多見於兒童,有時也可見於青年和成人。多發於溫暖季節。皮疹好發於臀部、腹部、腰背部和四肢等部位。皮疹為黃豆大至花生米大小的紅色風團樣丘疹,略呈紡錘形,其中心常有針頭大的小水皰或丘皰疹(少數可為較大水皰)。皮疹呈疏散分佈。自覺劇癢。一般無全身癥狀。皮疹一般經l~2周消退,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但可反覆發作,新損害常可不斷發生,新舊皮疹同時存在。

檢查


● 1.皮膚檢查
● 典型皮損為綠豆或稍大淡紅色丘疹,性質堅硬,頂端常有小皰,搔破后結痂,周圍有紡錘形紅暈,經搔抓后呈現風團,風團消退後仍恢復原形。好發於軀幹及四肢近端,損害數目不定,常分批出現,散在發生或少數簇集,常伴有胃腸障礙,少數患者有時亦有呈現水皰者。
● 2.病理學檢查
● 可見皮膚角化明顯,可見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診斷


● 多見於兒童及嬰幼兒;好發於四肢伸側及軀幹部;皮損為紡錘形風團樣丘疹,中央有水皰;自覺劇烈瘙癢。

辨證施治


● 1.風熱搏結證
● 證候:疹塊色紅,大小不等,散在分佈,疹塊中央少見水皰,偶見血皰;好發於上半身,尤以上肢伸側、腰部為多,往往成批出現,此起彼伏,自覺瘙癢。舌質紅,苔薄黃,脈數。治則:疏風清熱止癢。主方:消風散。酌加銀花、連翹、苦參等。熱勢明顯者,可選用疏風清熱飲加減。癢甚者,配皂刺,重用白蘚皮、白蒺藜;若有血皰者,加牡丹皮、紫草、地榆炭。
● 2.濕熱郁阻證
● 證候:疹塊大小不等,散在分佈,色紅或偏暗紅,高出皮膚,中央常有水皰,或起大皰,抓破略有滲水;好發於下肢、臀部,自覺劇癢。舌紅,苔薄黃或微膩,脈濡或滑數。治則:清熱利濕,祛風止癢。主方:祛風勝濕湯。酌加澤瀉、車前子、木通、白鮮皮等。若因飲食不當而發病者,加炒麥芽、焦三仙;若因腸道有寄生蟲而誘發者,加苦楝子、使君子;若伴有繼發感染者,加銀花、連翹、地丁。

外治法


● 重用九華粉洗劑或三黃洗劑外搽,每天數次。若有水皰破裂滲出,用馬齒莧、生地榆等量,煎水,涼濕敷,每天2~3次。

預防


● 1.設法避免蚊蟲刺咬。若居室內發現跳蚤、臭蟲、蚊子等應及時噴撒殺蟲滅蚊劑,或採用其他有效方法。
● 2.注意調節患者飲食。若腸道有寄生蟲者應及時治療。
● 3.發病後,避免搔抓,以防破潰感染,患者應勤剪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