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怡山西禪寺

福州怡山西禪寺

福州怡山西禪寺座落在福州西郊祭酒嶺山脈怡山之麓。寺為六朝古剎,古號“信首”,至隋末廢圮。唐咸通八年(867),福建觀察使李景溫禮請長沙溈山高僧大安禪師前來駐錫,寺遂中興。咸通十年(869),改名“清禪”,不久又改為“延壽”。五代後唐長興間(930-933),閩王王延鈞奏名“長慶”。五代末,寺遭南唐兵蹂躪,主要建築物多被焚毀。北宋天聖中(1023-1032)僧宗元重修。景祐五年(1038)敕號“怡山長慶寺”。后以寺位於福州西郊,且郡城外有南禪、北禪、東禪三寺,合此為四,故名“怡山西禪長慶寺”,俗稱“西禪”,相沿至今。

景區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怡山古剎也煥發青春。1956年起,在南洋各寺的證亮、清禪等法師陸續匯款重修祖庭。1966年“文革”中,寺中佛像被搗毀一空。除唐大安祖師塔記與清《龍藏》移鼓山湧泉寺封存外,所有經籍、經版與古字畫均被付之一炬。寺僧全部遣散,寺院則被外單位佔用,大雄寶殿內也砌起磚牆,分割為生產車間。從1979年起,隨著宗教政策的落實,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政府決定恢復西禪寺。1980年政府撥巨款幫助佔用單位搬遷,同時決定將被佔用的寺產、土地全部歸還寺院。是年,僑僧談禪、法禪諸法師回寺祀祖。福州怡山西禪寺修建委員會也正式成立,首座梵輝法師為主任。1983年,西禪寺被列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在僑僧與愛國華僑的大力資助下,經過多年的努力,西禪寺不僅將各殿堂修復一新,還增添了不少新的建築物。梵輝法師曾欣喜地賦詩讚嘆:“六朝勝跡話西禪,飛鳳靈龜古井泉。宋荔猶留金線種,唐碑永志紫衣緣。新台依舊安新佛,舊柱翻新現舊聯。殿閣流丹花再發,十方衲子慶堯天。”
福州怡山西禪寺
福州怡山西禪寺
寺內建築布局勻稱,原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客堂、禪堂、方丈室、念佛堂、庫房、齋堂、明遠閣、鐘樓、鼓樓等大小建築物36座,加上放生池與寄園等處,佔地100多畝。近年又增建了玉佛樓、觀音閣、華嚴三聖閣、五百羅漢堂與高67米的報恩塔。寺廊廡廣闊,亭台遍布,清幽古雅,頗擅古典園林池館之勝。舊時荔林成片,“怡山啖荔”列為福州西湖八景之一。至今法堂前尚余宋荔一株,高不盈丈而盤根錯節,枝葉茂盛。近年,西禪寺還邀請福建省詩詞學會與福建逸仙藝苑的詩人、書畫家們蒞寺作啖荔雅集,吟詩作畫,允稱盛事。
寺內還有眾多的文物與古迹。客堂內壁嵌有1952年出土的一塊唐碑——《唐福州延壽禪院故延聖大師塔內真身記》,延聖大師即西禪開山祖師大安禪師,福建福清人。此外還有唐咸通年間開鑿的七星井、五代慧稜禪師舍利塔、元石門鼓、清《龍藏》、清林之蕃撰的《怡山長慶寺空(隱)和尚偕法緯定者二禪師塔銘》、清聖祖玄燁御筆之《藥師經》、清雪庵禪師朱地金字百壽屏與近代印光法師撰、弘一法師寫的《怡山放生池圍牆落成迴向偈》石碑等。
西禪寺歷代高僧輩出,大安、慧稜、宗一、文慧、藏用、鼎需、如然、明方、空隱、無辯、繼雲、微妙、智水、古月等法師,奕葉聯芳,名垂寺乘。1989年,德高望重的明暘法師兼任西禪寺住持,後由趙雄法師繼席。1999年7月11日,隆重舉行趙雄法師晉院升座慶典,中國佛教協會發來賀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法師為趙雄法師送座。海內外諸山長老、來賓及四眾弟子一萬多人參與盛典。
西禪寺的廨院,在福州的有西湖開化寺、于山護國寺、觀音閣、南台塢尾頭陀寺,今多已廢;在海外的有新加坡雙林寺、馬來西亞檳城雙慶寺、越南的南普陀寺(又稱舍利院)、二府廟和溫陵會館(又稱觀音寺)。歷史上這些廨院均由福州西禪寺派僧常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