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斯丁瘟疫

汝斯丁瘟疫

汝斯丁瘟疫,別名黑死病鼠疫桿菌借鼠蚤傳播為主的烈性傳染病,系廣泛流行於野生嚙齒動物間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

簡介


 鼠疫
 鼠疫
鼠疫亦稱:黑死病,曾經是肆虐最久、殺人最多、最神秘、最可怕的敵人。公認的世界鼠疫大流行有3次。發生在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中心在地中海沿岸,幾乎蔓延到當時所有著名的國家,死亡大約1億人。稱為“汝斯丁瘟疫”。
此次流行遍及全歐洲和非洲北部,中國的東部沿海也有發生。其中東羅馬帝國流行最猖獗,居民一半死於鼠疫,因為開始流行於汝斯丁王朝時期,因此以汝斯丁(Justinian)瘟疫的名稱記入醫學史冊。當時人們把鼠疫稱為熱病。全世界死於鼠疫的約一億人。

鼠疫大流行


2004年10月因農牧民剝食旱獺所致海鼠疫暴發,地理位置和疾病傳播示意圖
2004年10月因農牧民剝食旱獺所致海鼠疫暴發,地理位置和疾病傳播示意圖
第1次大流行:發生在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中心在地中海沿岸,幾乎蔓延到當時所有著名的國家,死亡大約1億人。稱為“汝斯丁瘟疫”。第2次大流行:發生在14世紀,遍及歐洲、亞洲及非洲,以歐洲最嚴重,僅歐洲死亡人數就達到2500萬人。第3次大流行:發生在18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共波及歐洲、亞洲、美洲及非洲的60多個國家,據不完全統計,本次流行死亡大約1300萬人。1894年日本學者北里氏和法國人耶爾森氏在香港發現了鼠疫桿菌,確定了鼠疫的傳播方式。
儘管20世紀後期,隨著抗生素的應用,防疫措施的不斷完善,人間的鼠疫流行在中國曾一度消聲匿跡,但鼠間的鼠疫從未間斷。1994年,在印度亦出現震驚全世界的鼠疫大流行;目前鼠疫流行地區主要為南美洲、非洲東部、蒙古、越南、巴西、中國、馬達加斯加、緬甸、秘魯、美國以及札伊爾等地區。中國西部地區的旱獺鼠間鼠疫流行頻繁,且不斷有少數侵犯人類的事件發生。我國1960~1979年重點流行於青海、甘肅、西藏、新疆等地,屬於旱獺疫源地,寧夏、內蒙偶有發生,年均發病22例,1980~1989年是102例,多發生在青海、西藏,雲南人間鼠疫重新流行。1990~1999中國報告371例,呈上升趨勢。2000年雲南、貴州、西藏、廣西、甘肅五個省的13個縣報告了254例,死亡3例,其中雲南是122例,廣西42例,貴州88例。人間鼠疫正處於自然周期性複發的邊緣。

鼠疫簡介


跳蚤
跳蚤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菌引起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烈性傳染病。它是通過媒介跳蚤傳播,流行在嚙齒動物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並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染疫的鼠、蚤或其它途徑,將鼠疫傳播給人,造成人間鼠疫。
上世紀中葉,隨著歐洲鼠疫的終絕,世界上一些學者曾認為鼠疫已遠離人類。1994年印度“蘇拉特風暴”后,世界衛生組織把鼠疫列為近二十年來新發現和重新流行的傳染病(Emergency Infectious Diseas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