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壽山石雕的結果 展開
  • 郵票
  • 傳統民間雕刻藝術

壽山石雕

傳統民間雕刻藝術

壽山石雕,是福建省福州市地方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福州的壽山石雕,與福州的脫胎漆器、軟木畫合稱“榕城三絕”。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其技藝主要流傳在福州市晉安區鼓山、岳峰鎮、象園、王莊街道和壽山鄉。

2006年5月20日,壽山石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創作背景


傳說

關於壽山石的生成,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有的說是女媧當年補天路過壽山,被這裡的青山秀水、綺麗景色所陶醉,翩然起舞,將五色彩石散落在這裡的山坡、溪畔和田野里,化成了這光彩奪目的寶石。有的說是遠古一隻鳳凰神鳥的彩蛋液滲入壽山附近的地下變成了壽山石。
陳長壽帶著兩位老者送的棋子挑起擔子回家。走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手中的棋子散落了一地,說來奇怪,只見這些個棋子一個個立即都變成了五顏六色的石頭,大石頭又生出小石頭,撿也撿不完。陳長壽一回到家裡就將這事一五一十地告訴妻子。於是他們夫妻每天都上山撿石頭,挖石頭。他們將撿到的石頭拿到集市上去賣,不想被人一下子買光,得了不少錢,這樣他們夫婦的日子就慢慢好起來了。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沒多久,附近的人都知道了,大家都上山去找石頭,以後人們就將這座山叫壽山,把棋子變成的寶石叫壽山石。清代詩人朱彝尊寫詩讚道:“天遺瑰寶生閩中”。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
然而民間傳說畢竟是傳說,壽山石真正生成的原因是遠古時候地殼運動變化的結果。壽山石形成於一億多年到兩億多年前之間,那時壽山一帶發生劇烈的地殼變化,形成火山噴發。壽山石本身也是火山岩活動的結果,但是它這種火山岩比較特殊,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噴發,只是小規模的火山岩漿在活動,並且跟地下水、地下礦物質進行混合,形成一種物質叫熱液,這種液體通過石頭的斷層縫隙擠壓,慢慢地滲透出來,後來凝固就形成了壽山石。從壽山石的形成可以知道,壽山石長在岩層夾縫中,不可能一座山、一整片地開採,只能從石縫裡面慢慢去尋找。
由於壽山石開採困難而又稀有,因此顯得特別珍貴,尤其是田黃石一般人難以得到,自古以來福州民間有“黃金易得田黃難”、“一兩田黃三兩金”等說法。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發現和鑒證而逐步推前。迄今為止所出土的壽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應為南北朝(公元420-589年)。1954年在福州蒼山區桃花上福建師範學院工地上發現南朝墓葬一座,出土石豬一件,高1.1厘米,長6.4厘米,伏卧狀,是用長方形的福州壽山老嶺石雕刻,線條、刀法簡練,形態粗獷。1956年以後的近十年中,福州又陸續從發掘的十五座六朝墓葬中出土了同類的壽山石小豬。1965年在福州北郊二鳳山工地發掘的一座南朝墓葬,也出土了類似的石豬一對,同時出土的還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紀年墓磚。元嘉二十二年,即公元445年,可證壽山石雕藝術至少開始於一千五百年前。新中國成立后,五十年代,壽山石雕開始復甦,七十年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東西派融匯交流,取長補短,同時吸收了古代與西方藝術之長,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異,出現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發展了透雕、鏤空雕和銀嵌等新技法。

唐宋時期

唐代時期,國家經濟繁榮,佛教興盛,壽山大興寺院建築,壽山石雕也得以在此期間快速發展,成熟階段。南宋時,壽山石礦已得到開採,從前後兩部《觀石錄》可知壽山石在兩宋時已大量開採,專業、非專業的石雕隊伍亦已形成,壽山石刻也被列為貢品。

元明之間

元代之前,印章多數以銅、鐵、玉為材。元明之間,民間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壽山石章以潔凈如玉、柔而易攻而應運而生,倍受書畫家、篆刻家的賞識,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漢、斑駁淋漓,中國獨特的篆刻藝術得以風行和發展,"萬朵雲霞幾度攀,珠光寶氣絕人寰,風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壇是壽山",現代著名金石家錢君陶先生對壽山石在篆刻藝術史上的功績作了很高的評價。

明清時期

清代是壽山石雕的昌盛時期,史籍記載,雍正時壽山石雕已納入官府的徵稅範圍,雕刻藝術因材施藝,分別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動物及玉鑲嵌各種器皿,印章的鈕飾更加精緻多樣,表現技法上出現了陰刻和鏈條技法,乾隆皇帝用過的一套“寶印”,就是用一塊田黃刻制並由兩根鏈條連接起來的三顆印章!技藝高超,堪稱國之瑰寶。
明代,壽山石的鈕飾藝術得到長足發展,雕刻藝人在繼承古代玉璽、銅印等鈕飾基礎上,造詣很高,風格獨特的印鈕藝術,壽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們的心愛之物、珍藏之寶。由於石章鈕飾的出現,壽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變革與發展,刀具、握刀與運刀的方法都有了改變,過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頂著木柄長刀具雕刻,刀向多顯直線,對於細小的印章鈕頭來說這種方法顯然不適用了,刀具演變成為手鑿與修刀,完全用手掌握,運刀如筆,刀法剛柔相濟,婉轉流暢,所表現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時,受中國畫的影響,出現了高浮雕技法、皺法雅潔,實有畫意,從此,壽山石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作品內容


微雕除了一般雕刻所要有繪畫、書法、雕刻基礎之外,還要有特選的材料、特製的刀具、特別的眼力、特有的指功、特異的意念、特殊的毅力、獨特的構思,另外在材料的磨製、刨光、上色、保養等方面也都要有特色。

特製的刀具

要根據不同的材料選擇不同硬度的刀具,刀具太軟,吃不進去,刀具太硬,一碰就裂。刀具選定了要進行磨製,磨製刀具是微雕創作的一個難點。有人說,刀具磨成了,微雕就成功了一半。要刻細微的字,筆劃就要更小,而刀具尖必須比筆劃更小,肉眼當然看不見,這就要憑手感、憑意念去磨製。刀具根據不同的用途有長短大小之別,刀口還分為圓的、平的、斜的、尖的、三角的、多角的等形狀。這些一般都要創作者自己製作。

特別的眼力

古人強調:“練字先練眼”,就是說寫字不僅靠手寫,還要靠眼來看,而且大部分是靠眼晴看了再寫。據統計,寫字時,65—70%是靠眼睛看,剩下的30—35%才是靠手的運動。眼睛看什麼呢?看字的重心、筆劃長短、運筆走向、結構穩定等,這些是決定字寫好壞的要素。而且要刻那麼小的字,沒有明察秋毫的眼力是不行的。練眼力時,排除雜念,意守丹田,專心致志地注視某物,經常練,時間久了物體會越來越大,越來看得越清楚。我由於經常練眼力,視力就比一般的人好。我創作微雕不用放大鏡,可以看清楚所雕刻的每個字,否則雕刻錯了、漏了怎麼發現?

特有的指功

所謂指功,是手臂、手腕、手指的力氣和手指頭感覺的敏銳、靈敏能力。經過長期艱苦的鍛煉,功夫就到家了,再硬的材料都會吃刀,任何質地的材料上手一摸,就能感覺出來。各人練功的方法不同,但殊途同歸,都必須達到上述要求。

特異的經驗

微雕字、畫筆劃都很小,而且在製作時會出現粉屑,肉眼是看不清楚筆劃的,這當然只能憑手感、憑經驗,雕刻時筆劃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必須恰到好處,一氣呵成。如刻“王”字,三橫一豎,長短剛好成了一個“王”字。如果一豎向上伸出一點就變成了“主”字,向下伸出一點就變成“手”字,上下都伸出則成了“豐”字,這一豎要刻得剛剛好,上接第一橫,下連第三橫,分毫不能差。意念要靠自己練習。要練到憑意念,把力量、感覺都集中到刀口,達到意到、力到、氣到,舒展自如心手相應,遊刃有餘,不用看就可以寫可以畫,刀隨意念運轉,絲毫不差。熟能生巧,所以,與其說是意念,其實也是經驗衍生出來的意念。

特選的材料

材料是微雕的基礎,可用來製作微雕的材料雖然很多,但要經過選擇,要選擇軟硬適中、表面光平、質地細膩、純潔無瑕、不澀不膩的材料,大體上有五大類。金屬質地:包括金、銀、鉛、錫、銅、鐵等;礦石質地:包括寶玉、寶石、瑪瑙、翡翠、水晶、葉臘石、滑石等;陶瓷質地:包括陶瓷、泥等;動物質地:包括象牙、獸骨、犀角、牛角、鹿角、貝殼、琥珀等;植物類型:包括黃楊木、紫檀木、紅木、竹根等。這些都各有特色,都是微雕藝術品的好材料,也可按材料軟硬程度分為軟微雕材料和硬微雕材料兩大類。一般地說,選用質地貴重的材料創作的微雕藝術品更珍貴,更有收藏價值。

特殊的毅力

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毅力,微雕創作更要有特殊的毅力。練毅力最好的辦法是練氣功。氣功確實給我堅強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我日夜伏案雕刻,持久操刀,但手不酸、不麻、不結繭,所刻的字跡,清秀規範。如許通海創作壽山石微雕《毛澤東選集》這部作品時,整整花了1年又3個月時間,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有時通宵達旦,一心一意撲在創作上,室外發生什麼事一點也不知道,甚至什麼聲音也沒聽到,幾乎到了忘我的程度。

獨特的構思

同樣一塊材料,在不同作者手中,由於各人的審美思想、藝術修養和技術特長的區別,加上創作意圖和表現技法的不同,完全可能創製出完全不同的藝術品,因此構思設計就成了微雕創作的關鍵。構思設計,不僅要善於利用材料的特點,更要善於運用各種技巧,只有充分發揮作者的才能和特長,讓各種各樣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都體現出來,才能更好地展現微雕藝術的神奇魅力。
要創作一件精美的微雕作品,還要在材料的磨製、刨光、上色、保養、裝璜等方面下一番功夫。就說上色吧,也是一個難點,主要有三難:一是上不了色,二是上色后不均勻,三是上色后筆劃周圍不幹凈,還有其它一些問題。

研究價值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又在發展過程中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其技法主要包括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品類。由於這些原因,壽山石雕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的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鑒賞家與收藏家的好評。

作品鑒賞


首先,看外形。包括形狀整體設計的處理是否到位、稜角的處理應該圓滑、應儘可能保留部分皮相;做舊判斷(石雕是真實的,為了老氣些,表面會做老化處理,這是一種技法,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作為判斷,仿刻古人和現代名家的篆刻和雕刻作品,有的賣家亮明是仿的,有的說不知道,還有的聲稱是真跡,甚至拿出某評獎證書,欺騙性極大,這些都是藏家必須注意的;作色判斷,市場上存在大量經過物理和化學處理過的石雕作品。物理法是用植物或礦物的天然色彩,對原石進行煮泡處理著色,這樣處理過的作品,往往能蒙蔽很多人的眼睛,甚至有些鑒定機構也被蒙蔽。“我手頭就有帶鑒定證書的作色石雕,令不少專家打眼,所以這一點值得引起收藏者的高度注意。”程一新如是說。此外,化學處理的色彩比較容易判斷,色彩鮮艷,有發楞的感覺,多仔細觀察就能發現。
其次,看色彩分佈。包括色相色彩分割取捨是否合理,色彩處理是否恰如其分,色彩是結聚狀態還是分散狀態,色彩取巧的程度。
其三,看直觀。眼的直觀感覺,上手體會表面的質感,上手掂體會重墜感,溫潤與粗劣。其中,上手細細品摸石雕非常關鍵。
其四,看內在,即肌理的表現形式。紋路處理,儘可能要體現紋理美,做到巧用紋理;裂格的處理,應力求化不足為神奇,幾乎所有的石雕作品都要進行裂格的處理;瑕疵處理,看是否剔除雜質,盡顯魅力。同時,還應注意一點,石雕有格不足怪,盡量不要有裂紋。
其五,看創意度。即作品創意的好壞,有無獨特之處和寓意深刻的道理。一般分為傳統題材(譬如醉八仙)、古代題材和現代題材。
其六,看雕功度。簡單說,就是石雕的細緻程度,巧不巧?精不精?妙不妙?美不美?
其七,看稀有度。判斷石雕的稀有程度,有些品種十分稀少,可遇不可求,升值空間自然要大。
其八,看年代。通常情況下,藏友要在了解各時代特徵的基礎上學會判斷年代的近遠。一些較古老、退盡火氣、很少見到的石雕別有一種味道,遇到此類品種應儘可能收藏,畢竟物以稀為貴。
其九,看知名度。進行真假名款判斷,尋找名家功夫的真韻。但同時,藏友也不要過於走偏,一些出於無名款的名家精美石雕也是可以收藏的。
其十,綜合評價。即在參考上述九項“鑒別準則”后,再整體判斷是否值得收藏。

工藝流程


從原始礦石到藝術品,壽山石至少要走5道工序即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同時,還要採用各種雕刻技法。
相石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藝人在創作動刀之前,總要對著待雕刻的石料仔細揣摩一番,這就叫“相石”。所謂相石,就是在動刀前,對石料仔細揣摩,根據每塊石料的形狀、石質、紋理、色澤,選擇與之設計相適應的題材、造型和表現技法,掩蔽石料的疵病,使作品的內容、藝術形式同石料巧妙地結合起來,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壽山石本身所具備的天然麗質、五彩的巧色,甚至於其特殊的紋理等等構成壽山石所特有的材料屬性。
創作的前提是面對已有的天然色彩和石頭本身的筋、裂痕等等的原石形狀物,創作的想象空間不能割捨對原石色彩走向、紋理特點的研究,然後結合所學,對石材進行藝術加工,使壽山石本身的天然色經過人的構思、雕刻而達到人石合一的藝術效果,如何做到巧到自然、巧到極至,這是歷代藝人們所追求的一個境界。而要達到這一境界,“相石”在創作過程中是極重要的一個步驟,通過“相石”揣摩推敲,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坯
運用雕刻工具,將原料的多餘大塊面切除,使其適合於作品題材的需要並在粗坯的基礎上,繼續雕琢景物的各部結構,達到表現作品的基本造型和內容。
鑿坯
鑿坯時先粗后細,由表及裡,通過鑿坯,使作品所表現的景物如人體的結構、衣飾,動物的毛髮、肌肉,山巒的皺法,樹木、花卉的枝葉、瓣蕊以及配景的細節等,都應該達到清晰精確。
修光
修光是雕刻的最後修飾過程,依靠不同的刀向和刀法,刻劃出景物的氣質和精神。

藝術流派


在歷史上,壽山石雕藝術分成東門和西門兩大流派,東門派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後嶼一帶,西門派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一帶。據史料記載,到了清朝同治年間,潘玉茂、林謙培繼承楊玉璇、周尚均的雕刻手法,各自發展形成了東門、西門兩大藝術流派。潘玉茂、林謙培的傳人林元珠、林文寶、鄭仁蛟、林清卿、黃恆頌、林友清等都繼承發展了壽山石雕藝術。林文寶創作的各種印鈕千姿百態,自成風格;鄭仁蛟吸收其它雕刻的長處,使圓雕人物動物別具一格;林清卿獨僻溪徑,將中國畫融入薄意雕刻,精妙絕倫。總的來說,東門派藝人講求造型偉岸,善取巧色,刀法矯健,作品玲瓏剔透,精巧華麗,雅俗共賞;西門派藝人善於因材施藝,巧掩瑕疵,刀法圓順,追求傳神意韻,作品造型飽含古樸,給人以品味交流的空間。
壽山石雕藝術史上的兩個重要人物,即清康熙年間壽山石雕的一代宗師楊璇和周彬。
楊璇,又名玉善、玉璇等,福建漳浦人。清康熙年間客居福州,首創“審曲面勢”雕刻法,即根據壽山石豐富的色彩,順其自然,依色巧雕,使雕作之畫面,形神兼備,情趣盎然。楊璇在人物和獸鈕雕刻上,技法特別精到,是公認的壽山石雕鼻祖。他的作品構思巧妙,刀法古樸,獨具匠心。
與楊璇同時期的還有一位宗師周彬。字尚均,閩南人,尤擅鈕雕,其技藝超凡,名冠當時,所制印鈕被專稱為“尚均鈕”,多為地方官吏進貢朝廷,作為皇家秘藏之珍。“尚均鈕”多是獸鈕,雕風精細,手法誇張,形態與眾不同,印旁常有博古紋,多取青銅器紋樣,並在紋中隱刻雙鉤篆字“尚均”
繼楊璇、周彬之後,福州還有董滄門、奕天、妙巷等人繼承“鈕雕”傳統,聞名於世。清同治、光緒年間,潘玉茂、林謙培二人繼承發揚周彬、楊璇的壽山石雕工藝傳統,各得其真,並各自收徒傳藝,各揚其長,以後又經世代相襲和發展,形成了兩個有同風格的壽山石雕藝術流派,也就是“西門派”和“東門派”。后經過逐漸的發展又形成了一個新的流派,即“學院派”。

石雕原料


原料概述

壽山石雕[傳統民間雕刻藝術]
壽山石雕[傳統民間雕刻藝術]
壽山石雕是傳統的民間雕刻藝術,以產於福州北部山區北峰的壽山石為材料,通過特殊技藝製作出供人玩賞的小型雕刻。壽山石雕技藝主要流傳在福州市晉安區鼓山、岳峰鎮、象園、王莊街道和壽山鄉。壽山石亦稱塔石,其石質脂潤,石色斑斕,石形豐富,石紋晶瑩,溫潤如玉,品種繁多,為歷代藏石家所珍愛,是進行石雕創作的上等原料。壽山石以獨特的意蘊,融會了自然美與藝術美的語言,構成了壽山石文化。
硬度在2.5至2.7摩爾之間,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細、結、潤、膩、溫、凝的特點,民間稱之為“石帝”、“石后”,並有“貴石而賤玉”之說。

主要分佈

壽山石分佈在福州市北郊與連江、羅源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根據其開採于田底、水澗、山洞等不同地域,分別有“田坑、水坑、山坑”等品種的習慣說法。截止2009年11月,已發現有一百多個品種。其中山坑石是高中檔壽山石印章和石雕藝術品的主要原料。壽山石礦床分佈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壽山村周圍群巒、溪野之間,西自旗山,東至連江縣隔界,北起墩洋,南達月洋,約有十幾公里方圓。

資源管理

壽山石為珍稀的石材,其資源管理在近數十年一度處於無序狀態,導致開採過甚,給石雕造成了不良影響。許多老藝人年事漸高,已無法繼續雕刻,而傳統的師承關係又遭到破壞,壽山石雕技藝後繼無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

石種分類


石種綜述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
壽山石屬火山熱液交代(充填)型葉臘石礦床,根據地質研究,距今1.4億萬年的侏羅紀,由於火山噴發,形成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其後,在火山噴發的間隙或噴髮結束之後,伴有大量的酸性氣、熱液活動,交代分解圍岩中的長石類礦物,將K、Na、Ca、Mg和Fe等雜質淋失,而殘留下來的較穩定的Al、Si等元素,在一定的物理條件下,或重新結晶成礦或由岩石中溶脫出來的Al、Si質溶膠體,沿著周圍岩石的裂隙沉澱晶化而成礦。礦石的礦物成份以葉臘石為主,其次為石英,水鋁石和高嶺石,少量黃鐵礦。
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很複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傳統習慣壽山石的總目一般可分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類。田坑石產於溪邊水田,產量最少,石質最佳,水坑石產於溪澗水洞之中,山坑石散佈於山巒溪野。田坑又稱田石,質地溫潤可愛,顏色從外到內由濃漸淡。田坑石按其顏色不同又分為“田黃”、“田紅”、“田白”、“田黑”等品種,其中田黃石色黃如枇杷,質韌而堅,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譽。清朝歷代皇帝在天壇祭祀的時候,都要供上福建壽山的田黃石,因為田黃石所含的“福(建)、壽(山)、田(黃)”三個字極為吉利。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清朝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御璽就是用壽山田黃石刻的。因為田黃石稀有珍貴,所以福州民諺有說“黃金易得田黃難”、“一兩田黃三兩金”、“田黃上兩、價比黃金”等等。壽山石中還有水坑石和山坑石。水坑石多呈晶瑩透明狀。富有光澤,其中“坑頭石”“凍油石”、“水晶凍”“"魚腦凍”、“黃凍”等品種,質地優良,開採不易,亦甚名貴。山坑石中名目很多,有80多種。

田坑石

田坑石無根而璞,無脈可尋,呈自然塊狀,無明顯稜角,它沉積於1-2米深的田地底,採掘艱難,多為當地農民在農閑時,翻田搜掘,偶然所得,故以稀有而見珍。
田黃石質極溫潤可愛,微透明或半透明,肌里隱隱可現羅卜狀細紋,顏色外濃而向內逐漸變淡,石表有時裹黃色或灰黑色石皮,間有紅色格紋,歷有"石帝"、"石中之王"等美稱。
田石按產地的不同,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礁下之分。田坑石的品種命名主要按色澤區分品種,輔之以石質產地。
田黃石:田黃石是田坑石中最常見的品種,凡黃色的田石均稱"田黃",以中坂田中所產質最佳。田黃石的表皮多具微透明黃色層,肌里則玲瓏透徹,羅卜紋細而密,條理清晰,按質地的顏色可分多種,其中以“黃金黃”、“桔皮黃”最稀罕,“枇杷黃”、“桂花黃”次之,“桐油地”則色暗而質濁,屬田石之下田。
田黃田黃石主要產於中坂田中黃色、半透明、肌里隱現細羅卜紋。
田黃凍田黃石中,質極通靈者。
層者白田白田石主要產於上、中坂田中色白,略帶微黃,羅卜紋明顯金裹銀田石白田石中,外裹黃色層者。
紅田桔皮紅主要產於上、中坂田中色紅如桔皮,鮮艷通明。
煨紅田外泛橙紅色,裹層為黃色。
黑田黑皮田上、中、下、坂均有田黃石中外表有微透明黑色皮者。
純黑田主要產於下坂田中黑赭色,微透明,羅卜紋較粗。
灰黑田上、中、下坂均有淺灰色,略帶微黃,肌里含黑斑。
硬田硬田壽山村水田中田坑石中質粗劣者。
擱溜田擱溜田壽山田埂旁田坑石出露地面者。
溪菅田溪菅田壽山溪水中田坑石經洪水沖盪流入溪中者。

水坑石

凡坑頭各洞出產礦石,統稱"水坑石"由於礦體地下水豐富,礦石受其浸蝕,多呈透明狀,表面實有光澤,壽山石中各種"晶"、"凍",多出於此。水坑石的品種命名,主要以色相形似而分定。
水晶凍白水晶坑頭水晶凍通體白色透明,肌里含棉花紋。
黃水晶色如杏黃,通明純正。
紅水晶色紅艷,透明無瑕。
魚腦凍色白,半透明,含棉花紋,凝膩脂潤。
黃凍色如枇杷,半透明,潔而凝膩。
牛角凍牛角凍坑頭坑色黑中帶赭,通明而有光澤。
天蘭凍天蘭凍色蔚蘭、質明凈,肌里含細點。
桃花凍桃花凍白色透明體中,含鮮紅色。
瑪瑙凍瑪瑙凍坑頭石半透明,色紅、黃。
環凍環凍水坑各洞半透明,色紅、黃。
坑頭凍坑頭石坑頭洞坑頭砂土中質稍堅,微透明,各色俱備。
坑頭凍坑頭石中,質純而通靈者。
掘性坑頭石半透明,肌里含棉花紋及白暈點。

山坑石

山坑石分佈於壽山、月洋兩個山村,石質因脈系及產地不同,各具特色,所以山坑石的名目特別豐富。
高山石高山石高山峰各礦洞質細而松、色澤瑰麗多彩。
紅高山高山石中,純紅色者。
白高山高山石中,純白色者。
黃高山高山石中,純黃色者。
巧色高山高山石中,含二色以上色澤者。
大洞高山高山大洞質堅,有白、黃等色。
瑪腦洞高山高山瑪腦洞色紅或黃、微透明似瑪腦。
油白洞高山高山油白洞質澀色白,似油脂。
水洞高山高山水洞質透明,含羅卜紋。
四股四高山高山四股洞質堅微透明似"都成坑。
荔枝樹高山高山荔枝洞質細通靈,含羅卜紋。
高山凍高山峰各礦洞高山石中,質特通靈者。
高山晶高山峰各礦洞高山石中,純白晶瑩者。
掘性高山高山峰砂土中結膩通靈外表泛淡黃色石皮。
小高山小高山啼嘛洞質粗松,含裂紋、淚痕。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
太極頭高山石極頭。
質晶瑩透澈,有紅、黃、白、赭色。
都成坑都成坑都成坑山各礦洞質堅通靈,光彩奪目,嫵媚溫柔。
黃都成都成坑石中,純黃色者。
紅都成都成坑石中,純紅色者。
白都成都成坑石中,白色略帶微灰者。
五彩都成都成坑石中,多色交錯者。
掘性都成都成坑砂土中質溫潤,含石皮,紅筋及羅卜紋。
鹿目格都成坑山坳中質細潤,微透明,外裹色皮。
善伯洞都成坑臨溪山中晶瑩脂潤,半透明,含"金砂地"。
月尾石月尾石月尾山質細嫩,微透明,富有光澤。
月尾紫月尾石中,色濃紫者。
月尾綠月尾石中,色翠而通明者。
艾葉綠質凝膩,色如老艾之葉。
月尾凍質地溫潤凝膩的月尾石。
月尾晶質地晶瑩,透明的月尾石。
連江黃連江黃金山頂質硬微脆,隱直紋,色純黃。
山仔瀨金山附近質粗不透明,含砂礫。
旗降石旗降石旗降山質堅細而溫潤,微透明而富有光澤。
旗降黃旗降石中,色純黃者。
旗降紅旗降石中,色純紅者。
旗降白旗降石中,色純白者。
旗降紫旗降石中,色濃紫或紫白相間者。
旗降紫金裹銀旗降旗降山旗降石中,黃皮白心者。
銀裹金旗降旗降石中,白皮黃心者。
掘性旗降旗降山砂土中質溫嫩,泛色皮。
焓紅旗降山質粗硬,色多蒼白或赭黃。
老嶺石大山石柳嶺旁質似老嶺石,但多裂紋。
大山通大山石中,質地通靈者。
旗山石三界黃旗山一帶質粗不透明,多紅、黃、白三色交雜。
雞母孵旗山一帶質粗劣,不透明,多赭黃色。
月洋石芙蓉石加良山頂質柔而細膩,微透明。
白芙蓉芙蓉石中,純白色者。
黃芙蓉芙蓉石中,純黃色者。
紅芙蓉芙蓉石中,米紅色者。
芙蓉青芙蓉石中,淡青色者。
半山加良山花羊洞質細有裂紋,色多不純。
白半山半山石中,色純白者。
黃半山半山石中,色黃者。
紅半山半山石中,色粉紅者。
花半山半山石中,地白色,含紅色斑者。
半粗加良山各礦洞質粗色雜,多裂紋。
綠若通芙蓉洞附近質微堅而通靈,色青翠。
竹頭窩加良山竹藍洞質細而脂潤,半透明,微帶綠意。
竹頭粗竹頭窩石中,質不純者。
峨嵋石加良山一帶質堅,細,多裂紋。
溪蛋月洋溪中質稍堅,形如卵狀,外泛黃色。

文化意義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福建省福州市的馮久和、林亨云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歷史文化


民間相傳壽山石始於兩漢,未有足證,現存的福建省博物館,由福州閩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嶺石"卧豬"(圓雕)刻工簡樸,形態逼真,證明遠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壽山石雕就已問世。唐代,經濟繁榮,佛教興盛,壽山大興寺院建築,壽山石雕也得以發展,據傳僧侶利用壽山石刻制佛像、香爐、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作為禮品饋贈香客。宋朝,重文輕武,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了東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動了壽山石雕的發展,從福州地區出土的宋墓壽山石俑來看,不僅數量多,且品類豐富,造型各異,生動多姿的各式人物禽獸,刀法簡練,風格嚴謹,可以看出,壽山石雕已進入成熟階段。
壽山石珍品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恬靜而生動,抒情而優雅,精美而珍貴,收藏家競相爭購,壽山石為人們帶來了高雅的藝術享受。

著名石雕


南宋壽山石雕神鳥朱雀
1966年1月,在福州金雞山南宋嘉定元年墓中出土了一件壽山石朱雀。朱雀是我國古代四神之一。四神亦稱四象、四靈,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朱雀也叫朱鳥,是四神中的南方之神。該石刻高8.6厘米,長9.5厘米,寬2.5厘米。翹首蹲坐,凝目遠視,形象生動,神態逼真,刻工簡樸,刀法洗鍊,反映了宋代福州壽山石雕的工藝水平。今收藏於福建省博物館。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

世界紀錄


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微雕精品《毛澤東選集》,用魏碑、行楷字體把107.2萬文字雕刻在一百塊精心磨製、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壽山石上。在相當於指甲蓋大小的壽山石上微刻漢字500餘個。100塊壽山石擺成中國地圖形狀。堪稱“微雕一絕”。
許通海正在神情專註地創作大型微雕藝術品《毛澤東選》在毛主席紀念堂舉行的《毛澤東選集》微雕精品珍蕆儀式。
吉尼斯上海總部頒發的證書。證書全文如下: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壽山石微雕之最一一《毛澤東選集》字數:107.2萬字許通海(福建漳州)為紀念毛澤東同志百年誕辰,於1992年6月1日—1993年8月31日在100塊福州壽山石上微雕《毛澤東選集》(新版一至四卷),並由北京毛主席紀念堂珍藏(紀藏[1993]第1866號)。

歷史傳承


繼承人

馮久和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性別:男
出生日期:1928.01.26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福州市
項目名稱:壽山石雕
項目類別:傳統美術
林亨雲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性別:男
出生日期:1930.09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福州市
項目名稱:壽山石雕
項目類別:傳統美術

題材作品

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拓寬,在表現內容上,也由獨立的個體發展到人物、動物和山水等相結合的大型群雕,如“東門派”大師馮久和雕刻的《豬崽滿圈》,以一群母子豬造型來反映農家生活的興旺發達;陳敬祥的《求偶雞》,以雞亢奮恣肆的形態和刀法的創新獨到,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郭功森的山水雕《武夷風光》,集閩山閩水於咫尺之間,以小見大,意境無窮;林亨雲的群魚雕《海底世界》,無水魚游,怡然自得,令人浮想聯翩;林發述的《三仙醉酒》,似醉非醉,如詩如畫;林廷良的《九寶連環章》,環環石鏈動,九章喜相連;王祖光的《荷花觀音》,端莊嫻靜;還有《長征組雕》《紅色閩西組雕》《井崗山會師》《更喜岷山千里雪》等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壽山石的石質、石色、石形和石紋均千差萬別,品種繁多,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加之石雕藝人因材施藝,在作品中融入質樸雋永的情感趣味,故而壽山石雕作品普遍具有材質美、工藝美和意境美的審美特性。
壽山石雕在中國傳統玉石文化中佔有突出地位,相關雕刻品已成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徵。壽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藝術效果,提倡返璞歸真,故以“相石”為重要環節,講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藝,以達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傳承現狀
壽山石為珍稀的石材,其資源管理在近數十年一度處於無序狀態,導致開採過甚,給石雕造成了不良影響。目前許多老藝人年事漸高,已無法繼續雕刻,而傳統的師承關係又遭到破壞,壽山石雕技藝後繼無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
保護措施
截至2016年,福建省壽山石雕的生產製作單位,已由傳統的福州地區發展到十多個縣市,從業人數達二十多萬人,各種精美的石雕產品行銷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有關部門加大了宣傳、扶持和保護壽山石的力度。不但在壽山石的產地建立了壽山石文化村和中國壽山石藝術館,扶持壽山石雕藝術創作,同時還劃定保護範圍,制止濫采濫挖。

修復價值

藝術高度
壽山石雕是天然造化與藝人智慧的結晶,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探索,積累了豐富的雕刻技法。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壽山石雕表現技法主要有圓雕、鏤空雕、鏈雕、鑲鉗雕、浮雕、透雕、微雕、線雕、薄意雕等。薄意雕是壽山石雕特有的表現技法,它融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於一爐,追求線條的流暢性,往往是幾刀幾筆帶過,與其說是雕刻不如說是在石頭上繪畫。收藏鑒賞壽山石雕,應該有以下三看:
技法
壽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極為簡練的技法,發展為現代精細的高浮雕、鏤空雕、透花雕和圓雕等。一件壽山石雕精品往往綜合應用各種傳統技法。福州的壽山石雕除了各種類型圓雕及圖章外,還與脫胎漆器、象牙雕刻相結合,製成各種屏風、圍屏、掛聯等,遠銷北美、西歐及東南亞各國,深受歡迎。
施藝
壽山石雕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造型和色澤相適應的作品。通常在一塊壽山石上,有紅、黑、黃、青等數種顏色,相互交錯成自然斑紋。藝匠們根據石塊的形狀、色澤和紋理進行構思和藝術加工,雕刻成人物、走獸、山水、花鳥、果蔬、海味等陳設欣賞品和印章、文具、煙缸、水盂等實用工藝品。製作時先鑿打出粗坯,剝出大體輪廓,然後用手鑿深入刻劃,最後經修光、磨光、上臘而成。製作一件作品,少則費時幾天,大的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由於這些原因,壽山石雕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的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鑒賞家與收藏家的好評。我們在鑒賞和選購壽山石雕作品時要看雕刻藝人在“因材施藝”方面的獨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質、石形、石色、石紋來確定相應的題材與造型,而不是牽強附會。
刀法
壽山石雕的技法,是通過運刀的刀法來體現的。壽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簡練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渾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鳥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圓雕、古獸印鈕等雕刻則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適於收藏家、鑒賞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在雕刻藝術上,壽山石雕講究"相石取巧",就是根據石料的形狀、色彩和紋理等特點進行構思,因勢造型,因材施藝,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奧妙神工渾然一體。壽山石雕的最大特點是巧色的利用,壽山石有十多種顏色,色彩非常綺麗,藝人們雕刻之前要經過一番相石的過程,這相石的過程就是要看它表面的形狀和顏色進行初步構思,刻進去以後出現其它顏色還要進一步地構思。壽山石雕不僅具有邊創作邊構思、巧色利用非常好的特點,而且強調不要拼接,一般好的作品是沒有任何拼接的,整塊石頭原來什麼樣刻出來基本上是什麼樣,都是純天然的。
總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雕刻技藝和實踐經驗等諸多綜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現是和藝術家所能獲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壽山石雕藝術正是如此。

重要展覽


2015年12月3日,福建省非遺博覽苑舉行的”“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對福州壽山石雕、福州脫胎漆器、德化瓷器、廈門漆線雕等20多項非遺門類進行展示。
2017年12月7日,“匠心·向上——首屆中國壽山石雕青年學術提名展”在福州三坊七巷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共有19位壽山石青年雕刻家的100多件作品入選。
2018年5月,由中華藝文基金會、中國泛海控股集團資助,中國非遺保護協會主辦、永新華韻公司承辦的第六場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資助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系列展之陳禮忠壽山石雕作品展在北京前門大街舉辦。
2018年10月,“古今巨匠壽山石雕傳承展”在福州三坊七巷壽山會館啟幕,展出近百件海內外壽山石雕精品。
2019年1月14日,“大道至簡——書法、篆刻、壽山石雕名家邀請展”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展廳開幕,壽山石雕作品在其中展出。

作品影響


2018年7月27至30日,首屆“閩匠杯”(壽山石雕)職業技能競賽在福州市晉安區中國壽山石交易中心舉行。來自十餘個單位的近60名選手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