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安髭蟾
崇安髭蟾
崇安髭蟾(學名:Leptobrachium liui)是角蟾科、擬髭蟾屬兩棲動物。體粗壯,雄蟾體長68-95毫米,雌蟾體長57-81毫米。頭扁平,頭寬大於頭長;吻寬圓,略突出於下頜,吻棱明顯,頰部略內陷;鼻間距小於眼間距,眼間距略大於上眼瞼之寬;眼球上半部為深藍色,瞳孔縱置,鼓膜隱蔽不顯。背部皮膚由細膚棱交織成網狀,越往體後方膚棱越粗;四肢背面的細膚棱沿縱軸排列。生活時,背前部呈紅棕色,往背後部色逐漸加深,帶紫色,有許多分散不規則的黑色細斑;在繁殖季節,雄性個體上唇緣具黑色錐狀角質刺1-3枚,刺基部寬度為3.5-5.5毫米,刺高為2.9-3.7毫米,一般前刺小、后刺大;雌性個體在相應部位有桔紅紅點或小黑刺1-2枚,前肢背側黃褐色,四肢背面有6-7條黑褐橫紋;體腹面呈紫肉色,滿布白色小點。
崇安髭蟾生活於海拔800-1600米林木繁茂的山區,主要植被為常綠闊葉樹種和竹類。成蟾營陸棲生活,常棲息在流溪附近的草叢、土穴內或石塊下,在農耕地內也可見到。分佈於中國福建(武夷山、建陽)、浙江(龍泉鳳陽山、慶元、江山、遂昌九龍山)、江西(井岡山、貴溪)。
崇安髭蟾
第二性徵:雄性髭蟾個體大於雌性個體。雄體前臂粗壯,背部皮膚鬆弛;雄體在繁殖季節上唇緣有黑色的角質刺,雌體在相應部位有桔紅色小點或小黑刺;有單咽下內聲囊。
卵:卵塊呈不規則團狀,卵膠膜直徑10-12毫米,去卵膜,卵徑4.1-4.6毫米,雌體產卵量700枚左右;動物極淺灰色,植物極乳白色。
蝌蚪:蝌蚪體大而肥壯,當後肢長9.9毫米時,全長88.3毫米,體寬17.9毫米,尾長為頭體長的2倍。頭及體背面黑褐色,界於體尾之間的背面有一醒目的金黃色丫形斑;尾部有發達的鰭褶,灰褐色並有深色斑點;體腹面色淺;吻圓鈍,口大,鼻孔近吻端,眼位於頭背側,出水孔位於左側;口位於吻腹面,唇周圍有乳突,口角副突少,蝌蚪的唇齒式一般為Ⅰ:5-5/Ⅰ:4-4,角質頜極強。
崇安髭蟾生活於海拔800-1600米林木繁茂的山區,主要植被為常綠闊葉樹種和竹類。成蟾營陸棲生活,常棲息在流溪附近的草叢、土穴內或石塊下,在農耕地內也可見到。蝌蚪多在流溪緩流處或回水凼內,白天隱蔽在石縫內,以苔蘚、藻類為食,大約3年可變態成幼蟾,剛變態的幼蟾體長36-44毫米。
崇安髭蟾
11月到溪流繁殖,繁殖季節集中到山溪中,一般都在山溪的上游或上溯到溪流的源頭,水流較平緩,或間斷流水地段。也有在較大而深的水潭內。常發出“啊、啊、啊”的鳴聲,雌蟾產卵268-402粒,黏附在石底面呈環狀或團狀。產卵前,雄蟾一般選擇水層較淺的石洞或石縫為產卵場所,在澗內極力鳴叫,招引雌蟾,抱對胯位,大多在陰雨天的黎明前產卵,卵粘附在石塊底部很牢固,防止流水衝掉。產雌蟾首先離開,雄蟾守候卵旁數天,當繁殖季節一過,在溪流中再也見不到它的蹤跡。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
崇安髭蟾體態奇特,是中國特有的珍稀蛙獎,可供自然博物館陳列展覽,普及科學知識,並在研究兩棲動物進化中有一定的意義。能捕食多種害蟲,對森林蟲害有一定防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