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梳

冠梳

冠梳是宋代女子的一種頭飾,原在北宋宮中,後傳至民間,其冠甚高,以漆紗、金銀、珠玉等製成,兩側垂有舌狀飾物,用以掩遮鬢、耳,頂部綴的朱雀等形首飾,並在四周環插簪釵,於額發與髻側插置白角長梳,其數四六不一。宋朝史料多有記載。

簡介


宋代婦女的一種頭飾。早在南朝婦女就愛在髮髻上插飾梳櫛。北宋宮中婦女多在飾冠上安插白角長梳,後來傳至民間。其冠甚高,以漆紗、金銀、珠玉等製成,兩側垂有舌狀飾物,用以掩遮鬢、耳,頂部綴的朱雀等形首飾,並在四周環插簪釵,於額發與髻側插置白角長梳,其數四六不一。

考據


傳世的宋人《娘子張氏圖》中有“冠梳”形象。后因飾冠過高、角梳過長,曾被下令禁止。然直至南宋,民間猶有高髻插梳之飾。《太平廣記》卷三二二引《志怪錄》:“綵衣白妝,頭上有花插及銀釵象牙梳。”《舊唐書。文宗紀》:“太和二年,詔諸公主不得廣插釵梳。”宋王栐《燕翼貽謀錄》卷四:“舊制,婦人冠漆紗為之,而加以飾,金銀珠翠,采色裝花,初無定製。仁宗時,宮中以白角改造冠並梳,冠之長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議者以為妖,仁宗亦惡其侈,皇祐元年十月,詔禁中外不得以角為冠梳,冠廣不得過一尺,長不得過四寸,梳長不得過四寸。終仁宗之世無敢犯者。其後侈靡之風盛行,冠不特白角,又易以魚枕;梳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玳瑁矣。”宋陸遊《入蜀記》:“未嫁者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隻,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一四《王禮考》:“皇祐元年......先時宮中尚白角冠梳,人爭效之,謂之內樣。其冠名曰‘垂肩’,至有長三尺;梳長亦逾尺。議者以為服妖,故禁止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