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脈
緩脈
緩脈,一息四至,來去弛緩鬆懈的脈象。中醫認為,若脈來均勻和緩,為平脈,是正常人的脈象。緩脈多見於濕證或脾胃虛弱。緩脈須同近似脈、遲脈、濡脈、微脈、弱脈相區別。遲脈一息不足四至;濡脈浮細而軟;微脈則細而軟弱,似有似無;弱脈呈沉細之象,須重按始得,與緩脈來去怠緩,不浮不沉,一息四至不同。緩脈與緊脈為相反的脈象。臨床上,緩脈常同浮、沉、大、遲等脈兼見。
● 英文名稱:Moderate puls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切診
● 常見病證:濕病、脾胃虛弱證
● 緩脈,去來亦遲,小駃於遲。(《脈經》)
● 一息四至,來去怠緩的脈象。若脈來和緩均勻為平脈;若脈來弛緩無力為病脈。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緩脈是一種病理性脈象,若和緩從容,亦主常人脈象。
● 脈象是手指感覺脈搏跳動的形象。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內連臟腑,外達肌表,運行氣血,周流不休。脈象的變化,與心臟的搏動,心氣的盛衰,脈管的通利,以及各臟腑的機能相關。所以通過脈象能夠診察全身臟腑功能、氣血、陰陽盛衰的狀況。
● 病脈見脈來怠緩無力,弛縱不鼓。緩脈的主要特徵是脈搏的跳動稍慢於正常而快於遲脈,正常脈象一息四至(相當於72~80次/分),遲脈一息不足四至(相當於60次/分以下),緩脈至數介於兩者之間。常人見脈來和緩,應指均勻,是脈有胃氣的表現。
● 濕病:脈緩,常伴有的臨床癥狀有:身重自汗,關節疼痛,食欲不振,泄瀉,或大便黏滯,腹脹,小便少,甚則面目四肢浮腫等。
● 脾胃虛弱證:脈緩,常伴有的臨床癥狀有:脘腹脹滿,食后尤甚,不思飲食,口不知味,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體消瘦,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白,或肢體浮腫,舌淡苔白等。
● 緩為脾胃本脈,和緩有神,為脾氣健旺,身體健康之徵,故為平人之正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則脈管不充,亦無力鼓動,其脈必見怠緩弛縱之象。濕性黏滯,阻遏脈管,氣機被困縛,則脈來怠慢不振。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朱文峰。中醫診斷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