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沛然

楊沛然

楊沛然,男,1949年6月生,山東省威海市人。青島理工大學教授。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博士學位。現兼任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英國Bradford大學榮譽訪問教授(Honorary Visiting Professor)。1991.7~1992.4赴加拿大Alberta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5~1994.11再次赴加拿大Alberta大學任訪問教授;2001、2004兩次赴日本九州工業大學任訪問教授共七個月;2003.5~2002.10赴英國Bradford大學任訪問教授。

簡介


全國和山東省優秀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青島市勞動模範。山東省重點學科"機械設計及理論"學科帶頭人。

人物生平


主要從事熱彈性流體動力潤滑、納米摩擦學等方面研究,其建立的零卷吸速度熱彈流潤滑理論和熱彈流表面凹陷的溫度——粘度楔理論,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影響,在國際熱彈流潤滑理論研究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作為該領域的著名專家曾被邀請到加拿大Alberta大學、日本九州工業大學和英國Bradford大學擔任訪問教授。近年來承擔和完成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省部級科研項10餘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出版專著2部,在 ASME Journal of Tribology 等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28篇,EI收錄35篇。

孜孜不倦


成功之路,沒有平坦的大道。十年動亂,破了他的大學夢。只讀了一年高中的他,靠自學,學完了高中所有課程。
1975年,他在“七.二一”工人大學學習時,因才智超群,成為大學教師。1977年我國恢復了高考,本可以圓大學夢,卻陰差陽錯,與大學失之交臂。波折激起了他與命運抗爭的勇氣,他決心直接報考碩士研究生。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8年,他以考生中總分第一的成績,考取了山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
1982年底,他以優異成績獲碩士學位,被分配到青島建築工程學院任教。在教學中,他兢兢業業,孜孜不倦,1985年獲山東省優秀教師稱號。年底,他又以考分第一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
1989年,他獲得清華大學工學博士學位。面對多種就業機會,他毅然回建工學院任教。1992年他被破格從講師直接晉陞為教授。

默默耕耘


1989年博士畢業后,楊沛然承擔了彈性力學、振動理論等本科生課程,並先後擔任了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行政職務,工作重點由本科教育轉向了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
他先後主持完成了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冶金部基礎理論研究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教委資助留學回國人員基金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等。此外,他還完成了國際合作項目2項,由此建立的零卷吸速度熱彈流潤滑理論和熱彈流表面凹陷的溫度——粘度楔理論,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影響,在國際熱彈流潤滑理論研究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1991年,楊沛然接受了加拿大albert大學的博士后邀請。在加拿大他僅用9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博士后研究,發表了6篇英文論文。在潤滑理論的研究領域中,他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系統。他在1990年發表的廣義雷諾方程至今在同類方程中仍具有最好的適應性,並被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學者在研究中廣泛採用。他與清華大學溫詩鑄教授的專著《彈性流體動力潤滑》已成為國內外該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必讀書,並在海外發行。他和他的研究生對應用於彈性流體動力潤滑的多重網格解法進行了重大改進,使之比國內外的同類演演算法快數十倍至數百倍,並且不受輸入參數的限制,一舉逾越了數十年來阻礙彈流理論發展的主要障礙。他的專著《流體潤滑數值分析》,也是國內外該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必讀書。
在世界各國彈流工作者對錶面凹陷現象機理的研究中,楊教授提出的用溫度-粘度楔機理是該現象的唯一正確的解釋,從而圓滿解決了日本kaneta等在實驗中發現的反常現象。當他把研究成果寫成論文投往國外著名雜誌asme時,審稿人興奮地說:“如果這篇論文可以發表,那麼所有關於潤滑理論的教科書都需要重寫。”這篇論文已於2001年初刊出。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楊沛然課題組在摩擦學權威雜誌已發表英文論文4篇,全部為sci收錄。潤滑理論中產生壓力的效應原來為四種,溫度-粘度楔效應的提出使其增加為五種,對彈流潤滑理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楊沛然成為聞名國內外的著名摩擦學學者。

桃李不言


楊沛然教授從教26年來,在學生身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備課十分認真,即使是講授他最為熟悉的《摩擦學》課程,每次上課之前也要備課4-5個小時。他深知言傳不如身教的道理,事事以身作則。講解深入淺出,使用大量例證,使用最簡練的語言使學生明白複雜的問題。他很受學生歡迎,從不訓斥學生,不愛講大道理,但總能令學生心服口服。對於師德,楊教授理解深刻的很。
楊教授淵博的知識、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在科研中敏捷的思維和洞察力、勤懇的敬業精神以及高尚的品格都令每一個同他接觸過的學生受益匪淺。作為一個優秀的教師,他能發現並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力,並因材施教。他要求每一名研究生在研究期間都要發表SCI索引的英文論文一篇,EI索引的中文論文一篇。對學生的高標準意味著導師的高付出,每一名研究生從論文的選題、攻關到最終定稿,楊教授都認真的指導。他指導的研究生郭峰、常秋英、王靜等分別拿到了香港城市大學、清華大學、日本九州工業大學的博士學位。王靜的碩士論文曾被答辯委員會的委員們評為“博士論文水平”;僅有39歲的郭峰,已成為我校摩擦學方向的博士生導師,也是學校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作為老師,楊教授非常重視知識的淵博性,學生說,楊教授做講座和學術報告從不帶稿子,娓娓道來,如行雲流水。每場不爆發十次掌聲、五次大笑,不算成功。他的演講場場爆滿,偌大的教室擠得水泄不通,連走廊、窗台上都擠滿了專心聆聽的學生。
每一個人在青年時期都需要一個人生的導師,而楊教授在許多學生心目中就充當著這樣的角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楊教授影響了很多學生。我校機械系88級的學生陳照波,高考的失利,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使他十分失望,對學習提不起精神來,只是混日子。聽了楊教授關於自我成材之路的報告后,開始奮發學習,成績逐漸上升,並考取了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後來又考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博士生,到日本攻讀的博士后。在去日本前夕,陳照波特意向楊教授表示感謝,他說沒有楊教授的演講,就沒有他的現在。和陳照波一樣,很多受過楊教授鼓勵的學生在離開大學校園之後,都會定期的寫信或發電子郵件與楊教授保持聯繫。
由於教學、科研和教書育人方面的成績,楊教授曾多次入選ABI、Marquis等國際名人錄,並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山東省師德標兵,山東省高校教學名師,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