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紅宮紅場
海豐紅宮紅場
紅宮原為明代學宮。於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29年)海豐知縣鄭源所建,其面積為1850mk。現存建築有靈星門、拱橋泮池、前殿大成殿(又稱“文廟”) 和兩廂配殿。兩廂配殿現保存許多革命文物。大成殿是紅宮主體結構。
目錄
1927年在中共東江特委和彭湃同志的領導下,在“八一”南昌起義部隊紅二師的幫助下,海陸豐人民繼4月和9月兩次武裝 暴動之後,10月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奪取政權。11月18日至21日在這裡召開海豐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海豐蘇維埃政府,通過了“沒收土地案”等八項政治綱領。大會場四周和街道都粉刷成紅色,會場用紅布覆蓋牆壁,代表紅色政權因此把學宮改稱“紅宮”。
紅場原為明代“社倉”,清代時稱“東倉”,清末倒塌成為草埔。因此當時稱該地為“東倉埔”。佔地2.2萬m2。
海豐蘇維埃政府成立前,彭湃同志指示在該地興建“紅場”,作為慶祝海豐蘇維埃政府成立會場。故興建了大會主席台和紅場大門。整個大門上裝璜浮凸線花條圖案,門額上浮塑“紅場”兩個大字。紅場中央彭湃同志的那座銅像於1986年塑建,10月28日彭湃烈士誕辰90周年時揭幕。銅像坐北向南,墊座由花崗岩石製成,高2.3m、長2m、寬1.7m。正面中間碑板鑄塑徐向前的題字;墊座上面的銅像高3.2m、重2t,由廣東美術學院雕塑家雕塑、佛山市球墨鑄造廠鑄造。
1927年12月1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彭湃同志和紅二師等領導在這裡召開5萬多人參加的“海豐人民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次年元月南昌起義部隊紅二師與徐向前率領的廣州起義部隊紅四師在這裡勝利會師。1961年國務院頒布“紅宮紅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宮、紅場及保存的革命文物,尤如一篇波瀾壯闊的革命史章,向人們展現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光輝事迹,激勵著後人沿著先烈開創的道路奮勇前進。
相關鏈接:孫中山故居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