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聯盟條約

1991年蘇聯政府公布的條約

新聯盟條約(俄語:Новыйсоюзныйдоговор)是指在1991年時蘇聯政府公布的新的共和國聯盟辦法,使原先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СоюзСоветских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Республик,СССР)成為全新的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СоюзСоветскихСуверенныхРеспублик,СССР),後來又改稱“主權國家聯盟”(СоюзСуверенныхГосударств)。其目的是試圖保持蘇聯的完整,但實際上條約還未實施,即發生了八一九事件並因此加速了蘇聯解體。

背景


1982年11月10日-1985年3月10日,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三位蘇共中央總書記相繼去世。1985年3月11日,戈爾巴喬夫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
在戈爾巴喬夫“民主化、公開性、多元化”的改革下,1990年,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托維亞三個波羅的海國家率先宣布獨立,而蘇聯其它各加盟共和國的離心傾向也因此迅速增強。
在1991年3月17日蘇聯舉行了一次旨在調查起草新工作條約意向的公民投票。共有九個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參與全民投票。
在這所有的九個共和國中76%的選民支持維持聯邦制度的蘇聯,佔大多數。反對派最多的城市為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然而蘇聯其他的六個共和國已經逐步走向獨立,抵制了這次公民投票。為了保住蘇聯的完整性,1991年5月,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與十五個加盟共和國首腦達成協議,同意組成“新蘇聯”。1991年8月14日蘇聯政府公布了新聯盟條約文本,簽署工作預定在8月20日開始。條約簽字之日起生效后,1922年的聯盟條約即同時失效。

主要內容


1991年8月14日蘇聯公布了新聯盟條約文本。按照新公布的條約文本,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將改名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簡稱仍為蘇聯。新聯盟條約的簽署工作預定在8月20日開始。
新條約規定,“蘇聯為平等共和國聯合組成的聯邦制主權民主國家”,“締約的每個共和國均為主權國家”。條約規定,結成聯盟的各共和國保留獨立決定涉及本國發展的一切問題的權利,在國際關係中蘇聯為一個主權國家,但結成聯盟的各共和國有權同外國建立直接的外交、領事和貿易關係。
條約還規定,聯盟成員國的相互關係原則是:平等、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干涉內政、和平解決爭端、合作互助、誠實履行根據聯盟條約和共和國間協議而承擔的義務。
條約規定,在聯盟職權範圍內,聯盟法律至高無尚;在共和國職權範圍內,共和國法律在本共和國境內至高無尚。
條約規定,土地、礦藏、水源和其他自然資源均為各共和國所有。
對於簽約國來說,條約自簽字之日起生效,1922年的聯盟條約即同時失效。
據此間的一些專家分析,同1922年聯盟條約和蘇聯憲法相比,新聯盟條約規定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對外政策、民族國家結構都有很大變化。

突發事件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國旗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國旗
1991年8月19日,蘇共多名強硬派高層領導(包括副總統、國防部長、克格勃主席、總理、內務部長)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組建了緊急狀態安全委員會,發表了《告蘇聯人民書》,軟禁了當時正在黑海畔度假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
但是由於軍隊倒戈,克格勃部隊倒戈,以及葉利欽及時的反應,最重要的是緊急狀態安全委員會內部混亂,措施不夠堅決,沒有利用蘇聯公投帶來的正面效應果斷採取措施,挽救蘇聯的最後努力失敗。
雖然戈爾巴喬夫在政變結束后恢復了職務,但蘇聯中央政府已經無法控制在平息政變的過程中大大加強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勢力。葉利欽下令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八一九事件后,除俄羅斯外的各加盟共和國全部宣布獨立,在俄羅斯境內的韃靼斯坦、車臣、西伯利亞等地也出現了要求獨立的主張。

國際組織


在1991年8月22日的記者招待會上,戈爾巴喬夫聲稱:“(蘇聯)已經進入了變革的決定性階段。權力在變化,所有制關係在變化,聯邦在變化。已經接近簽署新聯盟條約(原定於20日)了,已經做了的事情,即在簽署條約前夕發生的事情,也不是偶然的。
鬥爭也就是由此而產生的,並且是尖銳的。”他還承認葉利欽“在平定陰謀中起了卓越作用”。戈爾巴喬夫說,“最近幾個月和最近幾天我同葉利欽一起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使我們的和諧與合作成為同所有共和國一起聯合一切民主力量的經常性因素。有人企圖破壞這個立場,但是,局勢已經鍛煉了我們。”從此可以看出,戈爾巴喬夫把葉利欽作為共同改革蘇聯的戰友。但戈爾巴喬夫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葉利欽並沒有同他一道建立所謂的“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
兩天後,戈爾巴喬夫即宣布辭去他的蘇共總書記職務,並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散"。
然而,八一九事件的迅速失敗成為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蘇聯各共和國離心趨向愈加明顯,最高蘇維埃紛紛通過議案宣布獨立。
最終在1991年12月8日,在各個加盟共和國已獨立的情況下,蘇聯原加盟共和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簽訂協議,成立了一個國際組織——獨立國家聯合體。至1991年12月22日為止,除波羅的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11個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均已加入獨聯體。

蘇聯解體


1991年12月25日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的事件作為標誌,次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為立國69年的蘇聯劃上句號。
蘇聯解體後分裂出15個國家(東斯拉夫三國、波羅的海三國、中亞五國、外高加索三國、摩爾多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