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痣

藍痣

徠藍痣又稱藍神經痣、色素細胞瘤,是一種少見的良性色素性皮膚疾病,是由真皮內黑素細胞良性增生所致,細胞型藍痣有惡變可能。藍痣可出生時即有,或常在幼年或青春期時出現,隨著年齡增長,數目也會增加。女性比男性多發,白人較黑人多發,好發於面部、四肢伸面的皮膚,特別是手足背側以及腰和臀部等,少見於口腔黏膜、陰道等處。黑素細胞是皮膚深層的正常細胞,若在異常情況下大量聚集成團,就會形成痣,這種痣的表面容易反射藍色的光,故稱為藍痣。藍痣是皮膚表面出現的丘疹、結節或斑片,多為藍色、灰藍色或藍黑色。大多數藍痣除了皮膚表現外沒有其他癥狀,當藍痣突然變大或顏色加深時,或者局部有疼痛、灼熱、刺癢、破潰、出血等癥狀時,一定要引起注意,及時治療,以防惡變。普通型藍痣為良性,一般無需治療。若藍痣發生了惡變,應儘快手術切除。藍痣發生在面部、手部等部位時,不太美觀,會影響個人形象,容易引起不良情緒;細胞型藍痣有惡變的可能,易變成黑素瘤。本病的預后與其直徑及刺激因素有關。經過早期、規範的治療,一般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普通外科、腫瘤科

病因


● 藍痣的病因非常複雜,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陽光暴晒、遺傳因素等,任何影響黑素細胞數量、黑素小體合成及其酪氨酸酶的合成和作用的因素,都可能影響藍痣的形成。藍痣的危險因素如下:
● 陽光照射
● 遺傳

癥狀


● 一部分人出生時就有藍痣,也有的人於青春期時出現,大多數藍痣沒有癥狀,常在醫院體檢或淋浴時發現。藍痣有三型:普通藍痣、細胞藍痣、聯合藍痣。

普通藍痣

● 圓頂狀丘疹或結節,直徑3到6毫米,一般不超過10毫米;
● 表面光滑;
● 呈藍色或藍黑色;
● 好發於手背、足背,也可見於面部、四肢、腰、臀等處。

細胞藍痣

● 大結節或片狀,直徑1到3厘米;
● 表面光滑或不規則;
● 呈藍色或藍黑色;
● 好發於骶尾區及臀部。

聯合藍痣

● 是指普通藍痣和細胞藍痣同時存在。

檢查


● 確診藍痣主要依靠體格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
● 體格檢查
● ● 主要是對皮膚病變進行觀察,以了解皮膚有無藍痣的典型表現,有利於醫生初步診斷。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取下一小塊病變組織,送到病理科檢查,是確診藍痣的“金標準”。

診斷


● 醫生需要根據臨床表現和病理改變來診斷藍痣。
● 皮膚表面有丘疹、結節或斑片,多呈藍色、灰藍色或藍黑色。
● 病理檢查結果:病變通常位於真皮網狀層深部,偶可達淺層真皮或皮下脂肪。瘤細胞為富含色素的樹突梭形黑素細胞,由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或二者混合而成,細胞異型性可見,但與黑素瘤不同。

鑒別診斷


● 皮膚表面出現藍色、灰藍色或藍黑色的丘疹、結節或斑片,不一定都是藍痣,還有可能是偶爾的創傷引起的,如鉛筆芯等異物扎入皮內。
● 結節性黑素瘤或黑素瘤的真皮轉移,也可出現類似藍痣的表現。
● 出現上述情況,應到醫院就診,醫生通過問診和組織病理學檢查可以鑒別。

治療


● 直徑小於1厘米的普通藍痣,穩定多年無變化者,通常不需要治療;對於發生在掌跖、腰圍、腋窩、腹股溝和肩部等易摩擦或受傷部位的藍痣,應考慮手術治療。對於直徑大於1厘米,近期突然出現藍色結節或原有藍色結節擴大者,應立即進行手術切除。

手術治療

● 是將藍痣直接切除,切除深度包括皮下脂肪,可以完全去除異常的黑素細胞。若病理檢查發現已有惡變,需要按照黑素瘤的治療原則進行處理。有下列情況時,即使沒有形態學改變也應手術治療。
● 有輕度疼痛、灼熱或刺癢;
● 邊緣處出現衛星小點;
● 有炎症反應、破潰或出血;
● 出現在受壓、易摩擦或易受傷部位。

物理治療

● 是應用激光、冷凍等物理治療的手段將藍痣去除,但是一般不使用,因為做淺了容易複發,做深了會留下瘢痕。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醫生才會選用這種療法,具體方法有:
● 激光治療
● 冷凍治療

危害


● 藍痣發生在面部、手部等部位時,不太美觀,會影響個人形象,容易引起自卑心理或負面情緒。
● 細胞型藍痣或混合型藍痣有惡變的可能,易變成黑素瘤。

預后


● 藍痣在切除治療后,預后良好,多無惡變可能,只需要定期到醫院複查。

預防


● 注意防晒,尤其是有黑素瘤家族史的人更應注意防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藍痣的概率。
● 每年進行一次體檢,可以及早發現和動態觀察藍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