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俞

肺俞

肺,肺臟;俞,輸注;本穴為肺之背俞穴,故名。本穴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為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上位於背部的背俞穴之一,背俞穴適用於治療相應的臟腑病證及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故肺俞穴是治療肺臟疾病的要穴,除可用於治療頸肩疼痛等局部病證外,還善於治療肺系疾患如感冒、咳嗽、氣喘等。

簡介


● Fèishū BL13
● 來源:《靈樞·背腧》
●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 功效:宣肺平喘,清熱解表
● 屬性:肺背俞穴

穴名釋義


● 肺,臟腑名;俞,與腧、輸通,轉輸、輸注之意。本穴是肺氣轉輸於後背體表的部位,主治肺之疾患,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脊柱區,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簡便取穴

● 正坐,低頭,可見頸部明顯高骨為第7頸椎棘突,沿高骨向下數3個椎體,再旁開肩胛骨內緣(近脊柱側點)至后正中線一半的距離(1.5寸),即為此穴。
本穴的精準取穴使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肩胛骨內緣(近脊柱側點)至后正中線為3橫寸,肺俞到后正中線的距離為1.5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鋸肌,豎脊肌。
● 淺層有第3、4胸神經后支的皮支及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第3、4胸神經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靜脈分支。

主治


● 肺系疾病,例如咳嗽,氣喘,胸滿,鼻塞,咳血;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結核,胸膜炎,鼻炎。
● 皮膚疾病,如皮膚瘙癢症,蕁麻疹,痤瘡。
● 局部病症,例如背痛,肋間神經痛。
● 其他病症,如自汗,盜汗,潮熱,骨蒸,吐血。

操作


治療操作

● 向棘突或向下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10~15分鐘;艾炷灸5~9壯。

古籍摘要


● 《針灸甲乙經·卷八》:肺寒熱,呼吸不得卧,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胸滿脅膺急,息難,振栗,脈鼓,氣膈,胸中有熱,支滿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
●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肺中風者,其人僵卧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者,肺風之證也,視目下鼻上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俞百壯。
●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咳痹氣逆,咳嗽,口中涎唾,灸七壯,亦隨年壯,可至百壯。
● 《太平聖惠方》卷一〇〇:理癲癇,癭氣,上氣,吐逆,支滿,脊強,寒熱不食,肉痛皮癢,傳屍骨蒸,肺咳。
● 《針灸大成·卷六》:黃疸,勞瘵,口舌干,勞熱上氣,百毒病,食后吐水,小兒龜背。
● 《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卷八十五》:肺俞內傷嗽吐紅,兼灸肺痿與肺癰,小兒龜背亦堪灸,肺氣舒通背自平。

常用配伍


● 配尺澤,用灸法,治療各種皮膚病。
● 配曲池、大椎,治風熱咳嗽。
● 配復溜、譩譆,治盜汗。
● 配膏肓、三陰交,治骨蒸、潮熱。
● 配脾俞、太淵、豐隆、合谷,治痰濕咳嗽。
● 配天突、膻中,治咳嗽、痰壅。
● 配膈俞、尺澤、太淵、魚際,治咳血。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