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濕

臍濕

簡介


● 英文名稱:Umbilical Dampnes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兒科

古籍摘選


● 兒生久坐水中,任意洗濯,或包裹時,水濕浸臍,尿濕浸臍,遂致肚臍浸漬不幹,名曰臍濕,古法用滲臍散。(《兒科萃精·初生門》)

名詞解釋


● 以臍帶脫落後,臍眼濕潤,甚者有水液溢出為主要表現的新生兒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新生兒在斷臍及臍帶結紮過程中,因護理不當,導致以臍部濕潤不幹為主要癥狀的疾病,為臍濕。

臨床表現

● 臍帶脫落以後,臍部創面滲出脂水,浸漬不幹,或見微紅。
● 舌質紅,苔薄黃。

病因病機

● 主要是由於斷臍后護理不當,感受外邪所致。
● 嬰兒洗浴時,臍部為水濕所侵,或為尿液浸漬,或臍帶未乾脫落過早,或為衣服摩擦損傷等,使濕濁浸淫皮膚,久而不幹者,則為臍濕。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稱臍濕為新生兒臍炎。

治則治法

● 臍濕者,治以收斂固澀。
● 方用龍骨散加減。

斷臍

● 胎兒在母腹中,臍帶是母體與胎兒氣血經絡相通的紐帶。
● 嬰兒降生,啼聲一發,口鼻氣通,百脈流暢。新生兒出生后即需結紮臍帶,斷臍后新生兒方開始獨立生存,因此可將斷臍作為先天與後天的分界線。

預防調護

● 應當注意新生兒在斷臍后的臍部護理。
● 注意臍部在臍帶脫落之前不要沾水,尤其是洗澡的時候,尤其應當注意,可以選擇用濕潤溫暖的毛巾進行擦拭。
● 在給嬰兒穿尿不濕的時候要避免蓋住嬰兒肚臍部位,以免排泄物沾到傷口。
● 從出生到臍帶脫落後的一段時間內都會有少量分泌物出現,應注意每天進行臍帶的清潔工作,保證傷口乾燥和透氣。
● 正常嬰兒臍帶在1~2周會脫落,如果2周后還沒有脫落,要更加細心觀察是否有紅腫、滲出等現象,如果出現異常,則應當及時就醫。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馬融。中醫兒科學。第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