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秀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轄區
萬秀區位於廣西梧州市東部,是廣西東大門的橋頭堡,是梧州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這裡山清水秀、氣候宜人、交通便利,有著良好的服務設施和豐富的水電等資源,是居住、旅遊和投資經商的好地方。
萬秀區座落在梧州市鴛鴦江東面,位於梧州市區東部,東鄰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南連龍圩區、西鄰蝶山區城區和長洲區城區、北接蒼梧縣,南臨桂江、西江,與蝶山區隔江相望。西距南寧365公里;東距廣州市260公里。
萬秀區是梧州市的商業的老城區和貿易主要集中區域,商業發達。萬秀區總面積117平方公里,轄3個鎮,5個街道。截至2020年11月1日,萬秀區常住人口為271989人。
梧州市萬秀區有2100多年的歷史,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萬秀區域即為梧州城廓,是歷代郡、州、府、道、縣治所在地。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闢為通商口岸。
1951年11月,設立河道辦事處。1953年5月,撤鎮設立第一、第二區和水上區人民政府。1955年8月,撤銷城區政府,改設城中、城北、和平、大河、撫河(桂江)、下關、紅樓、石鼓、南堤9個辦事處。1958年9月,撤銷辦事處,建立城南、城北和水上3個區公所。1960年4月,又分別改稱為白雲、萬壽和鴛江3個人民公社。
1961年10月,萬壽公社分為萬壽、百花2個公社;11月,成立萬壽、百花區公所,實行政社合一;同月,白雲公社分為白雲、石鼓2個公社;12月,成立白雲、石鼓區公所。1962年8月,萬壽、百花合併為萬壽公社(區),白雲、石鼓合併為白雲公社(區)。1968年9月,撤銷區公所,萬壽、白雲、鴛江公社分別改為紅星、東方紅、東風公社革命委員會。1979年2月,撤銷紅星、東方紅和東風3個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萬秀、白雲和鴛江3個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8月,撤銷革委會,成立萬秀、白雲、鴛江3個區人民政府。1984年9月,撤銷鴛江區,併入白雲區。1990年8月,撤銷白雲區,併入萬秀區。至此,萬秀區管轄範圍包括桂江東面、西江北面的全部城區。1992年,萬秀區轄城北、城中、城東、城南4個街道,61個居委會。1996年,全區面積4.9平方千米,人口約13萬人。區政府駐阜民路。
2002年8月26日,撤銷61個居委會,設立中山、大東、雲蓋、石鼓、賀院、雲龍、塘源、五坊、南中、阜民、冰泉、平東、平西、民主、四坊、東正、北山、桂北、百花、錢鑒、白雲、華機、桂江等23個社區;同年,全區人口10萬人。
2003年1月2日,國務院(國函[2003]1號)批准同意調整梧州市市轄區和蒼梧縣行政區劃,其中:將蒼梧縣旺甫鎮和原郊區城東鎮劃歸萬秀區管轄,萬秀區人民政府駐阜民路;將萬秀區塘源居委會劃歸蝶山區管轄。2月,區劃調整后,全區總面積406.92平方千米,比上年增加402平方千米,轄4個街道、2個鎮,22個社區、16個行政村,全區總戶數46134戶,總人口15.42萬人。
1990年8月,撤銷白雲區,併入萬秀區。至此,萬秀區管轄範圍包括桂江東面、西江北面的全部城區。2003年2月,調整梧州市市轄區劃,萬秀區增轄蒼梧縣旺甫鎮和郊區城東鎮2鎮,劃出塘源社區歸蝶山區管轄。
2013年撤銷梧州市萬秀區,設立新的梧州市萬秀區(不含旺甫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萬秀區總人口113969人。其中:城東街道38847人,城南街道29148人,城中街道18644人,城北街道27330人。
2021年6月4日,梧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萬秀區常住人口為271989人。
萬秀區位於廣西梧州市東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2°37’-24°18’,東經110°18’-111°40’。地處珠江水系的桂江、潯江和西江的交匯處,東面與廣東封開縣相接,與粵港澳一水相連,市廣西大門的橋頭堡,也是中國西南開發地區最東南邊的城區。
萬秀區地處北回歸線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有日照充足,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復長冬短,無霜期長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21℃,全年日照時數1835.9小時,降水量1485.0毫米。
梧州市萬秀區的土壤類型主要有赤紅壤、紫色土、沖積土、水稻土等。
流經萬秀區的主要河流有潯江、桂江等。
桂江北自蒼梧縣入境,流經城區境域18公里,在三角嘴與潯江匯合而稱西江,流經城區境域13公里,東流入廣東封開縣。
至2008年底,萬秀區有耕地3.18萬畝,山林46.5萬畝,丘陵地佔全區總面積的80%以上。
萬秀區水資源豐富,河流有潯江、桂江與西江,西江集廣西784條河流水量,水資源豐富,兼有航運、灌溉、發電之利。
萬秀區轄街道辦事處5個:城南、城北、角嘴、東興、富民街道辦事處。鄉鎮3個:城東、龍湖、夏郢鎮。社區居民委員會30個,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1個,建制村31個。
城東鎮 | 河口村、雙橋村、扶典村、思扶村、華堂村 |
城東街道 | 中山社區、大東社區、雲蓋社區、石鼓社區、賀院社區、雲龍社區 |
城南街道 | 五坊社區、南中社區、阜民社區、平東社區、平西社區 |
城中街道 | 民主社區、東正社區、北山社區、四坊社區、冰泉社區 |
城北街道 | 桂江社區、百花社區、錢鑒社區、白雲社區、桂北社區、華機社區 |
富民街道 | 富安社區、富祥社區、富康社區、蓮花社區、富和社區居、富新社區等 |
1994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率國務院有關部委負責人親臨廣西重災區梧州考察梧州“6·19特大洪災襲擊情況的彙報。
200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指揮長溫家寶,在自治區相關領導的陪同下,抵達梧州,考察防汛工作和已發揮作用的防洪設施,慰問戰鬥在抗洪前線的廣大軍民和部分受淹區的群眾。
2002年9月9-10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汝岱到梧州市考察。
圖片
2006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37億元,增長20%;財政組織收入1.16億元,增長16%;外貿出口總額1522萬美元,增長23.7%。
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9億元,增長2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5億元,增長5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1億元,增長60.1%;財政組織收入1.3177億元,增長24.15%。
2013年萬秀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2.3億元,增長32%;財政收入7.63億元,增長19.8%;外貿進出口總值3.08億美元,增長42.7%。
萬秀區土地肥沃,主要經濟作物有玉桂、八角、松樹、杉樹、三華李、黃欖、西瓜、水稻、甘蔗、龍眼、荔枝、柚子等。
2008年全區糧食總產量2.08萬噸,肉類產量6225噸,蔬菜產量6160噸,水產品產量1569噸,同比均有穩步增長。
2013年萬秀區共發放糧食、良種、農機、林業和漁業等各種補貼1862.9萬元。投入3562萬元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田灌溉面積14901畝,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達100%,
2013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達10.8萬畝,其中思委米種植面積達2萬畝;六堡茶年加工產量達7000多噸,佔全市總量的70%以上,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9億元,增長2.7%。
1992年,萬秀區工業總產值1.002億元,名列廣西各城區第二名。1993年,工業總產值2.004億元,財政收入3320萬元,區屬企業實現稅利1513萬元。城區工業總產值凈增1億元,佔全市當年凈增的10%。
2010年,萬秀花區工業總產值15.3億元,是1959年89萬元的370.78倍;財政收入11000萬元,是區設立財政體制當年(1988年)716.7萬元的9.63倍。
2012年,萬秀區新引進項目70個,到位資金38.1億元,完成年任務96%,同比增長30.4%。
2013年,萬秀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8.2億元,增長17.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8.6億元,增長13.2%。
轄區內坐落的重點企業有:造船企業有廣西桂江造船廠和梧州華南船舶機械廠,食品企業有全國第一家梧州蛋白腸衣廠和全國最大的豆漿晶生產企業梧州市冰泉食品工業公司,建材業有梧州市五一塑料廠等大中型企業。
2013年萬秀區成功舉辦梧州國際寶石節寶石飾品設計大賽、第二屆梧州市騎樓城文化旅遊節和盛意達動漫創作大賽,吸引了200多家市外各地客商參會參展,接待國內外遊客超50萬人次。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達61.9億元,增長11.5%。
商業
萬秀區是梧州商業的老城區。宋代時便設坊進行貿易。明朝時期城區內有11坊市,其中以城南市和府東市最為熱鬧。至民國22年(1933年)城區有商行1000多家。商業稅收,占廣西財政收入30%。抗日戰爭前,從事商業的人員1萬多人,為廣西之冠。
對外貿易
三國時期,轄區內便有對外貿易,主要進出口商品是金銀翡翠、奇物異果。唐宋以後,陶瓷、食鹽、穀米、布匹、生絲和茶葉為主要出口商品。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闢為通商口岸后,轄區域成為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商品貿易集散地。
解放后,城區境內對外貿易日益興旺,1995年,萬秀區出口貿易額660.23萬美元。
1993-2001年,累計出口貿易總額3140.54萬美元,累計引進外資2632.75萬美元。城區被市人民政府授予2000、2001年度招商引資工作先進單位。2002年,城區新辦各種企業107家,外貿出口總額157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95萬美元。
明嘉靖七年(1528年),在今大東上路孔廟裡右側建梧州市最早的圖書館“尊經閣”。清末至民國,城區內有滄瀚、真光、西江、蒼梧、通俗、兆時等書屋、書樓和書館。民國8年(1919年)城區首家戲院“合益”開始放映電影。之後中山、南強、永安戲院相繼開業。文化娛樂場所還有眾樂、鳴盛、共樂、大中、昇平戲院和南華天台遊樂場等。民國33年(1944年)9月,日本軍隊侵佔梧州,大部分戲院被毀。1949年,只剩下新光、娛樂、南環、大光明4家電影院。解放后,原有的戲院大部分不存在,只剩下大光明、昇平、新光幾家戲院。城區內先後建立城中、城南、真光、人民和梧州市圖書館。同時,各基層圖書館、室相繼設立。館內報刊閱覽室備有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主要報紙185種,期刊近1000種。資料參考室以藏書、科技經濟信息報刊為讀者服務。還開設有少兒閱覽室、外借部、參考諮詢等服務項目。
20世紀50年代,紅星、金星和新聞3家電影院設備逐步更新。城區設立第一、第二、滄瀚、鴛江4個文化館和白雲、鴛江、萬壽3個文化站。
60年代末,電影放映設備發展到寬銀幕電影。期間,有條件的單位都設立小型(16毫米)放映點和放映隊,經常到定點放映。
80年代,市成立群眾藝術館,城區成立萬秀、白雲2個文化館。各街道均設立文化室,形成三級群眾文化網。
90年代,使用較為新型的氛燈座機設備。放映的影片除國產外,還有美國、英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產的影片。至90年代末,人民禮堂、人民藝術劇院、海員俱樂部、文化影劇場這4家娛樂場所先後接待自治區內外及香港共930多個(次)藝術團體演出。
2000年,城區舉辦龍母文化花燈展,600多盞花燈盡放異彩。至2001年,城區文化室有20多個。2002年,城區文化室有25個。
民國17年(1928年)和26年(1937年),城區有公共汽車營運,開辦不久先後停業。1959年,有公共汽車2輛,營運線路長4.20公里。
1995年9月,梧封(廣東封開)一級公路通車,與廣東省一級公路貫通。還建有百花隧道、北山隧道、龍船沖隧道、中山路地下商場(隧道),城區轄境架設有雲龍大橋、鴛江大橋、桂江一橋、桂江二橋、蓮花大橋和紫竹大橋。轄區內的水運,溯江而上623公里,經桂平、貴縣,可達首府南寧;順流東下408公里,可達廣州。至香港、澳門等港,終年有300-500噸級船舶行駛。內河航線上常年航行著120-500噸級船舶。
陸路的營運路線由20世紀50年代的梧(州)八(步)線、梧(州)玉(林)線擴展到桂、粵、湘等省區的地市城鎮和鄉村。1994年2月,轄境內梧州至廣東,封開二級公路動工興建(至翌年9月建成)。同年4月,“梧州號”客輪首航香港。1996年4月,動工修築東環路和西江雲龍大橋(1998年7月竣工通車)。
2008年萬秀區籌資311.1萬元建設的老義至八會四級砂石路、利馬灌區水利工程等40個交通、農田水利設施項目已大部分竣工,改善村級道路25.2公里、農田灌溉面積4899畝。投入資金62萬元建設新農村市級試點村老義上街自然村。
該區還不斷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條件。交通設施建設方面,投入約170萬元完成了15段共23公里村道建設,修建3個便民候車亭;農村水利設施建設方面,投入25萬元完成了25個水利設施建設項目,維修清淤渠道21.8公里,維修抽水站4座,新建碑壩3座,有效改善了3600多畝農田的灌溉條件。
2013年萬秀區工程造林綠化面積達2.3萬畝。全年投入資金435萬元用於城區綠化。全年共投入資金1100多萬元開展“美麗萬秀·清潔鄉村”活動。
民國時期,民眾收入微薄,度日艱難。解放后,1950-1957年,組織居民開展生產自救,就業機會增大,生活較為穩定。1958-1961年,受自然災害影響,居民節衣縮食。
2001年,萬秀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7元,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116元;每百戶擁有空調機29台,電冰箱71台,家用電腦17台;翌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2元。
社會福利業有所發展。至2001年,開設有老人福利院10家(其中公辦2家、民辦8家)。人住福利院人數332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432人(其中區屬企業職工517人),達100%,實現了應保盡保的目的要求。
2012年萬秀區通過加強市場服務,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該區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268元,同比增長20%。
2013年該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61元,增長9.4%;農民人均純收入9313元,增長11.9%。發放貧困學生營養改善補助和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250多萬元,安排3900多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全部實現就近入學。
2013年萬秀區社會養老保險實際參保人數達4.25萬人,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75元。在城鎮和農村低保對象補助全面覆蓋的基礎上,2013年該區依法為勞動者追回工資119萬元。全年累計發放城鄉低保、五保供養、城鄉醫療救助等資金2800多萬元,救助困難群眾15.2萬人次。
解放后,城區內醫療設施日臻完善,以市屬醫院為主,以工廠企業(學校)衛生室(所)為輔的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形成。1964年,城區設立職工醫療室,1979年改稱衛生院。設有中醫科、草藥科、西醫內科、牙科、婦科和中西藥房。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社會醫療保險實施,衛生院於1987年撤銷,只剩下一些單位的衛生室。至2001年,城區內有市屬醫院8家,醫務人員2345人,是1949年66人的35.53倍;共有病床1817張,是1949年214張的8.49倍。
全區人口自然增長率低於5‰;計劃生育率99.8%。1998-2002年,萬秀區4次獲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達標先進單位稱號;2000年,轄區有2個企事業單位獲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單位稱號。
1953-1999年,萬秀區組織運動員參加較大體育比賽活動有:市第一至第八屆運動會、歷屆省(自治區)級運動會和歷屆全國運動會。其中在1999年參加市的第八屆體育運動會,該區體育健兒獲金牌1枚、銀牌2枚、銅牌4枚,名列市獎牌榜第二位。1995年,城區舉辦“萬秀區遠東杯運動會”,轄區內24個系統單位組成運動隊124個,共800多名運動員。2001年,萬秀區獲市人民政府授予“梧州市體育工作突出貢獻獎”,被自治區授予“廣西貫徹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工程先進單位”。1996-2000年,萬秀區獲“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
古代,萬秀區域內已有陶瓷、鑄造、釀酒業。宋朝,錢鑒是江南六大鑄錢產地之一。清代至民國期間,城區航運、電力業興起。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桂江東岸開設有福安、天和機器廠。民國4年(1915年),在桂林路開設電力廠。20世紀50-70年代,城區工業主要是街道工業,主要產品為工業日用品及一些小型的輕工機械產品.期間,科技活動主要以工人、科技人員和領導幹部三結合形式,開展技術攻關。80-90年代,工業門類發展到機械、電器、食品、鑄造、化工、印刷等。
科研項目不斷拓展,科技培訓、智力引進、專利事務、微電腦推廣應用等高新技術產業逐漸推廣,共開發新產品20多項,其中在市級以上科技部門登記的10項。在這些項目中,有的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有的填補了廣西空白,有3個項目獲得了國家專利,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2%。至2002年,城區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有100多人。
西漢,蒼梧郡地方官在城區建古學堂,教民禮義。宋元格年間,曾設有梧州州學於冰泉沖北。1949年,轄區內有中學9所,小學29所,幼兒園2所。
2001年,轄區內有大中專及特殊教育學校4所,教職1190人,學生3077人;職中2所,教職1106人,學生1153人;中學6所,教職工568人,學生6622人;小學14所,教職工680人,學生7755人;幼兒園9所,教職工355人,在園幼兒3430人。全轄區屬小學“兩基”教育全面達標,適齡兒童入學率100%,獲自治區“兩基達標工作”先進區。2002年,轄區內有大中專學校30所,在校學生15827人;中學3所,學生1436人;小學27所,在校學生14391人。
2013年萬秀區籌措2000多萬元改擴建大東路小學、蓮花小學等24所學校和農村小學附屬幼兒園。
萬秀區山環水抱,風景秀麗。宋代形成的梧州八景,除此之外主要景點有龍母太廟、騎樓城、白雲山、四恩寺、梧州老字號特色小吃街等。
龍母太廟
龍母太廟位於梧州城北桂江東岸,桂林路北端,始建於北宋初年,明萬曆、清康熙、雍正年間曾重修,是一座廣西少有保存至今的,具有宋代建築風格的文物古迹。
騎樓城
騎樓建築是結合南方潮濕多雨及多洪易澇的氣候特點而設計建造,一般為三四層樓房,地層商鋪門面向內縮入2至3米讓出來作為人行走廊——亦叫“騎樓底人行道”,現存騎樓街道22條,總長7公里,最長的達2530米,騎樓建築560幢,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國內罕見,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騎樓博物城”。
白雲山
白雲山
李素秋(1910-1927),女,革命烈士,梧州人。1926年春,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4月17日,被國民黨逮捕,英勇就義,被殺害於雲蓋山。
吳廷舉(1459-1525),字獻臣,梧州人。明成化舉進士,官至南京工部尚書。性剛直,權閹劉謹假傳聖旨,枷之,幾至死。著有《東湖吟稿》、《湖廣通志》、《東湖奏疏》。
2020年12月,榮獲2019年度廣西高質量發展進步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