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焦
炒焦
炒焦是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置炒制容器中,用中火或武火加熱,炒至藥物表面呈焦黃色或焦褐色,內部顏色加深,並有焦香氣味。
● 英文名稱:Stir-bake to Brow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 脾病以陳壁土炒過。(《修事指南·白朮》)
● 把藥材放在鍋內不停翻炒,至藥材表面焦黃。
● 炒焦是炒製藥材的一種方法,是將藥物置鍋內用中火加熱,不斷翻動炒至藥物表面呈焦黃或焦褐色, 並具焦香氣, 取出放涼。
● 使藥物經炒焦后藥性緩和。
● 增強療效。
● 使藥材易於粉碎加工。
● 常見炒焦的藥材有焦山楂、焦白朮、焦麥芽、焦神曲等。
● 焦山楂,將山楂切片曬乾,置鍋內用中火加熱,經炒制后顏色變為棕褐色為度,噴灑清水,取出曬乾。焦山楂消食散瘀,還能止瀉止痢。
● 焦白朮,將白朮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取出晾乾。白朮甘溫性緩,健脾力強,補多於散,善於補脾益氣,炒焦后溫化寒濕,收斂止瀉之力為優。
● 焦麥芽,取凈麥芽,按照清炒法炒至焦褐色,攤開待涼,篩去灰屑即得。麥芽長於行氣消食回乳,多用於婦女斷乳,焦麥芽則偏於消食化滯,用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
● 焦神曲,將神曲塊投入鍋中,用文火加熱,不斷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有焦香氣味,內黑微黃時取出,放涼即可。焦神曲消食化積力更強,用以治療較重症的食積和泄瀉。
● 傳統用於小兒積食治療的常用藥“焦三仙”,即是由焦麥芽、焦山楂、焦神曲組成,具有消食導滯,健運脾胃的功效。現代研究發現,三葯配伍使用,能明顯地增強消化功能,尤其對澱粉性食積有顯著的療效。
● 炒焦過程中需要注意,首先對飲片的厚薄不均、大小不等者進行分類, 分批炒制。
● 炒制開始火候不宜太猛, 否則表面受熱不均, 火候一般應大於炒黃, 炒制時間也應相應進行延長。
● 炒焦完成後,可適當洒水,避免復燃。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吳茂富, 苗西成. 炒黃、炒焦、炒炭的炮製分析[J]. 黑龍江中醫藥, 2000(0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