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資本
以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的資本
徠商業資本亦稱“商人資本”。在流通領域內專門從事商品買賣,以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的資本。資本主義商業資本是從產業資本運動中分離出來、執行商品資本職能的一種獨立資本。商品資本獨立化為商業資本,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在商業資本家與產業資本家之間已經形成一種特殊的社會分工,商業資本家獨立地進行商品銷售活動;第二,專門經營商品買賣的人必須有自己獨立的投資,商業資本必須有它獨立的循環形式。
商業資本(Commercial Capital,亦稱商人資本Merchant Capital) :一般指專門經營商品買賣的資本(商品經營資本),還包括專門經營貨幣收付、兌換、登記、保管等業務的資本(貨幣經營資本)。它是在流通領域中發生作用的職能資本,是流通資本──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的獨立化。
商業資本從它在運動中的存在形態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於買賣商品,一部分用作流通費用。用於購買商品的這部分資本,是以預付貨幣資本開始,然後轉化為商品資本,為了使周轉不間斷地進行,這部分資本不是將自己全部價值一次性購進,買而不賣,然後再一次性賣出,賣而不買;而是分批地不斷地買,同時又不斷地賣。這樣,直接投在商品買賣上的資本又以兩種形式──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存在著。如果用B表示這部分資本,在商品年銷售量不變的條件下,這部分資本的量同自身的周轉速度成反比。用作流通費用的那部分資本又分為兩類。
生產性的流通費用
它作為商品價值的一個構成部分,由商品實現的價值來補償。如果運輸和保管的活動也完全獨立化,這些活動就跟商人業務完全分開,商人向運輸業者和倉庫經營者支付的費用,就好象是商人在購買商品時預付的,因此,對商人來說,它們會加入購買價格。也就是說,生產性的流通費用,實際上可以看作是直接投在商品買賣上的那部分資本(即B)。
實現商品價值的費用
為購買和銷售商品的費用,也就是純粹為價值形態轉化(貨幣轉化為商品、商品轉化為貨幣)而支付的費用,它不創造價值。從社會資本的總運動來看,純粹流通費用只能由剩餘價值來補償。如果沒有商人,產業資本家就要自己經銷商品,還要為此支付流通費用,並且作為資本來預付。當一部分流通費用轉化為商人支付的商業費用以後,它仍然作為資本來預付。只要商人資本限制在必要限度以內,差別就只在於:由於產業資本跟商業資本的職能不同,會使流通費用社會化,從而使這項費用得到節約。
產業資本運動包括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連續的階段,並相應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資本形態。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由於生產規模不大,市場範圍狹小,產業資本通常是一身二任,自產自銷。因此,總有一部分資本投在流通領域,表現為商品資本。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市場範圍的擴大,商品流通量的日益增加,需要建立龐大的商業機構、營銷網路,需要雇傭商務代理人和大量商業店員。如果產業資本家仍堅持自產自銷,不可避免地會增大商業開支,減少生產領域中的資本投入,降低利潤率水平。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商業資本專門從事商品買賣,具有產業資本家所不具備的商品流通方面的特有優勢,產業資本家就把商品流通的業務專門交給商人去完成,使商品資本職能從產業資本中獨立出來,成為商業資本。
超市
假定以G代表預付貨幣,W代表商品,G′代表增殖了的貨幣(G′=G+△G,即等於原預付貨幣額加上一個增殖額),則商業資本運動過程的完整形式是G-W-G′。這個公式表明,商業資本是在經營商品的買(G-W)賣(W-G′)中增殖的。至於貨幣經營資本,它不從事商品買賣,只經營同貨幣職能有關的技術性業務,以收取費用的形式來增殖自己,在這裡,上列公式的中項W消失了,簡單地表現為G-G′。不論商業資本運動公式是G-W-G′,或者是G-G′,共同特點在於:它們都是以預付貨幣資本開始,以增殖貨幣資本告終,因此,商業資本主要以貨幣資本的形式存在著;它們有的包含著商品資本(商品經營資本),有的就只是貨幣資本(貨幣經營資本),但都不包含生產資本,都是非生產性的資本。它們的增殖額△G,不能在流通中創造,只能來自生產領域,但是要在流通領域中實現。
商業資本 是從產業資本中分離出來,獨立發揮資本職能,在流通領域中專門從事商品買賣以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的一種獨立的資本形式。資本主義初期,由於生產規模不大,市場狹小,產業資本一般是自己生產自己銷售。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產業資本自產自銷越來越困難,客觀上要求把銷售商品的業務獨立出來,交由專門的資本家即商業資本家去完成。
商業資本執行的職能就是商品資本的職能,即通過商品的銷售,實現商品中包含的價值和剩餘價值。商業資本的運動公式是:G-W-G′。
商業資本的存在有利於產業資本家提高經濟效益。商業資本使產業利潤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
①商業資本的存在有利於產業資本家提高經濟效益。商業資本使產業資本家從商品銷售解放出來,能夠集中力量從事商品生產活動,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增加利潤總額。
②商業資本的存在有利於節省流通資本。商業資本家能把商業活動集中起來,而且商業資本的周轉速度快於產業資本,這就使社會總資本中用於流通過程的資本減少,增加了生產過程中的資本,從而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和利潤的增加。
③商業資本的活動可以加速產業資本的周轉。商業資本加快了商品資本向貨幣資本轉化的速度,從而加速了產業資本的周轉;同時由於商業資本的集中性,它的一次周轉不僅可以代表一個生產部門許多資本的周轉,還可以代表不同生產部門若干資本的周轉,從而加速產業資本的周轉。
④商業資本的活動可以縮短流通時間。商業資本家專門從事商品買賣活動,對市場狀況、流通渠道和商品行情都比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轉、縮短流通時間。
商業資本與產業資本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商業資本從屬於產業資本,是產業資本循環中一部分流通資本(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的獨立化,它的運動形式是產業資本循環的銷售階段的轉化形式。由於社會分工,產業資本家不是將自己的產品直接賣給消費者,而是先賣給商人,再由商人轉手賣給消費者。同一件事情,對產業資本家來說是商品的出售(W-G),對商人來說,卻是先購進商品(G-W)再賣出商品(W-G′),是G-W-G′,即商人所預付的貨幣的特殊增殖過程。這個過程的特殊性首先在於商人必須自己預付貨幣資本,並且,這種貨幣資本的活動範圍僅限於G-W-G′。“因此,就資本的總再生產過程來說,現在要考察的只是商人預付的貨幣資本,這種貨幣資本是專門用於買賣商品的,因而只採取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的形式,而從來不採取生產資本的形式,並且總是處在資本的流通領域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第305頁)。
商業資本不過是產業資本循環中的流通資本的獨立化形態,但它對產業資本有著很大的反作用。只要商業資本不超過它的必要比例,就會有如下的結果:由於社會分工,專門可用在買賣上的資本(包括流通費用),會比產業資本直接經營時少些,從而有更多的資本用於生產剩餘價值。它還有助於市場的擴大,並對資本之間的分工起中介作用,使資本能夠按更大的規模來經營產業,這就會提高產業資本的生產效率,促進產業資本的積累。它雖不創造價值,也不創造剩餘價值,但它有助於流通時間的縮短,因而能加速產業資本的周轉,有助於產業資本增加剩餘價值的生產,提高利潤率。
在產業資本循環中,具有實現剩餘價值職能的流通資本,本來就同生產資本一起參與利潤率的平均化,取得平均利潤。一部分流通資本獨立化為商業資本,會使產業資本減少流通費用,加速資本周轉,它仍然參與利潤率的平均化,繼續取得平均利潤。其差別在於:產業資本只是在流通過程中實現已經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商業資本則不僅要在流通過程中實現它的利潤,而且要通過流通領域獲得利潤。商業利潤從其獲利的形式看,來自商品的購買價格與其出售價格的差額,從其利潤源泉看,則來自產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
商業資本的周轉
一般地講,商業資本的周轉並不帶來剩餘價值,不能使資本增殖。但就單個商業資本來講,如果它的周轉速度慢於社會平均速度,就得不到平均利潤;反之,如果超過平均周轉速度,就不僅可以取得平均利潤,而且可以取得超額利潤。如果使它周轉加快的條件在於店鋪的優越位置,超額利潤的一部分又將轉化為地租。
周轉次數
類似貨幣當作流通手段的流通次數。商業資本一年間周轉的次數,等於一年間G-W-G′運動反覆的次數。例如,一個流通10次的貨幣,會實現10倍於它的商品價值。同樣,一個周轉10次的商業貨幣資本,也會實現10倍於它的商品資本價值。但也有區別;在貨幣當作流通手段的情況下,是同一枚貨幣經過不同人的手不斷把商品推出流通領域,不斷補充商品在流通領域中的位置,並由此不斷離開它自身的出發點。但在商業資本的場合,卻是同一貨幣資本價值(不是同一枚貨幣),在同一人手中,反覆買賣同價值的商品資本,並由此當作G+△G來反覆,即不斷當作價值加剩餘價值流回到它的出發點。這就是商業資本周轉所具有的特點。從這裡可以看出,商業資本加速周轉時,同量的貨幣也會更快地流通。
商業資本的周轉表示購買與售賣的反覆,它的周轉速度也就取決於購買的速度和出賣的速度。前者又決定於生產過程更新的速度和不同生產過程互相銜接的速度,後者則決定於消費的速度和規模。這兩個方面的速度既是商業資本周轉的界限,又能暫時被商業資本的運動所突破:商業資本(除開商人之間的周轉)會縮短生產資本的銷售階段,使商品更快地投入市場;在資本主義信用制度下,它又能支配總貨幣資本一個較大部分,因而在存貨未賣出以前,還能暫時突破消費的限制反覆去購買,由此造出一個虛假的要求,促使生產盲目地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平衡要通過強制的力量、即通過一次經濟危機來恢復。
商業資本的周轉速度也會反比例地影響資本的預付量。商業資本周轉越快,社會總資本中用作商業資本的部分就會越小。反之,就會越大。商業資本周轉和產業資本周轉對於利潤和生產價格的形成有不同的作用。就社會總資本來說,產業資本的周轉對於年生產的剩餘價值量或利潤量,從而對於一般利潤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商業資本在周轉中並不創造剩餘價值或利潤;“它按照自己在總資本中所佔的部分,從產業資本所生產的利潤量中取得自己的份額,只是在這個意義上,它才參加決定一般利潤率”。但由於商業資本周轉速度反比例地影響商業資本的量,從而使產業資本的量發生相反方向的變化,導致剩餘價值量也隨之發生變化,終於使一般利潤率與平均利潤發生變動,使生產價格也發生變化。
只要出現商品流通就會出現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這一對孿生兄弟是歷史上最早的資本形態,依附於奴隸制和封建制的生產關係而存在。古代的商業資本的主要特點是以賤買貴賣增值自己,剝削的對象主要是小生產者(個體農民、手工業者等),也通過向奴隸主和農奴主提供貴重商品或高利貸,來瓜分奴隸或農奴的一部分剩餘產品。它促進了商品生產的發展以及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繫,加速了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對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起瓦解的作用,但它本身並不能產生任何新生產方式。只有在封建制度行將崩潰,產業資本已有萌芽時,它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準備了一定的條件。
前資本主義商業資本是在原始社會瓦解、奴隸社會形成時期,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而產生的。商品交換日趨頻繁,交換地區逐漸擴大,需要一些人專門經營交換業務,充當生產者之間的中間人,於是出現了商人,也就產生了商業資本。最初的商業資本是由新興的奴隸主和富裕的自由民利用積累的貨幣財富轉化來的。在古希臘、古羅馬、中國商代等奴隸社會中,商業資本已日趨活躍。在封建社會中,商業資本繼續發展,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
簡單的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是商業資本存在的條件。但以商人為中介的交換代替了小生產者之間的直接商品交換后,流通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小生產者之間的商品交換是以獲得使用價值為最終目的。商人從事貿易則是為了使他手中的貨幣增殖。它的流通過程是:貨幣──商品──更多的貨幣。集中在商人手中的貨幣一開始就執行著資本的職能,而這裡的商品也轉化為商品資本;貨幣資本的增殖,則是全部活動的動機和目的。此外,商人是為了許多人而進行買賣,並集中許多買賣於自己手中,不再像簡單商品流通那樣,只與購買者的直接需要聯繫在一起了。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進入流通的主要是農民生產的剩餘產品,商業使這些產品變為商品,而不是已經生產出來的商品以自己的運動形成商業。因而,前資本主義商業資本是獨立於買賣兩極、即獨立於小生產者而存在的,它不從屬於任何生產者。小商品生產發達后,手工業者的產品由自產自銷轉由商人經銷,但都不是大批量生產,商業資本仍處於獨立的地位。這是前資本主義商業資本不同於資本主義商業資本的基本特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商業資本,是產業資本分離出來的部分,是從屬於產業資本的運動的。
前資本主義商業資本較大規模的經營是地區間、國際間的販運貿易。這種販運貿易的利潤是很高的。這一方面是由於當時交通不便,資金周轉慢,風險大,商業費用大。另一方面,這種販運貿易是利用生產不發達的狀況,賤買貴賣對買賣雙方進行剝削,是一種不等價交換。在西方古代和中世紀的一些商業民族中,它又是和暴力掠奪、海盜行徑、征服殖民地直接結合在一起的。這也是它不同於資本主義商業資本的一個特徵──在資本主義社會,商業資本從它原來的獨立存在下降為一般投資,受利潤平均化規律的制約,商業利潤也轉化為一般的平均水平。
資本主義以前社會的商業資本,曾為不同的生產方式服務。在這些生產方式中,它都會促進剩餘產品的生產,並促使生產越來越具有以交換價值為目的的性質,促使產品越來越轉化為商品。同時,它增進了貨幣流通,並使貨幣財產越來越集中在商人手中。這些,都會對舊的生產方式發生解體的作用。K.馬克思曾指出:“商人資本的存在和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歷史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65頁)
徠但是,前資本主義商業資本即商人資本發展的本身,並不足以促成一個生產方式向另一個生產方式的過渡。這是因為,商人資本沒有自己的生產方式,它雖有促進舊制度解體的作用,卻不能決定新制度的方向。商人資本的獨立發展,意味著生產還沒有從屬於資本。而生產的落後狀態,正是這種商人資本取得高額利潤的條件。在奴隸社會,商人資本已有相當高度的發展,但不能促使生產資本化,社會的發展只能是進入封建制生產方式。只有在封建社會末期,已具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的條件時,商人資本的發展才成為促進生產向資本主義過渡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時,原來獨立發展的商人資本已逐漸滲入生產領域。一些商人通過訂購、預買、包買等形式逐漸支配了小生產者,以至把他們變為自己的工資勞動者。商人資本的大量的貨幣積累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資本,一部分商人實際上已轉化為工廠主。商品流通的擴大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了市場;同時,它加速了小生產者的兩極分化,又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不過,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以後,商人資本不僅失去了它的獨立性,而且變成產業資本的“奴僕”,服從於產業資本的運動了。
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前提是:平均利潤形成,是不同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
(1)生產價格由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構成,隨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2)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以後,價值規律的作用形式也發生變化,即價格以生產價格為中心而上下波動。這沒有否定價值規律,價值規律支配著生產價格的變動。
(3)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並不排斥各部門中少數先進企業仍然可以獲得超額利潤。
(4)超額利潤是超額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門內部不同企業家間關係。
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職能資本家:產業、商業、農業資本家。商業利潤實質:雇傭工人所創剩餘價值。
(1)商業資本:在流通領域中從事商品買賣,以攫取商業利潤為目的的一種獨立的資本形式。
(2)商業資本的職能:執行商品資本的職能,即通過商品的銷售,實現商品的價值和剩餘價值。
(3)商業利潤:商業資本家通過購銷差價,按照平均利潤率的要求,從產業資本家剝削來的剩餘價值中所瓜分到的那部分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體現了商業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共同瓜分剩餘價值,並剝削包括商業職工在內的雇傭工人的關係。商品資本:直接生產出來包含剩餘價值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