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窪
高家窪
高家窪位於萊蕪城西北7公里,南依九鼎雅鹿山,北靠辛泰鐵路線,嘶馬河與蓮河交匯處。因村落周圍地勢偏高,中部較低,又有高姓早居,故得村名高窪庄,后改為高家窪。盛產大麻·大蒜。
從地名沿革資料可知,高家窪民國初期隸屬魯西區,封邱保,1958年隸屬方下公社,公清管理區。1985年10月,划入張家窪鎮,2000年12月,隸屬張家窪街道辦。2006年划入口鎮至今。
高家窪王氏概論:我高家窪王氏始祖名諱權,原籍北直隸真定府冀州棗強縣野鵲窩(今河北棗強縣野鵲林村)。明洪武3年(1370)遷山東濟南府泰安州萊蕪縣東北鄉45里南苗山(今萊蕪市南苗山),復遷至汶河南坡草窪,遂又遷今高家窪。祖卒葬於村西王氏老塋,今有始祖墓在。
高家窪位於萊蕪城西北7公里,南依九鼎雅鹿山,北靠辛泰鐵路線,嘶馬河與蓮河交匯處。因村落周圍地勢偏高,中部較低,又有高姓早居,故得村名高窪庄,后改為高家窪。盛產大麻。大蒜。
從地名沿革資料可知,高家窪民國初期隸屬魯西區,封邱保,1958年隸屬方下公社,公清管理區。1985年10月,划入張家窪鎮,2000年12月,隸屬張家窪街道辦。2006年划入口鎮至今。
高家窪王氏概論:我高家窪王氏始祖名諱權,原籍北直隸真定府冀州棗強縣野鵲窩(今河北棗強縣野鵲林村)。明洪武3年(1370)遷山東濟南府泰安州萊蕪縣東北鄉45里南苗山(今萊蕪市南苗山),復遷至汶河南坡草窪,遂又遷今高家窪。祖卒葬於村西王氏老塋,今有始祖墓在。
據康熙23年(1684)七世祖作柱公創修《高家窪王氏族譜》載:始祖諱權,元配崔氏繼配高氏。生三子即二世,長子諱聰,次子諱恭,三子諱惠,次子絕後。至三世細分七門(一至三門系聰祖后,四至七門系惠祖后)即德(一門)厚(二門)溫。良(統稱三門);讃(四門)成(五門)紀(六門)謙(七門)。
高家窪王氏歷史人物:高家窪王氏後裔勤勞好學,人才輩出。從五世書香漸開,傳后三世即有文武舉人,至十二世兆峩官封五品,十三世安慶中得邑中武魁。在清朝萊蕪史上萊蕪共出15名武舉,高家窪王氏家族獨佔兩名,在當時享有“祖孫文武舉人,一族中兩武舉”的美譽。自古高家窪王氏家族樂學重教成風,先後湧現出兩名訓導,16名太學生,37名秀才。歷史著名人物有:
宗禹:字少川,五世,三門之三祖。明朝河南豫州巡檢,勒授登仕郎。
公相貌魁偉,秉性耿直,舉止嚴威,為官公正廉明,處事果斷。晚年歸故里,訓導子孫敦厚勤學,友孝睦族,持以家訓。
作楫:字若濟,清順治乙酉(1645)年科武舉候選衞干,例授武略騎尉。
公擅長書法音律詩歌,尤精書法,手跡遍及萊邑諸碑和岱嶽巔匾額。家藏有富貴牡丹圖和風雪竹等畫。公曾與張家台張道一,城子縣朱廷位,程故事程雲同窗數年。清順治六年進士,湖北孝感縣令程雲曾有詩云:若濟多才人畏之,王書馮行重當時。公墓在邑城北礦山之東南麓。元配張氏繼配徐氏,例封安人。
據傳公九歲時嗜好讀書,村中演有戲曲,同學皆去觀看,獨有公端坐吟誦詩文不止。老師驚疑問之,答曰:“與其觀梨園,何如晤對聖賢”。此後鄉人聽之,皆說:小小年紀,竟有此言必成大器也。公於康熙辛丑(1721)大旱因免征民賦稅被罷官,此後在丁未。戊申年間在礦山書院講學。卒后葬於城東玉皇山東麓,畢家莊村西王氏官塋。
見龍:字際雲,號嘯雪,歲進士候選訓導,例授修職郎。
瓚:字玉贊,歲進士候選訓導,例授修職郎。
公倡導“先品行而後文藝”,生徒遍布天下。
兆峩:字雲峯,衍聖公隨朝伴官,誥授奉直大夫。官及正五品。
公稟性剛正,處事明決,享有眾望,誥贈“徳壽雙高”匾額。
安慶:字子震,學名殿甲,光緒十五(1889)年己丑科武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