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nutritionalirondeficiencyanemia,NIDA)是由於體內鐵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所致。臨床上以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清鐵蛋白減少和鐵劑治療有效為特點。缺鐵性貧血是小兒最常見的一種貧血,以嬰幼兒發病率最高,嚴重危害小兒健康,是我國重點防治的小兒常見病之一。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是由於體內鐵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引起低血色素性貧血,這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一種貧血。
輕度貧血癥狀雖然不容易被父母們發現,但通過仔細觀察還是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的。年齡較小的孩子表現為臉色蒼白、食慾不佳,稍大些的孩子表現為無精打采或煩躁不安。如果在貧血較輕的時候沒有及時治療,等進一步加重了病情,孩子會出現呼吸道和消化道反覆感染,經常生病。
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
1、新生兒,如果血紅蛋白低於14。5克,就屬於貧血;
2、6個月~6歲的孩子,如果血紅蛋白低於11克,就屬於貧血;
3、6歲~14歲的孩子,血紅蛋白如果低於12克,就屬於貧血。
1.外周血象
根據病史特別是餵養史、臨床表現和血象特點,一般可作出初步診斷。進一步作有關鐵代謝的生化檢查有確診意義。必要時可作骨髓檢查。用鐵劑治療有效可證實診斷。地中海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維生素B6缺乏性貧血、鐵粒幼紅細胞性貧血等亦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應根據各病臨床特點和實驗室檢查特徵加以鑒別。
1.先天儲鐵不足
2.鐵攝人量不足
這是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人乳、牛乳、穀物中含鐵量均低,如不及時添加含鐵較多的輔食,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3.生長發育因素
嬰兒期生長發育較快,5個月時和1歲時體重分別為出生時的2倍和3倍;隨著體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較快,1歲時血循環中的血紅蛋白增加二倍;未成熟兒的體重及血紅蛋白增加倍數更高;如不及時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則易致缺鐵。
4.鐵的吸收障礙
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響鐵的吸收。慢性腹瀉不僅鐵的吸收不良,而且鐵的排泄也增加。
5.鐵的丟失過多
正常嬰兒每天排泄鐵量相對比成人多。每lml血約含鐵0.5mg,長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鐵,如腸息肉、美克爾憩室、膈疝、鉤蟲病等可致慢性失血,用不經加熱處理的鮮牛奶餵養的嬰兒可因對牛奶過敏而致腸出血(每天失血約0.7m1)。
1、缺鐵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原料,缺鐵時血紅素生成不足,進而血紅蛋白合成也減少,導致新生的紅細胞內血紅蛋白含量不足,細胞漿減少,細胞變小;而缺鐵對細胞的分裂、增殖影響較小,故紅細胞數量減少程度不如血紅蛋白減少明顯,從而形成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缺鐵的病理生理通常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① 鐵減少期(irondepletion,ID):此階段體內儲存鐵已減少,但供紅細胞合成血紅蛋白的鐵尚未減少;
② 紅細胞生成缺鐵期(irondeficienterythropoiesis,IDE):此期儲存鐵進一步耗竭,紅細胞生成所需的鐵亦不足,但循環中血紅蛋白的量尚未減少;
③ 缺鐵性貧血期(irondeficiencyanemia,IDA):此期出現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還有一些非造血系統的癥狀。
2.缺鐵對其他系統的影響
缺鐵可影響肌紅蛋白的合成,並可使多種含鐵酶(如細胞色素酶、單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還原酶、琥珀酸脫氫酶等)的活性減低。由於這些含鐵酶與生物氧化、組織呼吸、神經介質分解與合成有關,故鐵缺乏時造成細胞功能紊亂,尤其是單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造成重要的神經介質如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發生明顯變化,不能正常發揮功能,因而產生一些非造血系統的表現,如體力減弱、易疲勞、表情淡漠、注意力難於集中、注意力減退和智力減低等。缺鐵還可引起組織器官的異常,如口腔粘膜異常角化、舌炎、胃酸分泌減少,脂肪吸收不良和反甲等。此外,缺鐵還可引起細胞免疫功能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
1、動物肝臟:每100克豬肝含鐵25毫克,而且較易被人體吸收,是預防缺鐵性貧血的首選食品。
3、黃豆及其製品:每100克黃豆及黃豆粉中含鐵11毫克,人體吸收率為7%。
主要原則為去除病因和補充鐵劑。
1.一般治療
加強護理,保證充足睡眠;避免感染,如伴有感染者應積極控制感染;重度貧血者注意保護心臟功能。根據患兒消化能力,適當增加含鐵質豐富的食物,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以增加鐵的吸收。
2.去除病因
對飲食不當者應糾正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食物組成,有偏食習慣者應予糾正。如有慢性失血性疾病,如鉤蟲病、腸道畸形等,應予及時治療。
3.鐵劑治療
(1)口服鐵劑:劑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特效藥,若無特殊原因,應採用口服法給葯;二價鐵鹽容易吸收,故臨床均選用二價鐵鹽製劑。常用的口服鐵劑有硫酸亞鐵(含元素20%)、富馬酸鐵(含元素鐵33%)、葡萄糖酸亞鐵(含元素鐵12%)、琥珀酸亞鐵(含元素鐵35%),力蜚能(含元素鐵46%)等,口服鐵劑的劑量為元素鐵每日4~6mg/kg,分3次口服,一次量不應超過元素鐵1.5~2mg/kg;以兩餐之間口服為宜,既可減少胃腸副反應,又可增加吸收。同時服用維生素C,可增加鐵的吸收。牛奶、茶、咖啡及抗酸葯等與鐵劑同服均可影響鐵的吸收。
(2)注射鐵劑:注射鐵劑較容易發生不良反應,甚至可發生過敏性反應致死,故應慎用。
其適應證是:
①診斷肯定但口服鐵劑后無治療反應者;
②口服后胃腸反應嚴重,雖改變製劑種類、劑量及給葯時間仍無改善者;
③由於胃腸疾病胃腸手術后不能應用口服鐵劑或口服鐵劑吸收不良者。
(3)鐵劑治療后反應:口服鐵劑12~24h后,細胞內含鐵酶開始恢復,煩躁等精神癥狀減輕,食慾增加。網織紅細胞於服藥2—3天後開始上升,5~7日達高峰,2~3周後下降至正常。治療1~2周后血紅蛋白逐漸上升,通常於治療3~4周達到正常。如3周內血紅蛋白上升不足20g/L,注意尋找原因。如治療反應滿意,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再繼續服用鐵劑6~8周,以增加鐵儲存。
4.輸紅細胞
貧血愈嚴重,每次輸注量應愈少。Hb在30g/L以下者,應採用等量換血方法;Hb在30~60g/L者,每次可輸注濃縮紅細胞4~6ml/kg;Hb在60g/L以上者,不必輸紅細胞。
主要是做好衛生宣教工作,使全社會尤其是家長認識到缺鐵對小兒的危害性及做好預防工作的重要性,使之成為兒童保健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主要預防措施包括:
①提倡母乳餵養,因母乳中鐵的吸收利用率較高;
③嬰幼兒食品(穀類製品、牛奶製品等)應加入適量鐵劑加以強化;
④對早產兒,尤其是非常低體重的早產兒宜自2個月左右給予鐵劑預防。
案例:林女士的小孩1歲多了,看著白白胖胖的,沒啥問題。因小兒咳嗽前去深圳某醫院就診,屬於小兒呼吸道感染疾病。但兒科醫生髮現,小孩子口唇蒼白,頭髮稀疏泛黃,精神萎靡。經過仔細檢查和化驗結果,孩子患有營養性缺鐵性貧血。醫生說,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起病緩慢,早期不注意不太容易發現,多不能確定發病日期,
據深圳市的一次衛生調查發現,發育良好的嬰幼兒營養性貧血發病率竟然高達62%,而發育中等的嬰幼兒發病率為43%。兒科專家指出,這是因為生長發育快的小兒需鐵量相應增加而引起的。嬰兒從母體帶來的貯存鐵在出生后3~6個月就用完了,母乳中含維生素B12極低,單純母乳餵養以米粉為主食餵養的嬰兒易缺乏葉酸,若不及時添加含上述造血原料的輔食,就引起營養性貧血。
在深圳的小兒父母,一般生活水平都比較好,輔食品很豐富,人們不愁沒錢給孩子吃,而是不知該怎麼吃。經調查證明,小兒吃零食多,就經常有偏食、挑食者,營養攝入不均衡,吃得白白胖胖的,但貧血發病率卻更高了。
六個月到兩歲的小兒如果餵養不當,很容易發生營養性貧血,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癥狀或綜合征。兒科醫生在日常接診中發現,小兒營養性貧血在開始的時侯往往被忽視,一般都是患兒因其他疾病就診時才被發現患有營養性貧血。
小兒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臨床表現癥狀
除了營養性缺鐵性貧血,醫生說,我們還要關注同屬於小兒營養性貧血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主要是外源性維生素B12或葉酸攝入不足所致。
3、智力和動作的發育都較落後,甚至逐漸退步。
4、化驗檢查以紅細胞減少為主。
兒科專家提醒道,無論是哪種小兒營養性貧血,都是由於缺乏造血必需的原料而引起的,主要是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和鐵質等。目前輕度營養性貧血的發病率仍較高,城市家長不要過分溺愛子女,養成孩子偏食的習慣,也要多了解一些餵養知識,以避免“小兒富貴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