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急徠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是以小腸急性廣泛性、出血性、壞死性炎症為特徵的消化系統急症。與進食有致病菌污染的肉類食物、飲食習慣改變有關,本病病變主要在小腸,病理改變以腸壁出血壞死為特徵。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的表現為腹痛,臍周或中上腹陣發性絞痛、腹瀉,糞便初為糊狀而帶糞質,其後漸為黃水樣,白水狀或呈赤豆湯和果醬樣、便血、噁心、嘔吐,嘔吐物可為黃水樣、咖啡樣或血水樣,亦可嘔吐膽汁、全身不適、發熱等。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的治療主要依靠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及其他治療。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可出現腸梗阻、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併發症,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預后與出血量和腸壞死程度有關,輕者預后良好,重者預后不良。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或內科、普通外科或外科

病因


●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可能與腸內存在某些細菌及其所產毒素、胰蛋白酶活性降低有關。
● 腸內存在某些細菌及其所產毒素
● ● 以C型產氣莢膜梭狀桿菌B毒素可能性較大,因發現本病病人糞便厭氧培養,此菌檢出率及其B毒素血清抗體陽性率均顯著高於正常人群。
● 胰蛋白酶活性降低
● ● 長期蛋白質營養不良和(或)經常食用甘薯、玉米等含豐富胰蛋白酶抑制物的食物,均可使腸內胰蛋白酶活性顯著降低。

癥狀


●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主要表現為:
● 腹痛,臍周或中上腹陣發性絞痛。
● 腹瀉,糞便初為糊狀而帶糞質,其後漸為黃水樣,白水狀或呈赤豆湯和果醬樣。
● 便血。
● 噁心、嘔吐,嘔吐物可為黃水樣、咖啡樣或血水樣,亦可嘔吐膽汁。
● 全身不適。
● 發熱。

檢查


● 確診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主要依靠血常規檢查、糞便檢查、X線檢查、CT檢查等檢查。

血常規檢查

● 需要採集血液,通過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其中白細胞、紅細胞、中性粒細胞計數具有診斷參考價值。

糞便檢查

● 檢查可查看糞便顏色、形狀及了解消化道有無細菌、病毒及寄生蟲感染,還可查看糞便中有無紅細胞和白細胞,有助於疾病診斷。

X線檢查、CT檢查

● 檢查可查看腸道有無擴張,腸壁有無增厚、水腫,腸壁間有無氣體等情況。
徠以上檢查不一定都做,醫生會根據你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你的檢查,當然還有可能做一些其他的檢查,請你一定要積極配合醫生。

診斷


● 醫生診斷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主要依據典型癥狀、血常規檢查、糞便檢查、X線檢查、CT檢查等進行診斷。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癥狀: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
● 血常規檢查:檢查結果出現異常現象,白細胞增多,紅細胞降低。
● 糞便檢查:檢查可見糞便外觀呈暗紅或鮮紅色,隱血陽性。
● X線檢查、CT檢查:腹部平片可顯示腸麻痹或輕、中度腸擴張;鋇劑灌腸檢查可見腸壁增厚,顯著水腫,結腸袋消失等。

鑒別診斷


● 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癥狀,容易與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混淆,這些疾病有缺血性腸炎、細菌性痢疾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血常規檢查、糞便檢查、X線檢查、CT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對於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的治療主要依靠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及其他治療。

藥物治療

● 抗休克治療可補充晶體溶液、適當輸血漿、新鮮全血等膠體液。
● 血壓不升者可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治療,如α受體阻滯劑、β受體興奮劑、山莨菪鹼等。
● 可應用抗生素藥物控制腸道內感染,常用藥物有氨基苄青霉素、氯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一般選兩種抗生素聯合應用。
● 高熱、煩躁者可給予吸氧、解熱葯、鎮靜葯或予物理降溫。
● 抗毒血清靜脈滴注Welchii桿菌抗毒血清,有較好療效。

手術治療

● 腸管內無壞死或穿孔者,可予普魯卡因腸系膜封閉。
● 病變嚴重而局限者可作腸段切除並吻合。
● 腸壞死或腸穿孔者,腸段切除、穿孔修補或腸外置術。

其他治療

● 一般治療腹痛、便血和發熱期應完全卧床休息和禁食,直至嘔吐停止,便血減少,腹痛減輕時方可進流質飲食,以後逐漸加量。
● 禁食期間應靜脈營養,腹脹和嘔吐嚴重者可給予胃腸減壓。
● 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本病失水、失鈉和失鉀者較多見,可根據病情酌定輸液總量和成分。

危害


●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可出現腸梗阻、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併發症,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預后


●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預后與出血量和腸壞死程度有關,輕者預后良好,重者預后不良。

預防


●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不要隨意排便。
● 注意飲食衛生,不生食蔬菜。
● 肉類、水產品一定要煮熟、加工后使用。
● 加強室內通風采光,保持室內乾燥。

參考文獻


● [1] 張軍。消化疾病癥狀鑒別診斷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 [2] 吳肇漢,秦新裕,丁強。實用外科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3] 黎介壽,吳孟超,黃志強。普通外科手術學。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