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玲

黑龍江大學教師

吳艷玲,女,黑龍江訥河人,經濟學博士,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師。2008年畢業於遼寧大學

研究方向


個人作品


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黑龍江省教育廳項目2項,出版專著1部、教材1部,發表論文10餘篇。主要代表作有《黑土地退化的經濟學分析》等。

人物觀點


1.根據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方式的差異性概括其涵義,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外延式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即耕地資源的數量平衡,保持耕地資源總數的穩定;另一種則是內涵式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即耕地資源的質量穩定或提高,包括耕地對農業生產適宜性、物質生產力、耕地利用經濟效益和耕地環境等多個方面。其中,內涵式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對農業生產發展更具潛力。耕地資源數量下降會直接影響國家糧食安全,耕地資源質量下降則通過影響食品安全間接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2.實現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財政補償機制。一是雙管齊下戰略,從數量平衡和質量提升兩個方面實現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一方面,注重耕地資源數量的平衡,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另一方面,注重耕地資源質量的提高,把耕地質量建設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的一項基本戰略措施。二是重點區域策略,以糧食主產區作為財政補償的主要區域。對糧食主產區農戶的糧食生產活動,予以財政補償,提高其收入,鼓勵糧食主產區採取耕地資源友好型的生產方式。在這一過程中,要發揮財政補償機制平衡糧食主產區和糧食主銷區之間的衝突的積極作用。三是重點人群策略,以專業農戶作為主要財政補償人群。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開展,農民的從業領域發生變化,部分農民完全脫離農業,戶籍在農村,但生活在城鎮,部分農民則兼業生產。從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角度來說,脫離農業的農民不應再享有耕地保護領域的補貼,而對兼業農民的補償也較難實現耕地資源質量提高的目標。因此,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補貼應以專業農戶為主,而非一般農民,讓專業農戶能從耕地資源質量提高中受益,引導其經濟活動。四是重點項目依託策略,以項目作為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財政補償的依託。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特別是在耕地資源質量提高方面,需要科技支持,如秸稈還田、培肥地力、科學施肥、農田污染防治等等,農戶很難獲得相關的信息或掌握技術要點。因此,以項目為依託,財政補償貫穿項目始終,是發揮其補償效果的可控途徑,當然,這需要幾個方面的配合:首先,建設項目設計,由農業部門和國土資源部門組織專家學者確定影響耕地資源質量的因素,根據這些研究劃分具體且可實施的建設項目;其次,建設項目技術研發,即財政支持進行關鍵技術研發,這一過程中一定要有農戶的參與,保證關鍵技術的有效推廣;再次,鼓勵農戶參與項目,且以其是否參與項目作為補償依據之一,在這一過程中,由項目負責單位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和實施效果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