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件
郵件
郵件是指經傳遞方式處理的文件。郵件進行傳遞的過程稱為“郵遞”,而從事郵遞服務的機構或系統,則稱為郵政。郵件有國內郵件和國際郵件兩類。
英文:mail
郵件
郵件的傳遞順序分收寄、分揀和封發、運輸、投遞4個環節。收寄方式主要是設置信箱、信筒和在郵局的營業窗口直接收寄。分揀和封發是將郵件按寄往地點分開,然後將分揀好的郵件分別封成郵件總包(袋、套)以便發運。運輸是將郵件總包分別經由規定的郵路,運到寄達地點。投遞方式有按址投遞和在郵局內投交兩種。無法投遞的郵件一般退給寄件人。無法投遞又無法退回的郵件為無著郵件,由指定的機構集中開拆,能發現投退線索的即予以投退,仍然無著的經保管一定期限后予以銷毀或作其他處理。
E時代的到來,郵件更是在網路生活中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網路郵件收發頻率遠大於普通的郵遞員送信。節約了很多成本,方便多多。
第一封電子郵件的由來 對於世界上第一封電子郵件(e-mail),根據資料查找,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1969年10月 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
據《網際網路周刊》報道世界上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由計算機科學家Leonard K.教授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時間應該是1969年10月),這條消息只有兩個字母:“LO”。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稱為電子郵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釋,“當年我試圖通過一台位於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計算機和另一台位於舊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計算機聯繫。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從一台計算機登錄到另一台機,當時登錄的辦法就是鍵入L-O-G。於是我方鍵入L,然後問對方:‘收到L了嗎?’對方回答:‘收到了。’然後依次鍵入O和G。還未收到對方收到G的確認回答,系統就癱瘓了。所以第一條網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我完蛋了’。
另一個說法是:
1971年,美國國防部資助的阿帕網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出現了:參加此項目的科學家們在不同的地方做著不同的工作,但是卻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計算機,每個人的工作對別人來說都是沒有用的。他們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藉助於網路在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傳送數據的方法。為阿帕網工作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個可以在不同的電腦網路之間進行拷貝的軟體和一個僅用於單機的通信軟體進行了功能合併,名之為SNDMSG(即Send Message)。為了測試,他使用這個軟體在阿帕網上發送了第一封電子郵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電腦上的自己。儘管這封郵件的內容連Tomlinson本人也記不起來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備了十足的歷史意義:電子郵件誕生了。Tomlinson選擇"@"符號作為用戶名與地址的間隔,因為這個符號比較生僻,不會出現在任何一個人的名字當中,而且這個符號的讀音也有著"在"的含義。阿帕網的科學家們以極大的熱情歡迎了這個石破天驚般的創新,他們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現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難以覺察--速度來與同事共享了。他們中的許多人回想起來,都覺得阿帕網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當中,電子郵件功不可沒。
1.郵件伺服器間郵件傳輸使用了TCP協議, 為何郵件有時還會丟失?
郵件伺服器之間的SMTP協議使用TCP連接, 可以保證郵件準確無誤地在郵件伺服器之間傳輸. 但由於郵件伺服器本身的故障, 例如郵件空間不足等, 會導致郵件無法完成傳輸而導致丟失.
2. 發件人用戶代理為何不直接將郵件發送給收件人的用戶代理, 而是通過郵件伺服器來傳輸?
因為用戶電腦性能的限制, 無法運行收發郵件的程序, 並且無法不間斷地運行並連接到網際網路上. 因此只能將信件暫時存放在郵件伺服器中, 用戶需要時就可以去下載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