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0條詞條名為張金龍的結果 展開
張金龍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張金龍,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歐洲科學院院士(外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上海市領軍人才、江蘇省“雙創人才”、蘇州“姑蘇人才”入選者。
1964年4月出生於蘇州吳江,1985年畢業於華東理工大學感光材料專業,1993年在華東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專業取得博士學位,同年加入華東理工大學精細化工研究所;1996-2000年在日本大阪府立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JSPS),長期從事高效光催化材料的設計和製備及在環境和能源領域中的應用研究。擔任Res. Chem. Intermed.副主編,Scientific Reports,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mental國際編委;《影像科學與光化學》編委。
張金龍[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1964年5月出生。江蘇吳江人。
1985年畢業於華東理工大學應用化學系,1993年在同校獲精細化工工學博士學位。1996~2000在日本大阪府立大學作博士后和外國人特別研究員(JSPS);
2000年任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選專家,中國感光學會青年委員。
2001年入選上海市教委和教育基金會“曙光計劃”,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劃”。
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劃”。
201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19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外籍)。
J. Am. Chem. Soc., J. Phys. Chem. B, Tetrahedron Letter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Dyes and Pgments 等國際雜誌的特約審稿人。
【主要教學科研成果】
主要從事的研究領域為:
(1) 高效納米二氧化鈦光催化劑的製備、表徵、光催化機理的研究,以及這些材料在環境與污染控制中的應用。
(2)研究在此微環境反應場內有機無機主-客體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機理及其光物理化學性能。以第一完成人獲得3項上海市科技成果:“高效納米材料污水處理技術研究”;“納米二氧化鈦光催化劑的製備和表徵”;“高效光催化劑的製備技術應用及光催化機理的研究”;承擔和完成的主要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家973子項目1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劃1項、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曙光計劃1項、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1項、上海市納米專項3項和教育部回國人員基金1項。
1.J. Catal. 2004, 228(1), 75-79
2.Topics in Catalysis,2005, 35(3-4), 261-268.
3.Micropores and Mesopores Materials, 2005,79(1-3),93-99
4.J. Phys. Chem. B 2005, 109(18), 8673
5.Micropores and Mesopores Materials, 2006,87(3), 177-184
6.Micropores and Mesopores Materials, 2005, 86(1-3), 314-322
7.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mental, 2006,62(3-4),329-335
8.J. Phys. Chem. B 2005, 109, 20835-20841
9.J. Phys. Chem. B 2006, 110, 1680-1685
10.J. Phys. Chem. B 2006, 110, 4263-4269
11.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2006, 95, (1-3) , 220-225
12.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 2006, 95, (1-3) , 17-25
長期從事高效光催化材料的設計和製備及在環境和能源領域中的應用研究;在光催化領域取得了系統性的創新成就,累計發表SCI論文400餘篇,被引用20000餘次,H因子為72;連續入選Elsevier公布的2014、2015、2016、2017和2018年度中國高被引學者名單,入選2018年度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獲2017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1年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1年度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5年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二等獎、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數據截至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