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青城山的結果 展開

青城山

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為道教全真龍門派聖地,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歷史文化


歷史記載

青城山,在成都府灌縣西南五十里。《名山記》、《唐六典》、《道書》、《郡志》、《記》、《志》等均有記載青城山。
青城山歷史悠久,相傳軒轅黃帝時有寧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御風雲的“龍躋之術”,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後世又稱青城山為丈人山,並建觀(丈人觀)紀念。古時青城山與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陝西景福山合稱五大仙山,分別供奉五嶽丈人寧封真君、真武盪魔大帝、昊天玉皇上帝、降魔護道天尊和廣援普度天尊。
西漢末年,被稱為“蜀中八仙”之一的陰長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張道陵。東漢順帝初年,張道陵入鶴鳴山(今成都市大邑縣境內)修道,創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師道。東漢漢安二年(143),在寫畢二十四道書兩年後,張道陵到達青城山,在此結茅傳道,並羽化山中。
晉代以後,山中道教漸盛,極盛時有道觀70餘處,勝景108處。晉隋時期,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相繼興起,一些新教派產生,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
隋唐統治者對道教的扶持,使這一時期的青城山實乃“神仙都會之府”。隋唐時期道教興盛,青城山宮觀遍布,高道輩出。天寶之亂后,中原不寧,唐玄宗、僖宗先後入蜀避難。唐僖宗命青城山修靈寶道場舉辦羅天大醮,設醮位2400個。唐末五代,道門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曉、陳摶等曾游青城山,杜光庭、譚峭等皆終老於青城山。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長期隱居青城山白雲溪,整理和撰寫了大量道書。後人在白雲溪畔建“杜光庭讀書台”,供人憑弔。
北宋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來此朝拜,在常道觀再興天師道脈。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四散。清康熙八年(1669),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得到重新改觀。
1982年,青城山作為四川青城山一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2000年,青城山和都江堰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7年5月8日,青城山一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20年,全國5A級景區品牌100強,排名第36名。

道觀文化

青城山的現存主要道觀有:常道觀(天師洞)、祖師殿、上清宮、老君閣、建福宮、圓明宮、玉清宮等。
建福宮 坐落於丈人峰下。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730),后經歷代多次修復,現僅存兩殿三院,現存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1888)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建福宮築於峭壁之下,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西行一千米,即至岩石聳立、雲霧繚繞的“天然圖畫”。宋代詩人范成大曾在此為宋帝祈禱,皇帝特賜名為“會慶建福宮”。
祖師殿 位於天師洞右後側山腰間,出天師洞過訪寧橋即到。祖師殿又名真武宮,創建於唐代。唐代詩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張愈均曾在此隱居。唐睿宗的女兒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該殿環境幽靜,殿內有真武祖師、呂洞賓、鐵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圖壁畫、詩文刻石等。
朝陽洞 位於主峰老霄頂岩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傳為寧封丈人棲息處。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並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
老君閣 位於青城第一峰絕頂(即彭祖峰頂,或稱高台山、老霄頂),海拔高1260米。頂上原有呼應亭,取“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是賞觀日出、神燈和雲海奇觀的絕佳地點,2008年“5.12”特大地震毀壞后重建,20世紀80年代末改亭建閣。
圓明宮 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魚山的緩坡谷地。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因供奉圓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宮內有四重殿堂:前為靈祖殿,供奉靈官神像;二殿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為斗姆殿,斗姆即圓明道母天尊,為北斗眾星之母;後殿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呂祖、丘祖和重陽祖師。殿堂之間,各有庭院,宮內宮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
上清宮 位於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門“上清宮”三字由蔣介石題寫。宮內祀奉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有老君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
常道觀(天師洞)自建福宮北行兩千米即至青城主觀——常道觀。因張道陵曾在此修行,故稱天師洞。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古樹參天,十分幽靜。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觀內正殿為“三清殿”,殿後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迹。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

詩詞碑歇

青城山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讚譽。唐杜甫有詩寫道:“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又“丈人祠西佳氣濃,綠雲擬住最高峰。”這些著名詩句抒發了對青城山的愛慕的感情。唐代詩人岑參、錢起、賈島,宋代詩人陸遊、范成大等,對青城山都有題詠。

自然資源


青城山主要植被類型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和暖性針葉林。根據青城山樣地調查資料、野外路線踏勘記錄的植物種類及《中國都江堰市植物名錄》中所記載的青城山植物,初步估計植物346種,其中蕨類植物51種,隸屬於26屬16科,種子植物295種,隸屬於192屬90科。其中裸子植物7種6計青城山約有維管屬5科;雙子葉植物252種169屬77科;單子葉植物36種22屬8科。植物區系有明顯從亞熱帶向溫帶過渡的特點。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內,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區16公里。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

地形地貌

青城山古稱丈人山,為邛崍山脈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測到的數據)。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全山有36座山峰,諸峰環繞狀如城廓。

氣候特點

青城山景區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山地著名的“華西雨屏帶”的中北段,約30°54′N和103°35′E。全境周圍120km,保護面積1522hm2。區內氣候溫和濕潤,屬亞熱帶溫濕型氣候,年平均溫度15.2℃,最熱月極端溫度34.2℃,最冷月極端溫度-7.1℃;平均相對濕度81%;年降水量1225.1mm;無霜期271d(數據由成都市氣象局提供)青城山地質地貌上以“丹岩溝谷,赤壁陡崖”為特徵,土壤類型主要為山地黃壤,母岩為侏羅紀紫色砂岩、泥岩和礫岩的坡積物。

景區榮譽


青城山古建築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青城山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2000年11月,青城山與都江堰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20年,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山榜”。

郵票

2006年4月12日,完工發行一套《青城山》郵票。

旅遊信息


交通

公路:成灌高速公路直達都江堰,都汶高速公路至都江堰西
鐵路:成都站,犀浦站乘坐動車可直達青城山站
航空: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在都江堰市設有候機室,可提前列印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登機牌,並有定時班車直達機場

門票

①全票90.00元/張。
②符合以下條件的遊客購買半票: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的學生、60歲以上未滿70周歲的老人、軍隊離休幹部和部隊現役軍人、武警官兵。

開放時間

3月1日~11月30日:08:00~17:00
12月1日~12月31日:08:00~17:30
1月1日~2月28日:08:00~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