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是一種血管疾病。由於頸動脈的粥樣斑塊導致的頸動脈管腔狹窄,管腔內血流減少或不能通過,而導致該側動脈系統供血區缺血缺氧,以致供血臟器功能減低或缺失,出現偏癱,視物障礙。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好發於中老年人。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顯示,腦卒中患者當中缺血性卒中約佔80%左右,其中約25%~30%的頸動脈狹窄與缺血性腦卒中有著密切的關係。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主要因為頸動脈的粥樣斑塊導致的頸動脈管腔狹窄。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可引起腦部供血不足,出現突發一側肢體無力或癱瘓、感覺障礙、失語、偏盲或一過性黑等臨床表現的一類疾患,是腦缺血發作和腦梗死的首位病因。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主要依靠口服藥物和外科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可導致該側動脈系統供血區缺血缺氧,導致腦缺血性卒中。經過有效的治療,可以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有效的預防和降低腦卒中的發生。

就診科室


● 血管外科

病因


● 由於高血壓,吸煙,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的存在,導致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從而致管腔狹窄甚至閉塞,而引起腦缺血及卒中癥狀,是全身性動脈硬化在頸動脈的表現,病變特點是主要累及頸動脈分叉及頸內動脈起始,可導致相應器官供血區的血運障礙。

癥狀


● 根據是否產生腦缺血性神經癥狀,分為有癥狀性狹窄和無癥狀性狹窄:

有癥狀性頸動脈硬化狹窄性病變

● 短暫腦缺血發作:一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和感覺障礙、一過性的單眼黑矇、失語、意識喪失等,臨床癥狀多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一般僅持續幾分鐘。影像學檢查腦組織無梗死性病灶。
● 可復性缺血性深靜脈功能障礙:指神經功能缺損持續24小時以上,但於1周內完全消退的腦缺血發作。影像學檢查腦組織有梗死性病灶。
● 缺血性腦卒中:腦缺血神經障礙恢復時間超過1周或有卒中後遺症,病具有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體征和影像學特徵。

無癥狀性頸動脈硬化狹窄性病變

● 臨床常無癥狀,只是在體檢時發現腦梗死跡象,它可以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情緒和性格,或稱之為血管性認知能力障礙。

檢查


● 實驗室檢查血脂:可有血脂高等異常發現。
● 心電圖和24小時動態心電圖(Holter):除外心源性猝倒。
● CT、MRI(磁共振檢查)、PET(正電子發射斷層照相術)和TCD(經顱多普勒超聲技術)等:可用於檢測腦缺血性損害,如梗死的部位、範圍、血流動力學改變和腦代謝變化。
● CTA/MRA/DSA(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可明確血管狹窄部位及程度,其中以DSA最為可靠。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做出初步考慮,根據影像學檢查做出明確診斷。
● 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年齡(>60歲),性別(男性),長期吸煙,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多種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同樣適用於動脈粥樣硬化所致頸動脈狹窄的篩選。
● 突然肢體運動和感覺障礙,失語,單眼短暫性失明等,少有意識障礙。
● ● 椎體動脈缺血表現為眩暈,耳鳴,聽力障礙,復視,步態不穩和吞咽困難等。
● 癥狀持續時間短,可反覆發作,甚至一日數次或數十次。可自行緩解,不留後遺症。腦內無明顯梗死灶
● 彩色多普勒超生檢查:目前首選的無創性頸動脈檢查手段,可顯示頸動脈的解剖圖像,進行斑塊形態學檢查,並可以顯示動脈血流量,流蘇,血流方向及動脈內血栓,頸動脈狹窄程度準確性在95%以上。
● 經顱多普勒超生檢查:可以檢測顱內外動脈的病變,觀察血流動力學的改變。
● 磁共振血管造影:能清楚的顯示頸動脈及其分支的三維形態和結構,並且能夠重建顱內動脈影像。
● CT 血管造影:已經廣泛應用於診斷動脈狹窄,可以作為術前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可以詳細評價病變的部位,範圍,程度以及側支形成情況,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

鑒別診斷


● 需要與急性腦梗死,腦出血等顱內病變相鑒別,主要通過影像學檢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 當出現突然肢體運動和感覺障礙,失語,單眼短暫性失明,眩暈,耳鳴,聽力障礙,復視,步態不穩和吞咽困難等癥狀時要想到頸動脈狹窄的可能,並及時到醫院就診。

治療


內科治療

●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減肥、降脂等。
● 早期進行抗凝治療(低分子肝素等)、抗血小板(阿司匹林等)治療。
● 控制高血壓。
● 治療血液成分異常,如高血糖和高血脂等。

外科治療

●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 顱內-顱外動脈旁路術(EIAB)。
● 大網膜顱內移植術。

危害


●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可導致頸動脈管腔內血流減少或不能通過,而導致該側動脈系統供血區缺血缺氧,以致供血臟器功能減低或缺失,出現突發一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和感覺障礙、失語和偏盲、一過性黑矇偏癱,視物障礙等。

預后


●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經過規範治療后,多數患者癥狀可以逐漸好轉直至臨床痊癒。

預防


● 控制高血壓、血糖、血脂,嚴格戒煙。
● 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 積極診治原有心腦血管疾病。

參考文獻


● [1] 劉昌偉。血管外科臨床手冊。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
● [2] Jack L.Cronenwett.盧瑟福血管外科學。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3.
● [3] 吳肇漢,秦新裕,丁強。實用外科學:上冊。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4]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學組。顱外段頸動脈狹窄診治指南。中華血管外科雜誌,2017年5月第2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