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寺

中國第一座國立翻譯佛經譯場

草徠堂寺,“佛教八宗”之一“三論宗”祖庭,是中國第一座國立翻譯佛經譯場,也是佛教三大譯場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譯場,是佛教中國化的起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戶縣圭峰山北麓。

草堂寺創建於東晉,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原為後秦皇帝姚興在漢長安城西南所建的逍遙園,弘始三年(401年),姚興迎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居於此,苫草為堂翻譯佛經,由此得草堂寺名。

佛教中著名的“中觀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都是由鳩摩羅什在草堂寺譯出,為三論宗的創立提供了經典,所以他被尊為該宗開祖,草堂寺也因此被奉為三論宗祖庭。鳩摩羅什應請譯出《成實論》,大力弘揚成實派宗風,所以草堂寺又被視為“成實宗”的祖庭。還由於華嚴宗五祖定慧禪師即宗密,曾在草堂寺著書講學多年,所以又被視為華嚴宗祖庭。草堂寺被中國佛教三論宗、華嚴宗和日本佛教日蓮宗尊奉為祖庭,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1956年08月06日,草堂寺被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草堂寺被國務院確立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2001年06月25日,草堂寺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12月07日,經戶縣民宗局批准,戶縣佛協與草堂寺共同舉辦的“戶縣草堂講經堂”正式開講。

地理環境


草堂寺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戶縣圭峰山北麓,西安市環山旅遊路戶縣東段路北,東臨灃水,西臨太水,南對終南山圭峰、觀音、紫閣、大頂諸峰,景色秀麗。緊依西安環山旅遊公路上的戶縣秦鎮草堂營村,距西安市中心約50千米。

歷史沿革


草堂寺
草堂寺
草堂寺原為南北朝十六國後秦高祖皇帝姚興的"逍遙園"故址、西域高僧鳩摩羅什譯經之地,是中國首創翻譯佛經的國立譯坊。曾名“大寺”,后改稱“草堂寺”,這是由於當時全國各地高僧雲集於逍遙園,姚興便在園內設寺,寺內臨時構築一堂,權以草苫覆頂,草堂寺由此得名。
魏末周初,大寺一分為四,草堂寺即其一。
隋大業二年(606年),唐高祖李淵為鄭州刺史時,曾為次子李世民目疾來草堂寺求佛保佑,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內供養。
唐王朝建立后,寺院重又興盛。唐太宗曾經來草堂寺瞻仰題詩。唐玄宗天寶年間飛錫法師主持寺務,傳播佛法。唐憲宗元和年間,唐憲宗敕令重修草堂寺,名僧圭峰宗密禪師住持草堂寺,大事修葺,在此弘揚佛法,大振宗風,中興草堂,改名為“棲禪寺”,但舊名仍被沿用。唐末寺毀。
宋乾德四年(966年),朝廷對草堂寺進行大規模重修,改稱“清涼建福院”。
金明昌四年(1193年)辨正大師增修講所,梁棟宏麗,楹檐寬敞,復稱草堂寺,曾作亭覆護羅什舍利塔。
草堂寺
草堂寺
元代,皇太子五年內曾四度下旨對寺進行大規模修葺,逍遙園、棲禪寺、草堂寺之名並用。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鳩摩羅什弟子僧肇被封為“大智圓正聖僧”,草堂寺因此又改名為“聖恩寺”。清同治年間,寺院遭遇戰火,殿宇幾乎全毀;光緒七年(1881年),復建的草堂寺又被山洪沖毀。
1952年後,國家曾三次對草堂寺進行維修和改建。
1984年,由戶縣民政部門移交僧人管理使用。

寺院格局


草堂寺廟宇的建設完全遵循佛教建築規制。寺門面朝南,主要建築沿中軸線展布,依次是山門、天王殿、鐘樓和鼓樓、碑廊、碑亭、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和三聖殿、廂房、法堂(方丈室)。
中軸線西有鳩摩羅什紀念堂、八寶玉石塔、二柏一眼井、宗派圖碑及煙霧井;東有卧佛殿、蓮花池及觀音閣;廚房和齋堂設在東側,僧房在法堂兩側,廂房東西對稱。

建築景觀


草堂寺
草堂寺
山門
正中門楣上懸“草堂寺”四個大字,系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朴初所書。
山門三間,面闊11米,進深6.8米。由於寺院多居山林之處,故名“山門”。
因佛寺的大門多分為三間,正中為“空門”、兩旁為“無相門”“無作門”,所以又叫“三門”,有趣的是有的佛寺大門即便只有一門,也叫做“三門”。其原因就在於其宗教的寓意,山門乃是僧俗的分界。
草堂寺
草堂寺
鍾、鼓樓
底均為正方形,寬7.5米,基座寬為8.4米,高11米多。木料磚混結構,方形四穹頂,重檐三滴水,攢尖頂,上有迴廊,設樓梯。
鼓樓在西,大鼓直徑達1.8米,高1.8米。
鐘樓在東,上部掛1998年鑄造的大鐵鐘一口。草堂鐘聲回蕩於寺廟內外,民間有“草堂寺敲鐘,高冠潭聽聲”的說法。
草堂寺
草堂寺
天王殿
正中供奉彌勒佛,東西兩則供四大天王。
殿外楹聯:
大肚中包藏世界;
一笑后吐出乾坤。
門額“覺行俱圓”。
草堂寺
草堂寺
碑廊
建於1956年,單檐十二間,面積120平方米,成凹字形,正對大殿,與東西廂房銜接,形成草堂寺的內院。1998年新修東西對稱的碑廊,各朝代碑碣共28通鑲於其中,妥善保存。
其中有唐太宗贊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詩碑,詩云:“秦朝朗現聖人星,遠表吾師德至靈。十萬流沙來振錫,三千弟子共譯經。文含金玉知無朽,舌似蘭蓀尚有馨。堪嘆逍遙園裡事,空餘明月草青青。”
草堂寺
草堂寺
草堂寺
草堂寺
大雄寶殿
匾額為趙朴初題寫,面積760平方米。
正中主位供奉釋迦牟尼佛,佛兩側分別侍立摩訶迦葉和阿難陀。
大殿西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手持蓮花台,作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之狀。
東側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如來即藥師佛,手持寶塔。
三佛背後為高大的壁,壁上仿杭州靈隱寺塑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像。
東西兩廂供台上,各塑九尊羅漢像。
殿外楹聯:
西域第一師墨蘸圭峰煙霧井九州法雨;
東瀛八百萬心貼太水玉石塔四海和風。
門楣懸“佛道永振”匾。
大雄寶殿兩側分別矗立:“普賢菩薩行法經”碑和“大乘無量義經”碑。
草堂寺
草堂寺
大悲殿
修建於清乾隆年間。五間,面寬18.21米,進深9.5米,磚木結構,硬山頂。正間門額上曾經懸掛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妙括法師書“逍遙三藏”大匾一塊,故又稱逍遙三藏殿。
現在由於原草堂寺方丈宏林法師涅磐后停靈於此,又稱此殿為涅磐堂。
殿外楹聯:一片婆心總是濟世益人;三空妙諦惟求養性修真。
草堂寺
草堂寺
卧佛殿
內供奉玉石釋迦牟尼卧佛像。
該佛像系緬甸友人傅鳳英1994年贈送。佛祖頭枕著右手向西,側身而卧,表現了釋迦牟尼涅磐時的境界。
草堂寺
草堂寺
草堂寺
草堂寺
法堂
4級台階,7間,面寬28米,進深13米。內供奉樟木雕金身毗盧遮那佛像一尊,高約2米。下有一千多個小佛像圍繞的兩米左右的佛座,謂之“千佛繞毗盧”。蓮座是千葉蓮花,每一蓮瓣上有一尊小佛,是千百億化身佛,每蓮瓣代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整個蓮座代表整個華藏世界,頭頂上覆以寶蓋,像前兩側面置幢、幡、帽、帳、鍾、磬及法輪等,莊嚴肅穆。
法堂前有寬大的月台,東西為28米余,南北寬17米。月台正中放置有一座雙層萬年寶鼎。
殿外楹聯:
發菩提心印諸法如意;
現壽者相度一切眾生。
發算會上時有清風吹濁世;
圭峰山下長將佛光照迷津。
匾額“日月恆明”。
草堂寺
草堂寺
草堂煙霧
關中八景之一,出自於寺內的一口古井,井內經常出現的煙霧升騰的奇景,給草堂寺增添了一種神秘的色彩。煙霧井位於寺內西北角,亭內懸掛著趙朴初先生題寫的“煙霧井”匾額。
煙霧井俗稱龍井,相傳井下有一巨石,石上卧一蛟龍,早晚呼氣,從井口冒出,遂成“煙霧”。此外又有人說,草堂寺自古以來佛事興盛,進香拜佛的人不計其數,以致於香煙升至高空,與山氣聚合,遂成“煙霧”。
草堂寺
草堂寺
竹林
草堂寺原為逍遙園的一部分,地處古上林苑中。竹林茂密,風景優美。宋代大哲學家程顥,任戶縣主薄之職時,晚宿草堂寺,曾留詩:“參差台殿綠雲中,四面篔簹一徑通,曾讀華陽真誥上,神仙居在碧琳宮。”詩有作者原註:寺在竹林之心,其竹蓋將十頃。故知宋代的草堂寺處在十頃竹林的包圍之中。元代重修草堂寺時,所需竹子都是就地取材,由於濫砍濫伐,清朝年間,竹林已所剩無幾。解放后注重護理,現已發展成三畝之多。
草堂寺
草堂寺
藏經樓
為草堂寺現有最大建築。
藏經樓總投資1500萬元,總建築面積3760平方米,於2005年動工,2014年10月竣工,系明清重檐三滴水歇山式風格,樓內供奉五尊銅胎鎏金佛像,數千冊典藏經書。 
草堂寺
草堂寺
草堂寺
草堂寺
鳩摩羅什三藏大師紀念堂
為日本日蓮宗捐資1600萬日元修建。紀念堂五間,寬24米,進深16.5米。紀念堂東壁上嵌有兩通漢文和日文碑碣。堂內供奉鳩摩羅什像,用一整塊楠木刻成,通高120厘米,胸闊84厘米,盤座部分寬105厘米,蓮花座長126厘米,寬88厘米。頭帶園帽,兩個飄帶垂於胸前,身披袈裟,盤坐於蓮花瓣台座上,雙手平放於身前丹田方位靜坐,滿面含笑,栩栩如生。此像為1982年4月13日,日蓮宗因尊羅什為祖師,尊草堂寺為祖庭,隨雕此像,奉安於草堂寺內。鳩摩羅什像的背光,為一幅彩色飛天畫,系日本畫家真美子繪,每個人物的動作形象,傳神逼真。 
鳩摩羅什紀念堂東側的碑牆上,鐫刻著趙朴初於1982年4月13日書寫的漢徘詩:“萬綠映庭階,終南初日照人來,連城煙霧開。象教隱重彰,百福莊嚴坐道場,光明照十方。聲氣好相求,法音豈止暨三洲,從此廣宣流。同駕白牛車,同供香華禮法華,同護法王家。慈悲度有緣,和風華雨遍遙無,世界盡莊嚴。” 

文物遺存


草堂寺
草堂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
後秦文物,國寶級文物。
舍利塔雕刻精絕,色澤玉潤,其形制獨特,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用玉白、磚青、墨墨、乳黃、淡紅、淺藍、赭紫、灰色八種不同顏色的玉石、大理石雕刻鑲拼而成,故又稱“八寶玉石塔”。鳩摩羅什舍利塔用大理石建造,為西域所貢。塔的正身主體,置於金剛座上,金剛座由須彌山,香水海及三層雲台組成,象徵“金剛不壞”之意。高2.46米,八面十二層,最下層為方座,之上是圓台,圓台上方刻數山,象徵佛法中的須彌山。圓台之上是重疊的三層雲台,上刻雲朵浮雕,精妙異常。雲台之上,是八角形寶龕;前刻門扉狀及錠形;靠前的左右二面縱刻格子;正東面有人陰刻題名,內容為“鳩摩羅什之舍利塔乙權邦彥口口口口親來禮而作偈言,丁酉仲秋晦大士人東土,姚秦喜伏膺,當年羅八俊,儘是諸三乘,翻經明佛旨,圓通並祖燈,如何生派別,南北強分明”。正西面刻有“孫陽來”三字,靠後的左右二面,有類於前述靠前二面縱刻格子;背後(正北)一面陰刻“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十字。寶龕上方為屋脊形覆蓋,蓋下有陰刻供養人像;蓋上覆多層寶珠。
草堂寺
草堂寺
《草堂寺唐太宗皇帝贊姚秦三藏羅什法師碑》
方形,邊長0.55米。碑周有線刻波紋,碑面多風化裂紋,但字體尚可辨讀。
金正大乙酉歲(1225年)仲冬望日住持傳法沙門義金重錄上石,長安樊世曹刊。
草堂寺
草堂寺
《唐故圭峰定慧禪師碑》
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所制,碑高2.1米,寬1.08米。碑文為宰相裴休撰文並書丹,碑首為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篆額,系書法楷模之名碑,書法秀麗,語句流暢,世所罕見。
定慧禪師即唐高僧宗密,華嚴宗祖師之一。他曾在草堂寺著書講學,並以習禪稱世。碑文記述了宗密繼承達摩至六祖慧能,祖祖相傳的禪宗義理,又倡導禪佛,儒家一源的思想主張;以禪教渡生,助國家之興旺為已任。從此碑的內容來看,唐時佛教文化與中國土生土長的儒家思想已開始融合在一起了。正因為它與中國封建文化結合起來,才成為封建帝王統治的有力工具,所以這樣才學卓著的僧人,受到皇帝的重視,也是合乎情理之事。
草堂寺
草堂寺
《逍遙園大草堂棲禪寺宗派圖碑》
刻於元代,迄今已有600餘年歷史。
古碑加裝了玻璃保護罩,位於鳩摩羅什舍利塔亭西側,記載了與羅什有傳統關係的僧眾434人,是研究草堂寺史的寶貴資料。 
宗派圖碑立於塔院內西南角。碑的上方篆書《逍遙園大草堂棲禪寺宗派圖》。碑高1.92米,寬0.65米。碑的正中僧人名字皆為楷書,以下共21排,以朝代順序記載了眾僧484人,第一排以鳩摩羅什為首及其八俊。第二排以宗密定慧禪師為首的唐代僧人及信徒共九人,其中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劉禹錫,宰相鄭慶余、裴休等人的名字。唐以後五代、宋、金、元五朝各排之間,明顯地畫出了師徒承傳的關係,而且僧人眾多,弘法衍道,代有高人,說明這幾朝佛教並未衰落。這通石碑是研究佛教史的珍貴資料。 
草堂寺
草堂寺
明代巨鍾
1956年大修中,在內院門外東側建亭置之,與圭峰碑亭對稱。2000年移置新落成之鐘樓內,原亭內換置《僧肇碑》。
鐵鐘重5噸,高2.6米,口徑2.2米。頂部吊環周圍有六個大圓孔。鐵鐘身鑄九層圖案和經文,鐘上刻有14處寺院及200餘位僧人名錄、山西等數十縣一千多位助緣信士姓名和住地,分四圈各十二塊。鍾腳一圈飾以龍、鳳、獅及八卦等精美紋飾,栩栩如生,極為精美,大多至今完好,清晰可賞。
明代巨鍾反映了古代高超的冶鍊鑄造水平,是現存稀有的古代巨鍾。
明鍾俗稱“掛不起來”,並有著民間傳說。
草堂寺
草堂寺
蓮花井(二柏一眼井)
在羅什法師舍利塔南5米處的通道中央,有一口小井,井上沿為一個五角形的花崗岩井圈,上鑿有“二柏一眼井”五個大字,已有1600餘年歷史。據《高僧傳》載,鳩摩羅什每次講經前,先比喻自己是污泥中所生的蓮花,譯出經論三百餘卷,臨終時“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羅什卒於草堂寺中,“以火焚屍,薪滅形碎,唯舌不化”。
傳說骨灰安葬后,當年塔前即生出一朵蓮花。姚興皇帝派人挖掘,發現根連法師舌尖,後來就保留了這口未見過水的淺井,起名“蓮花井”。以此說明羅什法師所譯的佛經無一字之差。宣講佛經,猶如口吐蓮花一樣潔白、純正。又因井的東西各長一株高大挺拔的柏樹,故命名為“二柏一眼井”。

價值地位


四宗祖庭

後秦高祖皇帝姚興崇尚佛教,於弘始三年(401年)迎請龜茲高僧鳩摩羅什來長安,住逍遙園西明閣翻譯佛典,后在園內建草堂寺,供羅什居住。由於鳩摩羅什譯經場以草苫蓋頂,故得名為“草堂寺”。鳩摩羅什在長安生活了十三年,譯經說法,共主譯了經、律、論、雜傳等共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內容精湛,辭義通達,《妙法蓮花經》被後世譽為佛經之王。羅什首次將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類經典全部完整地譯出,對後來的中國佛學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對有關佛教中觀、法華、華嚴、禪、律、凈土等重要經典都有翻譯,為中國大乘佛教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做出了巨大貢獻。鳩摩羅什被尊為國古代佛教經典的四大譯師之一。
隋唐高僧吉藏以鳩摩羅什譯出的《中論》、《百論》、《十二門》三部論典為依據。創立了“三論宗”,尊鳩摩羅什為始祖。草堂寺作為鳩摩羅什的譯經道場,因而成為三論宗祖庭。
草堂寺
草堂寺
“三論宗”在唐代傳入日本。日僧慧觀、智藏、道慈都先後來到唐朝,修習三論。公元十三世紀,日蓮專依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建立日蓮宗,日蓮宗信徒將草堂寺視為其在中國的祖庭,並尊鳩摩羅什為初祖。
唐憲宗元和年間,名僧宗密主持草堂寺大事修葺。宗密師承華嚴宗的澄觀法師,闡揚華嚴宗義,被稱為“華嚴五祖”。宗密圓寂后葬於圭峰山,世稱“圭峰禪師”,故草堂寺又是華嚴宗的祖庭。
鳩摩羅什應請譯出《成實論》,並與門人僧睿等講述之,曇影整理諸品,分立五聚,僧導製作成實論義疏,道亮則撰有成實論疏八卷。後世諸僧奉《成實論》為經典,創立“成實宗”,所以草堂寺又被視為“成實宗”的祖庭。

首創譯場

鳩摩羅什是世界著名的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後秦弘始三年(401年),鳩摩羅什被後秦皇帝姚興迎入長安作國師,在草堂寺設立了佛教傳入中國后第一個國立譯經場。
當時譯經隊伍非常龐大,在鳩摩羅什主持之下,譯經場中有譯主、度語、證梵本、筆受、潤文、證義、校刊等傳譯程序,分工精細,制度健全,集體合作。據記載,助鳩摩羅什譯經的名僧有“八百餘人”,遠近而至求學的僧人三千之眾,故有“三千弟子共翻經”之說。譯經中培養出了一批優秀人才,其中的道生、僧肇、道融、僧壑被稱為“什門四聖”,為後來鳩摩羅什創立的佛教宗派弘揚光大奠定了基礎。姚興也常住寺院助鳩摩羅什譯經,“什執胡本,興執舊經,以相考校。”
鳩摩羅什所譯出的經典大多數是大乘經論,對大乘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以及佛教宗派理論的形成有著劃時代的影響:他所譯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中國三論宗的基本經典;他譯出的《妙法蓮花經》等是天台宗賴以創宗的主要經典;他譯出的《金剛經》等對中國禪宗的形成起著直接的作用;他譯出的《大智度論》、《成實論》等對於成實宗、凈土宗影響很大。佛典東傳日本后,日本佛教僧眾以鳩摩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花經》創立了日本的日蓮宗。日本蓮宗經常派代表團前來草堂寺參拜祖庭,還送來了鳩摩羅什的楠木雕像並捐資建起了羅什紀念堂。
鳩摩羅什精通梵、漢兩語,譯經改變了過去硬譯、直譯之法,採用意譯。他組織譯出的經典,既能準確表達經文原意,而且文字優雅,行文流暢,開創了意譯一派。到他逝世時,共譯出佛經97部,總計427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國家組織、大規模翻譯外國經文的壯舉,鳩摩羅什本人也成為中國佛經四大翻譯家中最早的一人(其餘三人為玄奘、不空、真諦),草堂寺也成為中國最早的佛經翻譯基地。

佛事活動


草堂寺
草堂寺
1980年,日本日蓮宗組織代表團參拜草堂寺。
1982年04月11日,以剛當選為日本佛教會會長的金子日威管長為名譽團長、松井大周、小林行雄為副團長的日蓮宗友好訪華團一行,在趙朴初等陪同下,乘機飛抵西安。04月13日上午08時,日蓮宗訪華團與中國方面的僧人、居士一起及工作人員約百餘人,在草堂寺共同舉行鳩摩羅什法師奉安開光法會。
2015年09月10日上午9時,草堂寺在藏經樓前隆重舉行藏經樓落成典禮暨佛像開光儀式。近5000(其中包括日本國日蓮宗佛教團體代表90人)信眾參加了當日上午舉行的大型佛事活動。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金柱、原陝西省政協副主席張偉及省市縣相關政府部門以及省市佛協副秘書長以上領導參加了上午的慶典活動。
2015年12月07日,經戶縣民宗局批准,戶縣佛協與草堂寺共同舉辦的“戶縣草堂講經堂”正式開講。其活動場所在草堂寺內,每月兩天課(為隔一周的周六),常年舉辦,學員由戶縣37個場所推薦佛學初學者;學習內容及方法為講經、國法及佛教儀規培訓。開設“戶縣草堂講經堂”的目的是從佛教居士信眾初學培訓入手,努力提高佛教居士信眾的綜合素質,使更多的佛教居士信眾成為愛黨愛國,弘法利生的合格人士。

歷代方丈


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漢語譯為“童壽”。鳩摩羅什雖身兼兩族血統,但實屬龜茲臣民,所謂“系天竺人”之說是不正確的。
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於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后,常住逍遙園大寺(草堂寺),倍受秦主姚興的優寵,幾乎是風塵未佛,便登上講經的法座。而最重要的是,在姚興的護持之下,鳩摩羅什主持了佛教傳入中國后的第一個國立譯經場,開創了中國佛典翻譯事業的新局面。其特點可以概括為:由私譯進至官譯,由散譯進至有組織的翻譯,由直譯轉變成意譯,由大小乘兼譯轉為著重大乘翻譯。
鳩摩羅什譯經數《歷代三寶記》記為九十七部四百二十五卷,若以唐開元十八年(730年)智升編寫的《開元釋教錄》所載全藏總數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而論,早在此300年前,鳩摩羅什已翻譯了此數的十分之一。這個驚人的數字說明鳩摩羅什在傳播佛教方面作用之大,實為中國古代佛教典籍四大翻譯家第一人。諸經以在乘為主,雜間小乘,關涉隋唐之際中國佛教上諸宗如天台宗、二論宗、凈土宗、成實宗、禪宗、律宗、華嚴宗等,有的還成為創立宗派所依據的重要經典。這些宗派及譯典,於隋唐以後幾乎全部流傳於朝鮮、日本,而成為這些東鄰國家吸收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說明鳩摩羅什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外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總的說來,鳩摩羅什譯經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影響深遠,主要表現在:一、譯文無論在數量、質量上都勝於舊譯,至今仍無法取代;二、他開創性的工作,使中國的譯經和佛教理論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三、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龍樹、提婆的學說,是三論宗、天台宗、成實宗、凈土宗立論的依據。

釋諦性

祖籍陝西省長安縣,1952年9月3日生。現任陝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陝西省戶縣草堂寺方丈。1959年09月至1968年09月就讀小學、初中。1969年11月從戶縣蒼游鄉李北村法幢寺宏林法師(即融初法師)削髮出家。1982年在江蘇蘇州西園寺受具足戒。1984年10月隨宏林法師進住草堂寺。1992年09月出任草堂寺監院。1993年任陝西省青年聯合會委員,是年5月接法於宏林方丈為法嗣。1994年任西安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1998年任西安市佛教協會副會長。1999年8月任陝西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1993年至今當選為戶縣政協委員。2004年春,宏林法師退居之後,由諦性法師出任方丈,並於四月二十九日舉行升座法會。

軼事遺聞


三寸不爛之舌

鳩摩羅什雖屆高年,譯事未停,一日感知大限即近,鳩摩羅什集眾起誓:“假如我所傳的經典沒有錯誤,在我焚身之後,就讓這個舌頭不要燒壞,不要爛掉!”
弘始十五年(413年)四月十三日(宗派圖碑載為八月二十日),鳩摩羅什入寂於長安逍遙園大寺中(即今戶縣草堂寺),享壽七十歲。火化身盡,舌果儼然,葬於舍利塔。葬后塔前生青蓮花一枝,姚興啟視之,花由舌根上生。這就是成語“三寸不爛之舌”的典故。

李世民題詩

提起李世民與草堂寺的關係,還有一段戲劇性的文字記載:李淵為其子李世民目疾到此乞佛,后目疾愈。李世民登基后,念起羅什法師恩德,御駕草堂,祭祀什師,留下了這首詩。

鳩摩羅什村

鳩摩羅什村在戶縣城南三千米許,當地人稱“鳩摩羅什堡”,在本地有以鳩摩羅什命名的村莊,疑為是羅什的後代所致。《晉書·鳩摩羅什傳》曾載:“嘗講經於草堂寺,興及朝臣、大德沙門千餘人肅容觀聽,羅什忽下高坐,謂興曰:‘有二小兒登吾肩,欲鄣須婦人。’興乃召宮女進之,一交生二子焉。”

掛不起來鍾

這口明代巨鍾俗稱“掛不起來”。關於它的來由,當地有一段傳說。以前,草堂寺住了一位老和尚和幾個小和尚。這一年廟裡什麼都建齊全了,就是缺少一口大鐘。可哪來這麼多的鐵呢?老和尚就叫幾個小和尚到鄰村去化緣湊鐵。有一個小和尚來到高冠潭口的李家岩村。人們聽說寺里要鑄大鐘,把家裡的鐵都拿出來了。誰知有一姓李婦女就是不給。小和尚好說歹說都不行,氣得他說:修建廟宇,行善各德,將來兒孫滿堂,高官得座,象你這樣小氣鬼,將來後輩討飯吃都找不著門戶。”婦女被說急了,沖著小和尚說:“我家就是沒有鐵;要孩子倒有一個,你們要有就把他領去。”小和尚一聽這婦女說得厲害了,二話沒說,就急忙轉身回寺里了。幾天後,鐵已湊夠了,匠工開始鑄鐘。誰知鑄了一次又一次,就是鑄不起來。匠工便問小和尚:“你們這幾天湊鐵遇見過什麼事,說什麼不吉利的說沒有?”有一小和尚答到:“別的倒沒有什麼,就是李家岩有一婦女,我化緣。她硬是不給。我說了幾句,她就說:“要鐵沒有,要娃倒有一個。”匠工一聽,想了想說:“你今天馬上將她孩子的衣服要一件回來。”小和尚又去李家岩,見到姓李的那位婦女說:“前天你不給鐵也就算了,今天我只要你孩子的一件衣服—舊的也行。”這位婦女問道:“你們當和尚的要孩子衣服幹什麼?”小和尚怕不給就騙她說:“我們收養了一個沒爹沒娘的孩子,他沒衣服穿,所以前來求求你。”那婦女信以為真,嘴裡才嘮叨說:“這和尚真討厭,今天要這,明天要那。給,這是一件,拿去吧!”說完甩過孩子的破衣服,小和尚頭也不回地拿著走了。
鑄鐘的鐵水化開后,匠工就將那孩子的衣服擲進了鐵鍋之中。不大工夫,鍾果然鑄起來了。鐘的上紐是一個孩子頭。大家都感到奇怪。老和尚叫大家將這口鐘掛起來,早晚各敲一次。可誰知,“草堂寺敲鐘,高冠潭聽聲”。草堂寺里鐘聲一響,高冠兩岸的人就聽見潭裡有一個孩子在哭:“狠心的娘呀,狠心的爹!你把娃的骨頭化成了鐵!”這事傳到了寺院,老和尚不信,親自跑到高冠潭去聽,果然如此。後來人們才知道那位婦女的孩子,在鑄鐘的第二天就死了。老和尚不願人們聽到這孩子悲哀的哭聲,就叫小和尚把鍾落下來,放在一間房裡,誰也不準在敲。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戶縣圭峰山北麓
開放時間:
徠09:00—17:00
門票:
旺季:25元/人;淡季:15元/人
交通:
1、公交指南:在西安大雁塔北廣場乘坐環山1號線(直達)至草堂寺下車
2、縣際班車:在西安城牆朱雀門外南關客運站乘坐開往戶縣的中巴車即可到達
在西安市汽車站乘坐開往草堂寺的旅遊專線車可到
3、自駕:西安(鐘樓)到草堂寺距離37.3千米,用時大約1小時。路經太白路、西灃路和107省道
4、騎自行車:路程同上,用時2—4個小時,中途可欣賞秦嶺風光
氣候:
最佳旅遊時間:10、11月天氣轉寒,氣溫下降,但天氣狀況較好,更易在早晨欣賞到“潼關八景”之一的“草堂煙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