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壓迫症
脊髓壓迫症
脊髓壓迫症是由椎管外或椎管內佔位性病變壓迫脊髓和(或)供應脊髓的血管導致不同程度損害所產生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常見病因包括腫瘤、炎症、外傷、血管性疾病、椎管狹窄等。脊髓受壓早期可通過移位、排擠腦脊液和表面靜脈血流得到代償,外形雖有明顯改變,但神經傳導徑路並未中斷,可不出現神經功能受累的表現;後期可出現骨質吸收,使局部椎管擴大,此時通常有明顯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臨床表現為壓迫平面以下的肢體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按臨床過程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脊髓壓迫症;按病變部位可分為髓內、髓外硬膜內以及髓外硬膜下脊髓壓迫症。治療上主要是針對病因治療。常見併發症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瘡、肢體癱瘓等。手術切除者預后較好,不能切除者預后較差。
● 神經內科、神經外科
● 脊髓壓迫症是神經系統常見疾病,常見病因如下:
● 腫瘤:腫瘤約佔脊髓壓迫症30%以上。絕大多數起源於脊髓組織及其附屬結構的腫瘤,亦可起源於脊柱和其他器官的腫瘤,通過侵犯或轉移至椎管內。成人以前列腺、乳腺、肺惡性腫瘤多見。兒童脊髓壓迫症以神經母細胞瘤、Ewing肉瘤、腎母細胞瘤、淋巴瘤、軟組織肉瘤及骨肉瘤多見。
● 炎症:脊柱鄰近化膿性病灶細菌血源性播散,形成髓外硬膜外膿腫或慢性真性肉芽腫。結核、寄生蟲性肉芽腫等特異性炎症亦可造成脊髓壓迫。各種原因導致的蛛網膜炎可引起脊髓與蛛網膜粘連或形成蛛網膜囊腫壓迫脊髓。
● 外傷:脊柱外傷,或因脊柱骨折或脫位、椎間盤突出、椎管內血腫形成而致脊髓壓迫。
● 血管性疾病:脊髓血管畸形或自發性血腫壓迫脊髓。
● 椎管狹窄:包括椎間盤突出、后縱韌帶骨化症、骨關節融合、先天畸形等。
● 急性發病,進展迅速,常於數小時至數日內脊髓功能完全喪失。多表現脊髓橫貫性損害,出現脊髓休克,病變水平以下呈弛緩性癱瘓,各種感覺及反射消失,尿便瀦留。
● 病情緩慢進展,早期癥狀和體征可不明顯。通常可分為三期:
● 根痛期:表現為神經根痛及脊膜的刺激癥狀。
● 脊髓部分受壓期:可表現為脊髓半切綜合征。
● 脊髓完全受壓期:出現脊髓完全橫貫性損害的癥狀和體征。
● 慢性脊髓壓迫症的主要癥狀和體征如下:
● 神經根癥狀:其主要表現是根痛或局限性運動障礙。疼痛部位固定,局限於受累神經根分佈的皮節區域。疼痛劇烈難忍,為電擊樣、燒灼樣、刀割樣或撕裂樣,咳嗽、排便和用力等增加腹壓的動作均可使疼痛加劇,改變體位可使癥狀減輕或加重,有時出現相應節段束帶感。隨著病情進展,神經根癥狀可由一側、間歇性轉變為雙側、持續性。早期可發現感覺過敏帶,後期為節段性感覺缺失。病變位於脊髓腹側者可無根痛癥狀,早期可出現前根刺激癥狀,表現為相應支配肌群的肌束顫動,以後出現肌無力和肌萎縮。
● 感覺障礙:脊髓丘腦束受累產生對側軀體較病變水平低2~3個節段以下的痛溫覺減退或缺失,受壓平面高者癥狀明顯。髓外病變感覺障礙自下肢遠端向上發展至受壓節段;髓內病變早期出現病變節段支配區分離性感覺障礙,累及脊髓丘腦束時感覺障礙自病變節段向下發展,鞍區(S3~5)感覺保留至最後受累,稱為“馬鞍迴避”。后索受累產生病變水平以下同側深感覺減弱或缺失。晚期表現脊髓橫貫性損害,病變水平以下各種感覺缺失。
● 運動障礙:一側錐體束受壓引起病變以下同側肢體痙攣性癱瘓,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並出現病理征;雙側錐體束受壓初期雙下肢呈伸直樣痙攣性癱瘓,晚期呈屈曲樣痙攣性癱瘓。脊髓前角及前根受壓可引起病變節段支配肌群弛緩性癱瘓,伴肌束震顫和肌萎縮。
● 反射異常:受壓節段后根、前根或前角受累時出現病變節段腱反射減弱或缺失;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缺失;錐體束受累出現損害平面以下同側腱反射亢進並出現病理反射。
● 自主神經癥狀:髓內病變時括約肌功能障礙較早出現,圓錐以上病變早期出現尿瀦留和便秘,晚期出現反射性膀胱;圓錐、馬尾病變出現尿便失禁。病變水平以下血管運動和泌汗功能障礙,可見少汗、無汗、皮膚乾燥及脫屑,指(趾)甲失去光澤,皮下組織鬆弛,容易發生壓迫性潰瘍(壓瘡)。C8~T1的灰質側角內有交感神經的睫狀體脊髓中樞,損害時產生Horner綜合征,為一有價值的定位體征。
● 脊膜刺激癥狀:多因硬膜外病變引起,表現為脊柱局部自發痛、叩擊痛,活動受限如頸部抵抗和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等。
● 確診脊髓壓迫症處理要做體格檢查,還需行影像學檢查、腦脊液檢查等。
● 脊柱X線平片:可發現脊柱骨折、脫位、錯位、結核、骨質破壞及椎管狹窄等。
● CT及磁共振:可顯示脊髓受壓,磁共振能清晰顯示椎管內病變的性質、部位和邊界等。
● 椎管造影:可顯示椎管梗阻界面,椎管完全梗阻時上行造影只顯示壓迫性病變下界,下行造影可顯示病變上界。
● 腦脊液常規、生化檢查及動力學變化對確定脊髓壓迫症和脊髓受壓的程度很有價值。脊髓蛛網膜下腔堵塞時,在堵塞水平以下的壓力很低甚至測不出,部分堵塞或未堵塞者壓力正常甚至增高。椎管嚴重梗阻時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細胞數正常,蛋白含量超過10g/L時,黃色的腦脊液流出后自動凝結,稱為Froin征。通常梗阻愈完全、時間愈長、梗阻的平面愈低,蛋白含量愈高。
● 醫生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等診斷脊髓壓迫症。
● 病史:有腫瘤、炎症、椎管狹窄等病史。
● 臨床表現:常有根性疼痛,感覺障礙等。通過檢查感覺、運動障礙的節段可確定脊髓壓迫平面。
● 影像學檢查:脊髓造影、脊髓CT或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亦有助於定位、定性診斷。
● 一些疾病也可引起病變階段以下感覺、運動、自主神經功能障礙,這些疾病包括:急性脊髓炎、脊髓蛛網膜炎等,容易與脊髓壓迫症相混餚。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進行詳細檢查,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 脊髓壓迫症的治療原則是儘快去除病因,可行手術治療者應及早手術治療。
● 惡性腫瘤或轉移癌可酌情手術、放療或化療。
● 硬膜外膿腫予以椎板切除清除膿腫並長期抗感染治療。
● 對於脊髓出血以支持治療為主,如果由於血管畸形所致的出血,可行選擇性血管造影明確部位,行外科手術或介入治療。
● 急性脊髓壓迫更需抓緊時機,在起病6小時內減壓,如硬脊膜外膿腫應緊急手術並給予足量抗生素,脊柱結核在行根治術同時給予抗結核治療。
● 癱瘓肢體應積極進行康復治療及功能訓練,長期卧床者應防治泌尿系感染、壓瘡、肺炎和肢體攣縮等併發症。
● 常見併發症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瘡、肢體癱瘓等。
● 脊髓壓迫症預后的影響因素很多,如病變性質、脊髓受損程度及治療時機等。
● 髓外硬膜內腫瘤多為良性,手術徹底切除預后良好;髓內腫瘤預后較差。
● 通常受壓時間愈短,脊髓功能損害越小,恢復的可能性越大。
● 急性脊髓壓迫因不能充分發揮代償功能,預后較差。
● 主要是預防及積極治療原發病。
● 外傷患者在搬動之前做好脊柱防護。
● [1] 林果為,王吉耀,葛均波。實用內科學:下冊。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2] 賈建平,陳生弟。神經病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3 於佶,徐啟武.脊髓壓迫症的全科醫療:中國全科醫學雜誌,2000:42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