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岳陽城下

唐代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

《泊岳陽城下》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首聯記岳陽城之景;頷聯借景點時,寫寒江泊舟景如畫;頸聯是壯語,說身雖留滯而才力難盡,時事艱危而膽氣益增。尾聯忽以鯤鵬變化,結出圖往南方的興緻,見得詩人頑強奮鬥的精神。整首詩歌以豪景與壯志襯托出豪邁基調,又岸風夕浪,意境起伏,富於節奏;承轉頓挫,鏗鏘有力;情景呼應,渾然無間。

作品原文


泊岳陽城下
江國逾千里,山城僅百層。
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
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
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岳陽:地名,在今湖南省境。
⑵江國:江河縱橫的地方。逾:越過。
⑶山城:指岳陽。僅:幾乎,將近。
⑷留滯:即滯留異地。
⑸艱危:指時局艱難危險。
⑹圖南:謂鵬背青天,下乘風脊,一凌霄漢,圖度南冥。今用為表示事業發韌,具有雄心壯志。
⑺鯤鵬:莊子所假託的大魚大鳥。《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白話譯文

千里而來,泊舟於浩渺的洞庭,傍臨高達百層的巍巍山城。岸上的晚風翻動了暮色中的波浪,擁裹船艙的雪花扑打寒燈。留滯異地,我有才難展;艱危之際,我意氣倍增。打算乘風破浪,放舟南下,說不定就像扶搖直上的九天鯤鵬。

創作背景


此詩是杜甫晚年兵荒流離時乘舟從湖北初到岳陽所作。黃鶴註:“當是大曆三年(768)冬深作。”此時逢國破家衰的流亡之時,面臨危難,貧病交加。而即便如此,詩人仍不忘滿腔報國之心,臨危彌堅,不棄不餒,詩歌意境悲愴而宏偉有力。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以“江國逾千里,山城近百層”開端,寫作者對岳陽的初識:浩瀚的江河之國有千里之大,層巒的山城有百層之高。氣勢宏博,旋即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來轉寫近景:河岸的風吹卷著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燈光映照著紛飛落雪。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對比,又是承輔,以浩瀚開篇,續寫冷風寒燈,一遠一近,一大一冷托襯出別樣的悲愴。
“滯留才難盡,艱危氣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滯無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會消退;艱難和危險反而更加激勵氣魄壯大,臨危無懼而彌堅。接下來“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句以圖南,鯤鵬自喻遠大之志向無可披靡。順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層,至此,詩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並與前段的宏偉景色遙相呼應,似斷猶續,首尾相照。
這首詩主要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首先,它的創作背景應該從“大曆三年(768)冬”推出,安史之亂髮生於天寶十五載(765),這場戰亂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轉變,也給知識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陰影。這點也反映到杜甫的詩歌當中,從“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一句可以看出杜甫此時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也是很迷茫的。因為他說“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安史之亂后的現實並未改變杜甫的忠君戀闕的心,但也流露出了一種迷茫的情緒。前途未卜,不知何去何從。其次,杜甫的詩歌十分重視鍊字,他很講究對仗,“江國逾千里,山城近百層。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的對仗十分工整,其中“翻”和“灑”字用的也十分貼切。最後,杜甫在此詩中還用了典故,就是“鯤鵬”,他引用了《莊子·逍遙遊》中的典故,以鯤鵬的變化無常來暗示前途的不可預料,非常貼切。
整首詩歌以豪景與壯志襯托出豪邁基調,又以岸風夕浪,舟雪寒燈做起伏,及滯留、危難而轉圖南鯤鵬,意境起伏,富於節奏;承轉頓挫,鏗鏘有力;情景呼應,渾然無間。

名家點評

元·方回《瀛奎律髓》:此一詩只一句言雪,而終篇自有雪意。其詩壯哉,乃詩家樣子也。
明·王嗣奭《杜臆》:后詩“窮迫挫曩懷”,今雲“艱危氣益增”,似為相左。然讀譚、衡等詩,神王氣壯,知非虛語。然亦因舟向南溟而意激於鯤鵬之變化也。
清·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此亦附會之說,第五句未甚圓。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殊不肯放下。然賢於夢得者,懷忠思效故也。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和平矣,下接云:“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如此拓開,方振得起。溫飛卿《商山早行》,於“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下,接“懈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便覺直坍下去。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首句,漂流之遠。次句,仰眺之神。三、四之景,正從五、六之“留滯”、“艱危”寫出,而忽以才氣變化,結出壯往興緻。蓋因向南觸起,亦聊以自豪也。
清·楊倫《杜詩鏡銓》:只此十字寫岳陽城,有吞吐煙濤之妙(“圖南”二句)。
清·冒春榮《葚原詩說》:三、四句法貴勻稱,承上陡峭而來,宜緩脈赴之;五、六必聳然挺拔,別開一境:上既和平,至此必須振起也。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沈鬱英壯。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鍊,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