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郭華東的結果 展開

郭華東

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主席

郭華東,男,江蘇豐縣人,地球科學學家, 1950年10月6日生於江蘇豐縣,197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碩士學位。2009年被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授予名譽科學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遙感科學與應用研究。

簡介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1950年10月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市豐縣。1964年至1969年在豐縣中學讀書;1969年至1973年服役於中國人民解放軍202部隊和237部隊;1973年考入南京大學,1977年畢業,1981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1984年至1985年在美國俄勒岡州州立大學學習。1987年起,先後任中科院遙感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8年起,先後任中科院遙感所副所長、常務副所長、所長;1994年起,兩任中科院遙感信息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並任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屆主任;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主任。1992年至2000年任國家863計劃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及第四、五屆專家組組長。是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7所大學兼職教授、《遙感學報》常務副主編及6個國內外期刊編委、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分會理事長,現任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70年代後期開始從事遙感信息科學特別是雷達對地觀測領域研究,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國家科技攻關、中科院重大及國際合作課題20餘項。發表論文140餘篇,出版中英文著作8部。2011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 2016年10月當選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給地球照相


2002年1月24日至25日,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和中國科學院科普辦舉辦了“科技在我身邊”系列講座第一期,7位在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交叉科學等領域著有建樹的專家、學者參加了講座,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遙感信息科學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郭華東做了題為《給地球照相》的專題講座。
郭華東研究員介紹了遙感的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遙感的運載平台;第二個是感測器;第三部分是對獲取的信息進行計算機圖像處理;第四部分是遙感的應用。郭華東研究員用大量的圖片展示了遙感在農業、找礦、環保、海洋、城市規劃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郭華東研究員還介紹了光學遙感和微波遙感的特點和作用,並介紹了數字地球的有關情況。郭華東研究員最後說,當中國的遙感問世30多年的時候,國際上的遙感問世也不過40年左右,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的遙感領域在國際上還是比較有地位的。郭華東研究員希望通過廣大遙感工作者不懈的努力,通過政府不斷的重視,中國的遙感技術和遙感事業會有更好的發展。

主要作品


“數字地球”在全球變化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它不僅為全球變化研究提供了高科技平台,而且也創造了模擬的實驗條件。全書共6章,內容包括:緒論,數字地球的信息基礎設施,對地觀測計劃及應用技術系統,數字地球系統研究,模擬與實驗,探索研究。同時,本書還重點介紹了與數字地球密切相關的最新高技術,包括網際網路的第三次浪潮Grid、GoogleEarth、VirtualEarth、GlassEarth及WorldWind等內容,全面反映了數字地球領域的最新技術、最新發展戰略目標和研究計劃。
本書可作為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等專業本科生教材,同時也可供從事空間科學、地球科學的研究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所獲榮譽


2020年5月30日,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狀獲獎者。
2020年8月28日,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獎”。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主要從事遙感科學與應用研究。系統揭示雷達電磁波與典型地物的相互作用機理,建立了無植被沙丘雷達散射幾何模型,揭示了熔岩的去極化機理與植被的多極化響應現象,證實了長波段雷達對干沙的穿透性;建立了多源遙感找礦理論方法與模式,建立了重大地震災情全天時全天候和主被動遙感觀測體系,提出全球變化科學衛星及月基觀測概念;組織建設了新型對地觀測系統,建成神舟飛船陸地遙感應用系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數字地球原型系統,任“國際數字地球學報”創始主編。
● 學術論著
截至2019年7月,發表論文600餘篇,出版中英文著作8部。其中《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for Earth Observation》被遙感經典著作《Manual of Remote Sensing》列為國際雷達遙感教科書。
主要論文:
[1]綜合主動和被動微波數據監測土壤水分變化[J].李震,郭華東,施建成。遙感學報. 2002 (06)79
[2]自然地理因素對城鎮體系空間結構影響的樣式分析[J].王心源,范湘濤,郭華東。地理科學進展. 2001 (01)75
[3]“數字地球”與對地觀測[J].陳述彭,郭華東。地理學報. 2000 (01)68
[4]基於雷達衛星圖像的黃淮海平原城鎮體系空間結構研究[J].王心源,范湘濤,邵芸,郭華東,王長林,劉浩。地理科學. 2001 (01)63
[5]建設國家對地觀測體系,構築“數字地球”[J].郭華東,楊崇俊。遙感學報. 1999 (02)
● 科研成果&項目
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國家科技攻關、中科院重大及國際合作課題20餘項。作為第一完成人和主要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3項,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及三等獎5項,並獲國家863計劃突出貢獻獎。

人才培養

培養博士后、博士生、碩士生及國外進修生26名。

榮譽表彰

1992、1996年分別被評為中科院及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0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俄羅斯地理學會N.M. Przewalski金獎和亞洲遙感協會Boon Indrambarya金獎。
2020年5月,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2020年8月28日,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獎”。

社會任職


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7所大學兼職教授、《遙感學報》常務副主編及6個國內外期刊編委、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分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人物訪談


郭華東院士:以“數字絲路”服務“一帶一路”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具有宏觀、快速、準確探測地球的特點,可將“一帶一路”作為整體系統進行大範圍、多尺度、長周期、空間無縫和時間連續認知,能為“一帶一路”建設和沿線國家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決策支持。“空間科技在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上大有可為。”
一個由中國科學家發起、20餘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學者加盟的大型國際科學計劃——“數字一帶一路”計劃(簡稱“數字絲路”計劃)正式科學實施。該計劃為期10年,將致力於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空間科技與全方位應用合作,以“數字絲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郭華東認為,在知識驅動經濟發展的時代,大數據是一個戰略高地,是新型戰略資源,正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經濟運行機制、國家治理模式等,也為數字地球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數字絲路”計劃的提出,即是數字地球科學概念的典型應用,體現了數字地球的巨大影響力。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3-11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