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石

膽石

徠膽石症是膽道系統的常見病。膽石症是西醫的病名,是指發生於膽道、膽囊內的結石及由此而伴發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其臨床特徵為飽餐后或激烈運動后,突然發生在右上腹部的劇烈疼痛,並可向右肩胛或肩部放射,同時伴有噁心嘔吐發熱。平時為灼熱、噯氣、吞酸、腹脹,中上腹或右上腹有飽脹感,食油膩食物后更劇。

名詞解釋


在膽道系統中,膽汁的某些成分(膽色素、膽固醇、粘液物質及鈣等)可以在各種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結石。發生於各級膽管內的結石稱膽管結石,發生於膽囊內的結石稱膽囊結石,二者統稱膽石症。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膽石為膽道內形成的結石。膽汁中的溶解成分由於某種原因變為非溶解性,形成結晶或沉澱析出而成結石。根據其主要成分可分為膽固醇石、膽色素石和以其他成分為主的少見型結石三大類。膽石的形成原因有代謝異常、膽汁淤滯、膽道炎等。膽固醇和膽色素本不溶於水,因膽酸、卵磷脂的作用而形成微膠粒狀的溶解狀態。上述發病因素使膽汁組成改變,如膽酸減少,則膠粒狀態發生變化,溶解的成分析出而形成膽石。

病因病機


飲食不節、情志不調、外邪侵襲、蟲積以及地理水土等因素導致肝膽疏泄失職、膽汁鬱積而成,肝膽疏泄失職日久又可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肝木橫逆犯脾土,升降失司,而表現為脅腹脹滿、食欲不振、噯氣吞酸、嘈雜嘔吐、大便不調等症;脾胃運化失司,濕阻化熱,濕熱中阻,熏蒸肝膽而至膽液外溢而發黃疸,因此膽囊炎、膽石症的病理因素,主要為濕熱與氣滯,濕熱煎煉結石生,氣機阻滯疼痛作。

主要病因


飲食不節情志不調外邪侵襲,寄生蟲或膽道感染。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腹痛
腹痛是膽石症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膽石症發作時多有典型的膽絞痛,為上腹部和右上腹陣發性痙攣性疼痛,伴有持續性加重,常向右肩部或肩胛部放射,膽絞痛的原因時,膽石從膽囊移動至膽囊管或膽管內結石移動到膽總管下端,或從擴張的膽管移行至壺腹部時結石嵌頓所引起。由於膽囊管或膽道梗阻使膽囊或膽管內壓增高,膽囊管或膽總管平滑肌擴張與痙攣所致。90%以上的膽絞痛為突然發作,常在飽餐過勞或激烈運動之後。
(1)膽囊結石:膽囊內結石(尤其是較大的結石)不一定伴發膽絞痛,有的可以終生無癥狀,成為隱形膽囊結石。膽囊頸部結石極易引起急性梗阻性膽囊炎。除膽絞痛外,還出現惡寒、發熱等感染癥狀。嚴重病例由於炎性滲出或膽囊穿孔可引起局限性或瀰漫性腹膜炎而出現腹膜刺激癥狀。
(2)膽總管結石:膽總管內的結石可來自膽囊亦可原發於膽總管,膽石初入膽總管或由於擴張的膽總管移至壺腹部時常產生絞痛,可伴有阻塞性黃疸。
(3)肝內膽管結石:常缺乏典型的膽絞痛,發作時常有患側肝區持續性悶脹痛或叩擊痛,伴有發熱寒戰與黃疸。肝內膽管結石是指肝內膽管系統內的結石,多數伴有膽管結石。結石可原發於肝內,並可繼發於膽總管或者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管狹窄部位。膽石可散在於左右葉的各盡膽管內或局限於肝內一處或數處,不同部位的結石其放射疼痛的部位也不同。
2、胃腸道癥狀
膽石症急性發作時繼腹痛后常有嘔吐噁心。嘔吐內容物為胃內容物,此後腹痛並不緩解。急性發作后常有厭油膩食物,腹脹和消化不良等癥狀。
3、發熱與寒戰
往往與膽道感染程度有關,膽囊炎多繼發於膽囊結石,他們之間有著互為因果的關係。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梗阻性壞疽性膽囊炎可有寒戰及高熱。膽管結石常併發急性膽管炎而出現腹痛寒戰高熱和黃疸三聯證。
4、黃疸
膽囊結石一般不出現黃疸,但有30%的病人可以出現一次性黃疸,發生黃疸的原因可以有以下幾種(1)膽囊炎同時併發膽管炎(2)腫大的膽囊壓迫膽總管引起部分性梗阻(3)由於感染引起的肝細胞一過性損害。
徠5、體征
在發作期成急性面容,感染嚴重者有體溫升高及中毒徵象。如伴有嘔吐或進食困難,可有脫水酸中毒表現,如出現膽管梗阻時鞏膜與皮膚可黃染,膽囊結石的腹部壓痛多局限右上腹膽囊區,膽囊複發性梗阻時可觸及脹大的膽囊,隨著炎症的加重也可出現肌緊張與反跳痛。

二、鑒別診斷

1、食管裂孔疝
本病以中年以上的病者,尤其體形肥胖者多見,如常述胸骨下段或上腹部灼燒感、反胃等癥狀。多在飽半小時至一小時后發生。疼痛可伴噯氣、呃逆。
2、消化性潰瘍
長期發作的上腹部疼痛呈周期性節律性。疼痛的範圍約數厘米直徑大小,潰瘍性疼痛一般較輕且能忍受,多成鈍痛、灼痛或飢餓樣疼痛,常因精神刺激、過度疲勞、飲食不甚、氣候變化等因素誘發或加重,可因休息、進食、服止痛藥、以手按壓疼痛部位,嘔吐而減輕和緩解。
3、心絞痛
典型的心絞痛發作是突然發生的位於胸骨體上段或中段之後的壓榨性、悶脹性或窒息性疼痛,亦可能波及大部分心前區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內側,達無名指和小指,半瀕死的恐懼感,一般持續1-5分鐘。常在體力勞累、情緒激動、受寒、飽食、吸煙時發生,貧血、心動過速或休克亦可誘發。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后在1-2分鐘內即緩解。
4、胰腺炎
胰腺炎病人幾乎都有程度不同的腹痛,多數病人常在飽食或酗酒後1-2小時突然發病。疼痛劇烈而持續並可伴陣發性加劇,可成脹痛、鑽痛、絞痛或刀割樣痛,一般止痛劑無效,疼痛大多在中上腹,也可在左上腹或臍部,常可放射之腰部及左肩部。腹痛多持續3-5天或更久,伴噁心嘔吐、發熱、黃疸。
5、膽道蛔蟲病
腹痛常突然發作,以劍突偏右側陣發性絞痛為特點,可有鑽頂感,疼痛可放射至右肩及背部,同時,常伴有嘔吐,吐物為膽汁或蛔蟲。
6、原發性膽囊癌
較少見,多繼發於慢性膽囊炎與膽石症,女性發病多於男性,平均發病年齡約50歲。此病早期往往與慢性膽囊炎癥狀混淆,故早期診斷頗為困難。

辯證論治


(1)濕熱內蘊
證候:右上腹持續疼痛,或絞痛,硬滿拒按,常陣發性加劇,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處或右肩部,另有寒熱或但熱不寒,口苦,咽干,噁心嘔吐,厭食油膩,小便黃赤,大便秘結或不暢,苔白膩,微黃或黃膩,或膚目發生黃疸,脈弦滑或弦數。
治法:清肝利膽,通里攻下
方葯:大柴胡湯合茵陳蒿湯加減
生柴胡10g,炒黃芩12g,炒梔子10g,枳實(殼)10g,大黃6g,赤芍12g,白芍12g,茵陳30g,金錢草30g,鬱金10g,虎杖10g,蒲公英15g,生甘草3g,姜半夏10g。
(2)毒熱熾盛
證候:右上腹疼痛劇烈呈持續性,硬滿拒按,可觸及包塊,目黃、身黃,高熱煩渴,神昏譫語,大便秘結,小便赤黃,脈弦滑而數,舌紅絳,苔黃燥起芒刺或乾枯無苔,甚者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精神萎靡,脈微細欲絕或沉細無力。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通里攻下
方葯:大柴胡湯合茵陳蒿湯加味
柴胡6g,黃芩10g,赤芍15g,枳實10g,半夏10g,生大黃9g,茵陳20g,梔子10g,黃連5g,牡丹皮1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龍膽草10g,鬱金10g,金錢草30g。
(3)肝膽郁滯
證候:右脅脹痛,時輕時重,或時發時止,發時痛苦呻吟,止時同常人,脅痛發作時常累及右肩等處,口苦咽干,畏食油膩,或見嘔吐,或在心下或右脅下呈一過性劇痛,或短時期見到尿黃、目黃,或伴有胸悶噯氣。其發作每因情志的劇烈波動而觸發。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利膽和胃
方葯:柴胡疏肝散加味
柴胡6g,白芍10-15g,制香附10g,枳殼10g,鬱金10g,廣木香6-10g,川芎10g,金錢草20-30g,甘草3-5g。

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消炎止痛退黃等功能。
取穴:期門、日月(右)為主穴,噁心嘔吐者加內關,上腹部劇痛或膽囊脹大者加巨闕透腹衰、膽俞,發熱者加曲池、大椎,脘脹加天樞、氣海,肩背痛加膈俞、膽俞等。
2、艾灸
選穴神闕。
3、耳針加體針
針刺右側神門、交感、胰、膽、膽囊下及左側耳穴胰膽透十二指腸,同時針刺右側陽陵泉,身體虛弱者加刺左側足三里、膽囊穴。
4、耳壓

轉歸預后


目前仍以手術治療為主,一些非手術療法如體外震波碎石,溶石等雖有一定的療效,但療程長、副作用較多,效果不確切。
而中醫治療則效果好轉明顯,副作用小,對身體的傷害較小。

預防調護


1、合理膳食,至關重要。
(1)宜有規律的進食早餐。
(2)宜清淡飲食。
(3)少吃動物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
(4)飲食有節,不宜偏嗜。
2、保養精神,節制情慾。
3、安定情緒,配合治療。
4、加強鍛煉,利於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