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頭村

浙江省金華市湯溪鎮上堰頭村

堰頭村是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西部一個始建於北宋(960年一1127年)年間的大村,全村450戶,1360餘人。因村處於大溪堰(莘畈溪)與葉坦堰交匯處之南,當地人習慣稱它為“堰頭”或“堰頭村”,而作為行政村的村名則於1981年改為了“上堰頭村”。

基本概況


堰頭村村民以吳氏姓氏為主,村上建有8座廳堂,其中佔地600平方米的花廳建於清朝咸豐年間,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廳堂建築宏偉,門面寬敞,青石浮雕以及雕花牛腿等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保存較為完好。2016年12月14日,被列入市級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村裡有七百四十餘年歷史的古法舞獅項目。
堰頭的舞獅技術僅限傳授給本村的吳姓男子,一般不傳外姓弟子,而且三隻獅子,兩大一小。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鼎盛時期,相鄰的龍游縣許多村莊的村民都會過來邀請堰頭古獅前去表演,尤其在龍游的大公殿村,還有堰頭獅子去的時候用蔑席鋪地迎接的習俗,以示尊重,並因此在民間留下了許多有關堰頭古獅與龍游縣湖鎮獅子相互斗獅的傳說。
上堰頭村所在的湯溪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留有許多未解之謎。據民國《湯溪縣誌·序》載:湯溪置縣在明成化七年,其地於春秋為越之姑蔑;於秦漢為大末烏傷二縣境,大末即姑蔑,姑、大皆尊稱,其義同蔑,末則音近也;東漢分烏傷南鄉立長山而大末沿訛為太末矣;三國時分太末立平昌,晉初改為遂昌;隋改長山為金華,並省太末入之遂昌,亦省入松陽;唐初復置太末、遂昌,太末尋更名龍丘,又析金華縣置蘭溪;五代時 吳越國國主武肅王 錢鏐將龍丘更名龍游,自后逐為金華、蘭溪、龍游、遂昌四縣境。明成化七年(1471年),朝廷割金華、蘭溪、龍游、遂昌四縣之邊隅,設立湯溪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