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泉鎮

敖泉鎮

敖泉鎮隸屬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管轄,地處桂陽縣腹地,總面積115.6平方千米。距縣城31公里,南臨舂陵江,北接流峰鎮,與余田鄉和平鎮、樟木鄉、歐陽海鄉相鄰。敖泉鎮轄10個行政村,15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391人(2017年),有黨支部28個,黨員891人,總面積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298畝,林地面積109169畝。

鎮內交通便利,省道214、323線交匯境區,湘江支流舂陵江繞鎮而過,水陸彙集,四通八達,也是縱連南北縣的咽喉之地,是郴州新田,桂陽至永州,桂陽至常寧徠的必經之地。

敖泉鎮發展歷史悠久,建國以來,是1957年桂陽縣設立的六個基本鄉之一,隨著城鎮化進程發展,於1998年撤鄉建鎮,基本形成了現代城鎮化規劃格局。鎮內水、電、郵、通訊、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完備,2003年竣工建成專業化、規模化的敖泉大市場,更進一步規範了農貿商貨的交易與流通。2005年投入1000餘萬元著重完善了煙水配套,灌溉引水,機耕道路建、通村公路等系列基礎設施工程,全面改觀了古老而傳統的農業生產格局。每逢趕圩,鎮區內四方客商雲集,一片繁榮景象。

歷史沿革


名稱來歷

敖泉鎮因人民政府原駐於敖泉圩而得名。

政區沿革

1957年,為桂陽縣敖泉鄉,屬桂陽縣設立的六個基本鄉之一。1997年12月31日,撤鄉建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斗余村、光路村、水星村、湘山村、塘汪村、咸宜村、杏村、興塘村、烏龍村、船山村、蓬塘村、三塘村、蒹葭村等13個村民委員會,和敖泉1個居委會。設1個居民小組,153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敖泉鎮位於東經112°23′26″~112°45′46″,北緯25°27′15″~26°13′30″。地處縣城北面,東接仁義鎮,南依舂陵江,西鄰和平鎮,北靠流峰鎮,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0.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9.8千米,總面積115.6平方千米。人民政府駐荷葉塘,距縣城33千米,電話區號0735,郵政編碼424414。

地形地貌

敖徠泉鎮境內大部分為丘陵,平均海拔467米。

氣候

敖泉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1981~2010年平均氣溫17.7℃。

自然災害

敖泉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低溫等。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的冰凍災害,造成1.3億元的經濟損失。

自然資源


敖泉鎮境內錳、鐵等礦產資源豐富。

人口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2662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300人,城鎮化率8.6 %。另有流動人口7900人。總人口中,男性14069人,佔54.1 %;女性12556人,佔45.9 %。14歲以下6476人,佔24.3%;15-60歲17965人,佔67.5%;60歲以上2184人,佔8.2%。2011年人口出生率13.4‰,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長率7.2‰。

經濟


綜述

2016年,敖泉鎮實現生產總值3.8億元,同比增長10 %;完成財政總收入915 萬元,完成任務10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億元,同比增長8.2 %;農村人均純收入15680元,同比增長10.6 %。
2018年,敖泉鎮實現生產總值4.17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78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5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17400元。

第一產業

敖泉鎮擁有耕地面積2.56萬畝,人均0.96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12334萬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0.1 %。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2萬噸,人均461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生薑和茄子。2011年種植烤煙1.53萬畝,生產烤煙4.6萬擔。
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52萬頭,年末存欄0.42萬頭;家禽飼養量9.6萬羽。

商業外貿

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8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1.3%。有商業網點41個,從業人員113人;農村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5700萬億元。2015年敖泉中通快遞開通。2016年敖泉四通一達(中通、圓通、申通、匯通、歆達)快遞點全部開通,取名為快遞超市,完成快遞行業最後一公里的開通!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1031.59萬元,2011年末,境內有金融機構1個,各類存款餘額10265萬元,各項貸款餘額1426萬元。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省道S214、323線交匯境內,湘江支流舂陵江繞鎮而過,水陸彙集,四通八達。
電信2011年末有電信、聯通、行動電話服務網點3個,固定電話用戶126戶,行動電話用戶0.7萬戶,網際網路用戶87戶。
供電2011年末有變供電站1座,年供電農業462萬度、工業31萬度。
園林綠化2011年末鎮駐地有花壇1個,綠化面積720平方米。

旅遊資源


該鄉名勝古迹較多,有湘山閣、七拱橋、溫溪亭、花園堡、龍泉市(今敖泉圩)。湘山閣建於宋代。
七拱橋建於明萬曆年間,橫跨舂陵水,成為連接縣南北的交通大橋,清咸豐九年,太平軍石達開部,與陳士傑團勇大戰於此。溫溪亭建於清嘉慶年間。現均存。七拱橋附近的花園堡建於清同治元年,時為桂陽24堡之最;烏龍村附近曾建船山書院。
1979年10月,又在七拱橋東面百米處建成鋼筋水泥結構的歐陽海大橋,成為1988年前省道桂(陽)-衡(陽)線、桂(陽)-新(田)線最大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