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八記

唐代柳宗元的散文

《永州八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借寫山水遊記書寫胸中憤郁的散文。實際上柳宗元寫的山水遊記中還有一記,即《游黃溪記》,由於前八記都在永州城郊,歷代文人尋勝較多,故稱《永州八記》。

《永州八記》包含《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部分教科書簡作《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作品原文


(其一)西山宴遊
自余為僇(lù)人,居是州,恆惴(zhuì)栗(lì)。其隟(xì)也,則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jiào)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zhuó)榛(zhēn)莽,焚茅茷(fá),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xiā)然窪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攢(cuán)蹙(cù)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pǒu)塿(lǒu)為類。悠悠乎與顥(hào)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shāng)滿酌,頹(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其二)鈷鉧潭記
鈷鉧潭在西山西(1)。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2),抵山石,屈(3)折東流;其顛委勢峻(4),盪擊益暴(5),嚙其涯(6),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流沫成輪(7),然後徐行(8)。其清而平者且十畝余,有樹環焉,有泉懸焉(9)。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游也(10),一旦款門來告曰(11):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12),既芟山而更居(13),願以潭上田貿財以緩禍(14)。
予樂而如其言。則崇其台(15),延其檻(16),行其泉,於高者而墜之潭(17),有聲潀然(18)。尤與中秋觀月為宜(19),於以見天之高、氣之迥(20)。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21)?非茲潭也歟?
(其三)潭西小丘
得西山後八日〔1〕,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2〕,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3〕。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4〕,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嶔然相累而下者〔5〕,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6〕。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問其價,曰:“止四百。”余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7〕,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剷刈穢草〔8〕,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遊,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卧,則清泠之狀與目謀〔9〕,瀯瀯之聲與耳謀〔10〕,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11〕,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12〕,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賈四百〔13〕,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於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其四)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pèi)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cēn)差(cī)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í)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其五)袁家渴記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鈷鉧潭;由溪口而西,陸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陽岩東南,水行至蕪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麗奇處也。
楚、越之間方言,謂水之支流者為“渴”。渴,上與南館高嶂合,下與百家瀨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淺渚,間廁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舟行若窮,忽又無際。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礫;其樹多楓、柟、石楠、楩、櫧、樟、柚;草則蘭、芷,又有異卉,類合歡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沖濤旋瀨,退貯溪谷;搖颺葳蕤,與時推移。其大都如此。余無以窮其狀。
永之人未嘗游焉,余得之,不敢專也。出而傳於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其六)石渠記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魚。又北曲行紆餘,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於是始窮也。
(其七)石澗記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為底,達於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筳席,若限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之日,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后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后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其八)小石城山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其二)
(1)鈷鉧(gǔ mǔ):熨斗。鈷鉧潭:形狀像熨斗的水潭。也有學者認為鈷鉧是釜鍋。
(2)冉水:即冉溪,又稱染溪。
(3)屈:通“曲”,彎曲。
(4)其顛委勢峻:其,指冉水的源頭。顛委,首尾,這裡指上游和下游。勢峻,水勢峻急。
(5)盪擊:猛烈衝擊。益暴:更加暴怒。
(6)嚙(niè)其涯:嚙,侵蝕。涯:邊沿。這裡指侵蝕著岸邊。
(7)輪:車輪般的漩渦。
(8 )然後徐行,徐:慢慢地。
(9)有樹環焉,有泉懸焉:環:環繞。焉:在那裡。兼指代詞。懸:自高處而下。有樹環繞在潭上,有泉水從高處流入潭裡。
(10)以予之亟(qì)游:以:因為。予:我。亟:經常,多次。因為我經常去遊玩。
(11)款門:敲門。
(12)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不勝:承擔不了。券:債務的借據。委積:累積的壓力。承受不了官家租稅和私人債務的重壓。
(13)芟(shān):割草。芟山:割草開山。更居:搬遷居住的地方。
(14)貿財以緩禍:貿財,以物變賣換錢。緩禍,緩解災難。這裡指解救稅債之災難。
(15)崇其台:崇,加高。其,指示代詞,這裡指潭。加高潭邊的台沿。
(16)延其檻:延長那裡的欄桿。延:加長。檻:欄桿。
(17)行其泉於高者墜之潭:引導那些高處的泉水,使之墜落到潭裡。
(18)潨(cōng)然:水聲淙淙的樣子。
(19)尤與中秋觀月為宜:尤其是在中秋晚上賞月更為適合。
(20)於以見天之高、氣之迥:在這裡可以看見天空的高遠,感受到空氣的清爽。於以:於此,在這裡行。迥:遙遠。
(21)居夷:住在夷人地區。
(其三)
〔1〕西山:在永州(今永州市零陵區)城西五里。
〔2〕鈷鉧:燙斗。因潭形似燙斗,故名鈷鉧潭。
〔3〕浚:深。魚梁:阻水的壩,中間留有空缺,可放置捕魚的竹簍。
〔4〕偃蹇(jiǎn簡):曲折起伏的樣子。
〔5〕嶔(qīn欽)然:山石聳立的樣子。
〔6〕羆(pí皮):熊的一種,體形比熊大,俗稱人熊
〔7〕李深源、元克己:二人均為柳宗元友人。李深源名幼清,原任太府卿。元克己原任侍御史。二人此時同貶居永州。
〔8〕刈(yì意):割。
〔9〕清泠(líng零):清澈明凈。
〔10〕瀯瀯(yíng營):泉水聲。
〔11〕匝旬:周旬,即十天。
〔12〕灃(fēng豐):在今陝西戶縣東,周文王建都處。鎬(hào浩):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周武王建都處。鄠:今陝西戶縣。杜:亦稱杜陵,在今西安市東南。以上四地都是唐都長安附近豪門貴族聚居之地。
〔13〕賈:同“價”。
(其四)
〔1〕小丘:柳宗元在永州住的城內東山法華寺對河的西山的山口往西北方再行二百步便到達鈷鉧潭,鈷鉧潭西二十五步即為小丘,詳見西山八記(又名永州八記或永州九記)的首三篇。
〔2〕篁竹:叢生的竹子。
〔3〕如鳴佩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
〔4〕清冽:清涼。
〔5〕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
〔7〕為坻,為嶼,為嵁,為岩:成為坻、嶼、嵁、岩等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岩石。
〔8〕翠蔓:翠綠的藤蔓。
〔9〕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意思是(樹枝藤蔓)遮掩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10〕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可,大約。許,表示數目不確定。
〔11〕皆若空游無所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麼依靠都沒有(水已清澈得像看不到似的)。
〔1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射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
〔13〕佁然不動:(魚影)獃獃地停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佁然,獃獃的樣子。
〔14〕俶爾遠逝:忽然間向遠處游去了。俶爾,忽然。
〔15〕往來翕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16〕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水)曲曲折折,(望過去)忽隱忽現,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明滅,或現或隱。
〔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
〔18〕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悄愴,憂傷的樣子。邃,深。
〔19〕以其境過清:因為這兒的環境過於凄清,冷清。
〔20〕吳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貶在永州。
〔21〕龔古:作者的朋友。
〔22〕宗玄:作者的堂弟。
〔23〕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跟著來的人,是崔家(柳宗元姐夫家)的兩個年輕人。
(其五)
〔1〕 音若衣褐之褐:此六字疑為注文,不應列為本文。
〔2〕渚:水中小洲。
〔3〕 間廁:交錯夾雜。
〔4〕峻,急流;沸,沸騰。
〔5〕 蔚然:草木茂盛貌。
〔6〕 白礫:白色碎石。
〔7〕 轇轕:交錯糾纏貌。
〔8〕 苒:輕柔。
〔9〕 蓊葧:濃郁。
〔10〕 葳蕤:草木茂盛,枝葉下垂貌。
〔11〕 專:獨享。

白話譯文

(其一)
自從我遭到貶謫,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憂懼不安。時間有空餘,就緩步行走,沒有目的地出遊,每天與隨從爬高山,到茂盛的森林,走遍縈迴曲折的溪澗,幽靜的山泉,奇怪的石頭,無論多遠沒有不到的。到了就撥開雜草坐下,傾盡壺中的酒,喝得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著睡在地上,躺下就做夢。意有所至,夢也同往。醒來之後就起身,起身之後就回家。我認為凡是永州特異的山水,都已被我遊覽了,而未曾知道還有個奇異獨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於坐在法華寺西亭,遙望西山,才指點著並感到奇特。我於是讓僕人越過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雜亂叢生的草木,燒掉茂盛的茅草,不達到西山之巔決不罷休。攀援著爬上了山頂,兩腿叉開,席地而坐,幾乎幾個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高低低的態勢,又顯得高低起伏,有的像是蟻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螞蟻洞,千里之遙如在尺寸之間,聚集收攏,重疊到一起,沒有逃脫隱藏的。縈迴著青山,繚繞著白雲,與遙遠的天際相接,環看周圍,渾然一體。然後才知道高峻獨立出眾的西山,不能跟那些小土堆相比。這景象多麼曠遠浩渺啊,我好像與瀰漫於天地之間的大氣一道存在,而不能了解它的邊際;這景象多麼廣闊壯觀啊,我好像與大自然一道遊覽,卻不知道它的盡頭。我於是拿起酒壺,斟滿酒杯,暢懷痛飲,醉倒在地,不覺間日薄西山。蒼茫暮色,自遠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麼也看不見了,而我卻了無歸意。精神凝聚安定,形體得到解脫,和萬物的變化暗暗相合,我這才認識到過去等於沒有遊覽,真正的遊覽從此(時)開始。
所以我寫了這篇文章來記錄。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其二)
鈷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它的源頭大概是冉溪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東流去;潭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勢湍急,撞擊更加激蕩,侵蝕鈷鉧潭的潭岸邊,潭邊廣闊而中間水深,水流沖盪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車輪般的漩渦,然後才緩緩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緩,而且十畝有餘,鈷鉧潭四周有樹木環繞,有瀑布垂懸而下。
山上有居住的人,因我多次來遊玩,一天早晨敲門就來告訴我:“(我因為)無法負擔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債,(沒辦法),想在山上鋤草開荒,並願意賣掉我潭上的田,暫時緩解一下債”。
我很高興答應了他的話。我就加高檯面,延伸欄桿,疏導高處的泉水使泉水墜落入潭中,發出了悅耳的聲音。特別是到了中秋時節賞月更為合適,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視野更加遼遠。
是什麼使我樂於住在這夷人地區而忘掉故土?難道不是因為這鈷鉧潭?
(其三)
尋到西山以後八天,沿著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鈷鉧潭。潭西二十五步,正當流急水深處築有壘土阻水,開缺張網的魚梁。樑上有個小土丘,丘上生長著竹子樹木,丘石或驟然突起、或兀然高聳,破土而起,競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狀的,幾乎數都數不清;有的傾側堆壘而趨下,就像牛馬在溪邊飲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較量著爭向上行,就像熊羆在山上攀登。
這小丘小得不足一畝,似乎可以裝進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聽情況,他回答說:“這是唐姓某家廢棄的土地,標價出售卻賣不出去。”我又問地價多少,答道:“僅僅四百兩銀子。”我喜愛小丘而買下了它。當時,李深源、元克己與我同游,都十分高興,以為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於是就又取來了一應用具,剷除敗草,砍掉雜樹,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燒去一切荒穢。(頓時),佳好的樹木似乎挺立起來,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顯突。由竹木山石間望出去,只見遠山高峙,雲氣飄浮,溪水流淙,鳥獸在自由自在地遊玩;萬物都和樂怡暢地運技獻能,而呈現在這小丘之下。鋪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涼明爽的景狀來與雙目相親,瀯瀯的流水之聲又傳入耳際,悠遠空闊的天空與精神相通。深沉至靜的大道與心靈相合。我不滿十天中卻得到了二處勝景,即使是古時喜嗜風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運啊!
唉,憑著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長安附近灃、鎬、鄂、杜等地,那麼愛好遊樂的貴族人士競相爭購的,將逐日增價一千兩,也愈來愈不能購得。棄置在這永州,農人漁夫相經過而看不起它,求價僅四百兩,卻多年賣不出去,而我與深源、克己偏偏喜愛並獲得了它。這難道是確實有所謂遭際遇合嗎?我將得丘經過書寫在石上,用來慶賀與小丘的遇合。
(其四)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成林的竹子,就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我心裡感到高興。砍伐竹子,開闢出一條小路,往下走,就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透明。小潭以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上來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嵁、岩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復蓋著、纏繞著、搖動著、連結著,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它們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麼依託的地方都沒有。陽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獃獃地停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同遊人互相逗樂。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一條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溪身或現或隱,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小溪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知道溪水的源頭在什麼地方。
我坐在石潭邊上,這裡四周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旁的遊人,這樣的環境使人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由於這裡的環境過於冷清,不能夠長時間停留,於是我題下字就離開了。
一同去遊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一同跟著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其五)
從冉溪向西南,走水路十里遠,山水風景較好的有五處,風景最好的是鈷鉧潭;從溪口向西,走陸路,風景較好的有八、九處,風景最好的是西山;從朝陽岩向東南,走水路到蕪江,風景較好的有三處,風景最好的是袁家渴;他們都是永州美麗奇異的地方。
楚、越兩地之間的方言,水的支流叫做「渴」,(讀“褐”音)。渴的上游與南館的高山會合,下游與“百家瀨”匯合。其中島嶼(江河裡邊的島嶼)、小溪、清潭、小洲,交錯夾雜,蜿蜒曲折。水流平靜的地方深黑色,急流的地方像沸騰一樣冒著白沫。船好像就走到了盡頭,忽然河水又看不到盡頭了。有座小山從水中露出來。山上都是好看的石頭,上面生長綠色的草叢,冬夏都濃密茂盛。山旁有許多岩洞。山下有許多白色的碎石;上山的樹木多是楓樹、柟樹、石楠、楩樹、櫧樹、樟樹、柚樹;小草則多是蘭草、芷草,又有許多奇異的花卉,類似合歡但是長出許多莖蔓,纏繞著水中石頭。
每當有風從四周山上吹下,吹動大樹,輕搖小草,紅綠繽紛,香氣濃郁;衝起波濤旋著水渦,從溪谷流進流出,蕭條茂盛,根據時間變換。風景大都是這樣的。我沒辦法都描述出來。
永州的人們沒有過來遊玩,我來到了這裡,不敢獨自享受。回來寫出文章告訴世人。這裡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我叫它“袁家渴”。
(其六)
從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見一個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橋。有一眼泉水幽靜的流淌,它流淌時的聲音時大時小。泉渠的寬度有時不足一尺,有時則有二尺寬,它的長度約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塊大的石頭,就漫過石頭。跳過大石頭再往前走,就發現一個石泓,菖蒲復蓋著它,碧綠的苔蘚環繞著石泓。渠水又轉彎往西流,在岩石邊流入石隙里,最後像瀑布一樣的流入北邊的小潭中。小潭方圓還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較深,有許多快速遊動的魚。渠水又往北迂迴繞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沒有窮盡,就這樣最終流入渴潭。潭的一邊全是奇異的石頭、怪異的樹木、奇異的花草、美麗的箭頭草,人可以並列坐在那裡休息。風吹動著山頂,像美麗動聽的音樂,在山崖和山谷間回蕩。看它雖很寧靜,但聽起來卻很遼遠。
我跟隨柳州太守發現的它,撥開陰鬱的密林和腐爛的朽木,開掘和疏通淤土和亂石,把朽木亂草堆積起來燒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滿。可惜從來都沒有寫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記寫下來,留給匠人,刻寫在潭北面的石頭上,幫助以後喜好遊歷的人能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從鷁渠到達大石。十月十九日,越過石頭髮現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給遊人了。
(其七)
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橋。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大的石頭作為水的底部,寬達到水的兩岸。石頭有的像床,有的像桌子,有的像門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擺滿菜肴,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清出一塊可排十八九張交椅的空地。交織的流水,指激撞的水聲,皆在床下;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裡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後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嗎?到石澗的日子,與石渠相同。
從袁家渴來的人,先到石渠後到石澗;從百家瀨上山到這裡的人,先到石澗後到石渠。石澗的源頭,在石城村的東南,路中間可以遊覽的地方還有好幾個。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險峻,道路狹窄不能走到盡頭。
(其八)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一條稍為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一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牆和棟樑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洞像門。從洞往裡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佈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懷疑老天爺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老天爺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湊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老天爺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麼老天爺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老天爺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鍾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產奇峰怪石。”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

作品鑒賞


柳宗元青年時代就立下雄心壯志,仰慕“古之夫大有為者”,嚮往於“勵材能,興功力,致大康於民,垂不滅之聲”。他25歲時已是“文章稱首”的長安才子,剛考中了博學弘辭科,又與禮部郎中楊憑之女新婚,逐步成為文壇領袖,政壇新銳。在其後的幾年裡,柳宗元又成為了當時皇帝的老師王叔文革新派的中堅分子,以熱情昂揚、凌勵風發的氣概,準備施展自己“輔時及物”、“利安開元”的抱負。然而,由於順宗皇帝李誦即位時就已經中風,說話也不清楚,雖然有心改革朝政,但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加上宦官與藩鎮勢力強大,所以革新只實行了幾個月,就以失敗而告終。元和四年八月,反對革新的太子李純即位,九月,柳宗元立刻被貶邵州刺吏,行未半路,朝議認為處之太輕,又改貶永州司馬。當時同時被貶的包括劉禹錫等人共有八位,史稱“八司馬事件”。
“永貞革新”的失敗對政治上躊躇滿志的柳宗元是沉重的打擊,但對於他的文學創作卻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當時的永州“草中狸鼠足為患,一夕十頓驚且傷”,相當於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所謂的“永州司馬外置同正員”,其實是個編製外的閑職,沒有官舍也沒有具體的職務。柳宗元一家人寄居在冷清的小寺廟,未及半載,母親也逝世了。除了精神上抑鬱悲憤,正當壯年的柳宗元身體也越來越差,諸病纏身,虛弱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但永州清新的山水給了柳宗元很大的慰借和寄託,他很快從悲觀與失意中振作起來,踏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並和田翁農夫相交,遠離了政壇上的明爭暗鬥,回歸到田園詩意般的生活,他認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樣的為世人所遺棄和漠視,寫出了許多千古傳誦推崇永州山水的散文。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如此評價柳宗元的永州10年,他說:“災難也給了他一份寧靜,使他有了足夠的時間與自然相晤,與自我對話!”確實,永州的10年,是柳宗元人生最晦暗最感傷的十年,卻是他文學創作最豐富和哲學思想全面成熟的10年。
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寫抑鬱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為世人稱道者,是那些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閑適之作。
《永州八記》是柳宗元山水遊記的代表作,也是我國遊記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其藝術魅力歷久彌新。
永州山水,在柳宗元之前,並不為世人所知。但這些偏居荒蕪的山水景緻,在柳宗元的筆下,卻表現出別具洞天的審美特徵,極富藝術生命力。正如清人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所說:“柳州記山水,狀人物,論文章,無不形容盡致;其自命為‘牢籠百態’,固宜。”柳宗元時而大筆揮灑,描摹永州山水的高曠之美,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給人以氣勢磅礴之感。
《永州八記》對自然美的描繪,貴在精雕細刻出一種幽深之美。八記描寫的大多是眼前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澗、小石城山等,柳宗元總是以小見大,猶如沙裡淘金,提煉出一副副價值連城的藝術精品。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對小石潭周圍環境的描寫,“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創造出一種空無人跡的山野清幽之美。又如《石渠記》對小石渠之水流經之處細膩的刻畫,在長不過十許步的小水渠上,一處處幽麗的小景,美不勝收。逾石而往是昌蒲掩映、鮮苔環周的石泓,又折而西行,旁陷岩石之下是幅員不足百尺、魚兒穿梭的清深的小水潭,又北曲行,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竹。
筆筆眼前小景,幽深宜人,展示出永州山水的特有風姿。柳宗元曾經說:“余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他的意思就是說雖然因永貞革新遭挫,但作者未改本色,於是借山水之題,發胸中之氣,洗滌天地間萬物,囊括大自然的百態,在用筆讚賞山水美的同時,把自己和山水融化在一起,藉以尋求人生真諦,聊以自慰。因而,柳宗元在《永州八記》中刻畫永州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動態美,不是純客觀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山水自喻,賦予永州山水以血肉靈魂,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可以說,永州山水之美就是柳公人格美的藝術寫照,物我和諧,匯成一曲動人心弦的人與自然的交響華章。
《舊唐書·柳宗元傳》說,柳宗元“下筆構思”,“精裁密緻,璨若珠貝”。精裁密緻可以概括《永州八記》結構之美。8篇遊記,整體構思,一氣貫通。文章以西山之怪特開始“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發筆,通過對西山周圍山水景緻的描繪,袁家渴附近山水小景的刻畫,最後,到《小石城山記》向蒼天發出“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的質問,對整個八記作結。8篇遊記每篇多各以不同的方式與上篇相關聯,前後呼應,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藝術整體。如前四篇,首篇寫了西山宴遊之後,第二篇就以“鑽拇潭在西山西”起筆,自然銜接,毫無斧鑿的痕迹;第三篇又以“潭西二十三步”發端,同上篇相連;第四篇則以“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開篇。這就以西山為起點,向西出遊,接連出現了三處勝景,一處連一處,一景接一景,給人以目不暇接之感。更令人折服的是,八記前後四篇相隔三全夕久,而作者巧妙組合,猶如一氣呵成,毫無間隔之弊。

作者簡介


生平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永 濟市)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唐代宗大曆八年(773)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官宦世家。少精敏絕倫,為文卓偉精緻,為時輩推仰。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又中博學鴻辭科,授集賢殿正宇。調藍田尉,拜監察御史。后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司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憲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公元819年11月28日)卒於柳州(今廣西區柳州市)任所。
文學貢獻
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和韓愈齊名,同被列為唐宋八大家。韓愈稱柳“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其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天時》、《封建論》等,詩歌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保存下業,並編成集。有《柳河東集》。其詩幽峭明凈,“纖濃於簡古,寄至味於澹泊”。(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